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上市公司绩效理论及实证研究评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 ,对国内外有关上市公司绩效与股权集中度、股东成分构成、管理层激励、董事会、多元化经营、并购等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评述。上市公司绩效与公司治理各方面关系尚无一致结论的原因在于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选择不同、公司治理机制各方面存在相互影响、市场环境与公司特定因素不同以及我国特殊的国情等  相似文献   

2.
《多德—弗兰克法案》赋予美国证监会制定股东使用委托书提名董事规则的权力,但该14a-11规则在制定、颁布前后一直饱受争议.未及实施,美国商业圆桌即向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宣告该规则无效.法院依据“武断而多变”的经济分析,判定该行政立法因违反行政程序法的规定而无效.学界观点亦众说纷纭,对法院所采纳判决依据的批判较多.同时,董事会中心地位难以撼动、股东行动主义力量有限的事实,以及是否允许公司股东运用私人合约加以规制的观点,也引起了较多的思考争重视.  相似文献   

3.
作为公司管理者,在保护股东权益上,最根本的不是短期高回报,而是经营好品牌,建立在强大品牌基础之上的企业稳健发展是对股东权益的最大保障。近些年来,由于公司管理层借提高股东价值为名而进行的种种贪婪行为和丑闻的曝光,主张股东回报最大化的观点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背景出发,分析了股东至上主义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特征及全球公司治理的主要模式,提出了以股东与利益相关者融合为基础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中国模式:建立利益相关者董事会和实行外部监事会。  相似文献   

5.
公司独立法律人格是针对公司外部人员而不是针对公司股东而言的。在公司内部,只存在着公司股东之间或者公司参与者之间的法律关系,股东作为公司内部成员,不可能与公司发生任何法律关系。公司股东可以分为控制股东和非控制股东,控制股东控制着公司股东大会和公司董事会,其意思和利益常常以公司的意思和利益的面目出现。股东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公司非控制股东和控制股东之间利益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公司偿债能力是影响公司所有权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调和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利益冲突的关键指标。但中国《公司法》和《企业破产法》在偿债能力判断上并未遵循一致规则。尽管《公司法》为各种股东报偿规定了约束条件,但是这些约束条件并不以公司偿债能力判断为基准。《企业破产法》确立了资债比较法和实际清偿力判断法两种偿债能力标准,但无法适用于股东报偿纠纷案件。《公司法》与《企业破产法》在偿债能力判断上的脱节应当得到纠正。《公司法》应当引入《企业破产法》的偿债能力判断标准,构建一套兼顾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结合资本维持规则和实际清偿力判断法的股东报偿规制模式。  相似文献   

7.
股份制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实现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有效分离,这种分离是通过不同资本所有人(股东)以购股集资方式将属于自己所有的资本委托给股份公司的经理人员由其进行代理经营来实现的。这样,股份公司的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它是以董事会为中间媒介,通过双重委托──代理来实现的,用图形简单表示即为:股东──董事会──经理。随着股权日益分散,所有权关系变得淡化,公司的管理权落到了一个职业经理阶层的手中,出现了“伯勒──米斯”假说提出的管理型控制。最早对此有所认识的是亚当…  相似文献   

8.
公司资本被认为是公司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我国公司法对公司资本制度虽然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此种规定不符合现代公司法的发展潮流。废除资本确定主义原则,确立资本授权主义原则是我国公司法未来发展的方向。因为公司资本授权主义原则可以起到便利公司经营、加强公司董事会的核心法律地位以及促进商事经济繁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栗雄 《市民》2006,(3):39-40
不妨把住宅区当作一个由众多持有房产的股东联合组成的公司,目标是财富的增殖或保值,首先由股东选举董事会,但仅有董事会是不够的,还需耍由董事会聘用经理。完成日常工作。对住宅区而言,就是先由业主选举业委会,然后由业委会聘用业主经理,负责日常具体事务。业主经理对业委会负责,后者随时可通过表决方式对其重新任免。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金融市场中政策制定者、投资人、债权人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董事会能有效监管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因控制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有效地维护投资人利益。该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对改善公司的业绩有重大影响,有好声誉资本的独立董事将会是更好的监督者,从而对公司业绩有良好的影响。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两职分离的领导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短期内造成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公司法》第16条引发越权担保合同效力之争,本质是关联交易的效力判断之争。《公司法修订草案》完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安全港程序规定,应置于《公司法》总则之中或独立成章;违背安全港程序的关联交易可以经法院撤销而归于无效,但最终应以交易公平性作为终极裁判标准。公司集团利用内部关联交易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但另一方面可能损害从属公司少数股东及债权人合法权益。《公司法》修订应遵循堵疏结合的立法思路,对关联交易和公司集团进行系统化规范:“堵”即是建立防火墙,防止关联交易损害少数股东及债权人合法权益;“疏”即是承认公司集团行使统一管理权的合法性,鼓励公司集团做大做强,并建立公司集团内部的公平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司法制的完善,BJR在我国有引进的需要和适用的前景,论题构建了中国式BJR的定义、与勤勉义务的关系、构成要件、适用程序,并分析了BJR在派生诉讼、敌意收购以及雇用行为领域的运用,最后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对BJR的内容和适用程序做出规定,并拟定了详尽可行的参考内容。  相似文献   

