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管理指的是社会行政机构通过依法行使权力,以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一种统筹管理活动。而道家作为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流派,其文化体系中蕴藏了丰富、宝贵的社会管理思想。文章将以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庄的思想作为范例,来论述道家社会管理思想的基础原则和主要内容,从而揭示道家社会管理思想的主旨,最后从人本管理、公正管理、慈柔管理、辩证管理几个方面,对道家社会管理思想的启示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体系体现出文本意义表述的不同方式.本文从语用学的顺应论入手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在语言结构、心理世界和语境关系顺应层面的个性化文化编码选择,通过现象学的主体间性哲学观论述了文化差异对文本意义理解影响的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融合的跨文化传播原则.  相似文献   

3.
策略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最佳途径,法律移植是跨文化、跨语言、跨法域的法律规则迁移,是广义的立法活动,往往通过翻译途径实现。文化决定法律规则的意义,法律移植视域下的法律翻译是文化翻译,不是语言翻译。要成功实现法律移植的目标,译者需要发挥共同立法者的作用,以学术研究式的方法理解、判断、阐释、表达文本意义,要通过语境化的方法提供充分详实的文化语境信息,以保证立法者准确理解文本意义,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丰厚翻译"策略能够解决意义传达中的疑难问题,彰显不同法律文化的异同,传达深厚的文化思想,有利于译者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借鉴解构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对新武侠宗师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解构分析,颠覆了以往金庸小说研究中对其小说结构和主题的理解,认为:从结构上而言,以往批评所认为的小说中“江湖”和“庙堂”的二元对立结构并不成立;从主旨上而言,作者自己所阐释的小说主旨和批评界对这部小说主旨的传统认识也未处在小说意义的中心地位;而散布在小说意义边缘的细节,则颠覆了传统观点中几组重要的二元对立概念.  相似文献   

5.
周启超 《浙江社会科学》2022,(10):123-130+159
一代人文大师尤里·洛特曼的理论建树十分丰厚。我们在这里且对洛特曼在文学学、符号学、文化学领域三个核心命题略作梳理。“文本结构与文本外结构之互动共生”可谓洛特曼理论大厦的主轴,“语言的派生与符号的模拟”与“不同类型文化间的互动与互译”堪称这一大厦的两翼。文本—符号—文化乃洛特曼理论建构的核心话语。文本结构、符号结构、文化结构确乎是洛特曼理论建构的中枢。探讨文本意义—符号意义—文化意义的生成机制应是洛特曼毕生倾心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6.
隐喻与哲学的表征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中华 《学术研究》2001,4(7):63-68
本文认为,隐喻作为诗歌语言的特征,相似关系构成其基本结构.隐喻符号体现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使本体论的表征无法诉诸陈述式的科学语言,而只能借助于隐喻的方式.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中国语言和文化更有利于哲学的表达.哲学文本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它的解读是领悟式的而非理解式的.隐喻的意义一旦由修辞学过渡到存在论,那么人也就进入"本体论地在",从而"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犯罪治理活动主要是在运动式治罪和日常性治理这两种犯罪治理模式的组织、设计与引导下运作和开展的。从文化视角出发、以文化的规范性为分析工具,着重对运动式治罪模式和日常性治理模式进行文化研究,并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制度、文本或话语四个层面上对前述两种犯罪治理模式进行文化规范性反思与解读,从而开放出"运动式治罪的式微与日常性治理的兴起"这一关涉犯罪治理发展规律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语言递归性与拓扑心理学层面来讨论反复辞格的语用功能与心理价值。反复鲜明地体现着语言的递归性,不论是用图式理论还是用双重代码理论来分析,还是在主旨推进模式中进行考察,反复的这种递归性都起着加强主题表达的语用功能。反复所具有的拓扑心理学内涵,在阐释反复的语用功能中显示出它在心理学层面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媒介文本理论是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的核心元素之一。菲斯克一方面借鉴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将媒介文本视为一个意义开放的空间;另一方面借用了艾柯的"开放式/封闭式"文本观和罗兰.巴特的"作者式/读者式"文本理论,进一步将媒介文本界定为一种"大众的生产者式文本"。菲斯克强调媒介文本的多义性、开放性、互文性以及媒介受众在媒介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他对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和"生产者文本"备加推崇,视其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和电视媒介文本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郑竹群 《东南学术》2011,(6):291-298
理解以现象学解释学的本质诠释了语言实践活动中语言学习与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语言游戏和文本学习构成语言学习的实践活动。语言游戏由于本身无法对过去进行复活和居有,因此限制了语言学习对主体的历史性理解的构建。而文本学习以先天具有的"解释学循环"的理解结构承诺了主体的历史性理解的可能性。语言学习不但在于理解语言的意义,更在于通过理解语言的意义来构建主体的历史性理解。以发展的历史视阈获得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性的沟通的理解是构建主体的历史性理解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文化地理学旨在考察不同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视角丰富了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空间及其意义:一方面,自然地理不仅仅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景,而且景观本身也成为可以阐释的文本,蕴含了集形态、表征和意义为一体的文化政治命题;另一方面,文学在世界不同地理区域的传播会产生形态和内容上的流变,使同一文学流派在不同区域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了独特的呈现方式。关注文化地理视角下的文本空间,将有助于体察文艺作品与人类社会和群体生活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拓宽文艺批评的材料来源和分析范围,从而更有效地洞悉文艺作品的意义生产机制和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关于《结水浒传》的主旨,论者多以为是“尊王灭寇”。论其产生的原因,大都联系清后期朝政腐败、人民暴动此起彼伏的社会形势;作家封建官吏的出身与维护王权、仇视民众造反的思想感情倾向。但创作主旨与小说主旨常常并不完全统一。创作主旨即创作目的,是作家凭借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认识与感情。而小说主旨则与创作主旨有所不同,它是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被不同读者感悟理解到的相同、相似或相异的思想、认识与感情。创作主旨存在于作家主观层面,小说主旨存在于作品客观层面。但两者关系又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主旨在于探究如何建立多元群体之间的平等宽容关系的论述。每个?同的多元文化社会都有可能产生?同的"多元文化主义",每个不同的社群有可能提出不同的"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多元文化主义"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意义。但这并不是说"多元文化主义"就是不容置疑的理论思潮和文化政策,它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知识界的深入反思和批判。美国文学批评界已经出现了一种旨在恢复被主流社会压制或驱逐到边缘社群的"边缘文本"的社会文化位置的"少数话语"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少数话语"理论可以视为接合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激进的革命的"多元文化主义"。  相似文献   