13.
商事责任法律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民法和商法关系方面采纳了民商合一模式。商法责任是民事责任的特殊形态,但是也有其自身特征。包括归责原则的二元结构;责任的相对性、替代性;商业判断规则的适用;损害赔偿替代原则在责任形态中具有根本地位等。未来的制度体系建设包括以企业为中心的商事责任制度的确立、严格责任和过错责任原则的相互为用和损害替代规则的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公司股权结构决定了一国不同的公司治理命题。在美英国家公司治理问题是管理者与股东利益的冲突问题,公司治理改善的讨论和政策措施也在于公司经理的责任和说明义务。美英之外的世界上的大型公司都具有集中股权结构的特征,它们的首要治理问题是限制控制股东对少数股东的盘剥。美英公司治理的理论与改革措施与集中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问题的解决不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我国的公司治理法律改革应该在比较公司治理的趋势中把握未来的方向,尤其是引入美英公司的治理措施时,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着重阐述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利润分配形式的不同偏好:控股股东希望少分甚至不分配公司利润,中小股东着意于保持稳定的利润分配比率;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以及股票认购期权支持着公司管理层看重控制权和自身利益的偏好。探讨基于公司税收考量的公司利润分配政策,指出股东不同的所得税状况对于公司利润分配政策有着很大影响。税收非中性与公司利润分配政策密切相关,其中债息与股利的税务处理差别、变更股利分配方式、增加提留等以规避股利所得是公司利润分配中几种常见获取税收利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机制中董事会的角色功能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是社会委托代理网络的一个子网,而董事会又是企业这个子网中众多委托代理链指向的共同结点。在股东会—董事会、董事会—经理层、股东会—经理层与股东会—监事会等委托代理链中,董事会分别是受托人、委托人、第三方,分别扮演利益代表者、资源控制者、利益协调者的角色,主要发挥战略决策、经营管理、检查监督的功能。有公司股权结构、治理目标等因素将影响董事会的角色与功能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现代公司治理中,掌握经营权的董事可能借由其经营权追求自身利益枉顾公司利益,进而伤害股东权益。在董事与公司的自我交易中,为了规范董事滥用职权,维护公司特别是股东合法权益,在比较法的视野下,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规范董事自我交易的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提出了按照利益回避原则建立股东会或董事会事前审查决议制度,加强注意义务与忠实义务的双重约束,强化董事自我交易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8.
现代公司是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二权分离的产物,其经营治理是精英即董事之治。如何在保障股东权益而课于董事在公司经营中必要义务的同时给予董事在经营中必要的灵活权衡,是公司法的一个大课题。在这方面,美国公司法走得比别的国家远。美国公司法要求董事在公司经营中要承担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同时为董事提供了经营判断规则,以保障其在尽了必要义务时不因经营失误受到股东攻击和法律非难。经营判断规则因其适时性、创新性和包容性对调和股东与董事的权利、保护董事利益方面成效显著。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不久,公司立法还远不完善,且在董事利益保护方面几近空白,根据国情,参酌日趋完善和适用扩充之美国公司法的经营判断规则,实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法人制度的核心内容,它在公司投资者和公司债权人之间设下法律屏障,实现了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但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现象,使得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失衡,故必须有一种制度来对股东的行为加以规范,这就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又称揭开公司面纱理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一项有效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措施,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强制要约收购制度引入我国后,在保护目标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收购方及其中小股东的利益,阻碍了收购的进行。因此,在肯定该制度价值的同时,需要对其予以完善,主要是通过对收购方要约收购的豁免制度以及须经股东会同意通过的制度安排等,来平衡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之间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