14.
王绍舫  赵奕 《理论界》2005,(6):186-186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受语言结构和社会语境的制约。语言的发展影响着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时代的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同。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联,探索词语的社会意义等要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禅宗对语言文字的功用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禅宗所说的语言障文字降否定了语言文字的完美性,它与修辞的主旨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史剧理论以非艺术批评的边缘性批评替代具有本位意义的戏剧艺术批评 ,其主要表现为以史论代置剧论、以文论代置剧论、以伦理论代置剧论。代置式批评范式的渗透 ,使得中国古典曲论呈现出多种边缘话语形态 ;同时 ,代置式批评范式在古典曲论中的广泛存在 ,又使得古典史剧理论的独立性相对减弱 ,从而难以产生有关历史剧批评的独立概念与理论  相似文献   

17.
鲍文 《兰州学刊》2009,(12):166-168
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意义理论。文章从指称与表达式、意向性授予活动和意向性充实活动等方面讨论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核心主旨,指出胡塞尔的语言哲学思想揭示了意识和语言表达的意向性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理论的媒介文化分析,将研究重心放在大众媒介的文本生产和文本传播活动中,通过媒介符号的意义生产和受众符号的意义消费,揭示媒介文化的意识形态符号化过程。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媒介文化理论对大众媒介文化意义的阐释,围绕媒介文本符号的意义活动展开,对媒介文化的符号分析,侧重揭示媒介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赋予和意义植入。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媒介文化的解读,则揭示媒介文化传播与真实世界的建构关系,强调大众媒介对社会生活的文化建构,依循的不是现实价值逻辑,而是符号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着重讨论了文化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指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的意义,即语义指代,不仅受语言结构制约,而且受文化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环境会有不同的词汇;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大学里针对留学生的日语教育在日本社会国际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已从"日语知识的教授"转向"掌握交流能力",传统的重视语言的日语教育在向重视内容的日语教育转换。这种语言与文化结合型的教育注重学习者需要的个别性和动态性,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把握文化的存在。这种教育重视学生的个人作用,以学生自律式学习方式,通过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关于语言的行为活动——学生课堂上的协作学习、进入社会的实践与调查、写调查报告并进行发表等,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综合性的交流能力,是一种技能培训式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