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教育之目的应该是培育“人之整全人格”,基于此,当下通识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的位置开始凸显,而真正能够体现通识教育之目的,实现大学之理念的应该是通识教育中的哲学教育。哲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思维问题的习惯,开阔学生看世界、看文明的思路,提升学生的灵魂,达到塑造“人之整全人格”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已被认为尾大学教育的重要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体现。但不能把通识教育仅仅理解成足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只要我们重新理解通识教育源初的意义,就能明确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它是使教育防御现代性的侵袭,构思教育重建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3.
对教育的敬畏:教育发展所必需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片面认识使我们对教育的尊重和敬畏感淡薄。造成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过于注重政治功利和经济功利的教育目标;一是我们还带有浓厚计划经济特色的政策和制度。轻视教育本质规定和客观规律的消极影响是全方位、基础性的,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使教育偏离了培养高尚的人、道德的人、理智的人、智慧的人和发展及创造社会文明的教育方向。因此,尊重教育,敬畏教育,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是教育发展以至民族文化振兴的理性前提。  相似文献   

4.
基于爱情在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固中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爱情教育,认为爱情是人类的高尚情感,不能以遗传方式自然产生,需要及早培养起人的高尚情操。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主要包括树立崇高生活目的的教育、审美教育、维护人的尊严教育、责任感教育等。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思想给予当下我国的学校德育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周孝正 《21世纪》2001,(1):15-16
人的教育 还是人才的教育 对于出国留学的年龄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主要是人的教育,我们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主要是人才的教育。这里的区别是:人家认为人首先是应该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个人才,所谓人的意思是:要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他是一个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能够享受当代文明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而人才是让人用的,他会说,我干嘛要当人 才让你用呢?所 以说,中国的人 才教育确实有一 定的偏颇。 我们大学教 育中的人文教育 很落后,社科人 文是改革开放以 后才恢复的,包 括我什]中国人民 …  相似文献   

6.
道家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来审视人类社会的生存问题,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同一性,提出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尊重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思想,这些思想为我们应对当前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危机,重新定位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现代教育应以自然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为导向,确立关注人的精神家园的教育目的,选择人类文化和个体经验相整合的教育内容,突出直觉体验式的教育方法,从而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7.
羽翼未丰的中国工业设计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工业设计业以中国为市场的竞争,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迎接挑战,怎样把握机遇,是中国工业设计界面临的一个待解答的问题.对国外设计公司的进入中国市场要冷静地对待,辩证地分析,应当看到,这对于充分满足国内市场对工业设计的要求、促进我国工业设计水平的提高、普及工业设计知识,从而强化国民的工业设计意识以及改进我们工业设计教育和造就现代设计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至于可能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只要我们处变不惊,采取主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善于学习他人经验,充分利用自己熟悉中国国情、熟悉中国市场的长处,大力促进工业设计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是完全可以消除的.总之,面对国际竞争,中国设计业一定要有正确的对策,这样,中国设计业不仅能在这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且还可能以此为契机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为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我们在以人为本这一层面上明确了教育问题的应对思路。社会的和谐在根本上取决于人的和谐,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问题也可归结为人的问题,因此对人的关注始终是本文写作的着眼点。教育问题的治理应从根本抓起,本文认为“孝”是做人之本,教育问题的解决及和谐社会的营造也应循此而寻求启发。本文认为普及孝亲尊师教育并本着人人力行的原则来营造孝亲教育的社会局面是和谐社会背景下治理教育问题的有效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9.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只不过我们有时模糊,有时比较明确。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改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只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反思我们的教育,禁不住要问中国今天的教育需要什么?教育者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10.
莫把“课堂”当“秀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既是对教育重要性的认可,也是对教育责任的赋予。百年树人,要求教育要从长计议,要求我们对教育要有所期待。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人,学生是被教师教育的人,如果我们认可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应有的内涵之一 ,是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确立培养目标 ,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坚硬的船只、锐不可当的大炮摧毁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城池,更严重打击了国人长久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优越感。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持怀疑态度。新文化运动以后,"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使传统的思想文化受到彻底的批判、摒弃,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盛行。直至今天,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只要是传统的都是落后的,这种思维非常可怕,这是近代中国百年耻辱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太重的创伤和阴影所致。在教育界,人人皆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利器,言必提及西方的某某教育家,西方的教育思想理论被视为改革我国基础教育弊端的"灵丹妙药"。但事实是,多年来,我们的学校  相似文献   

13.
教育有自己的目的与使命,教育正义问题是关于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教育正义虽然与社会正义密不可分,但是具有不同于社会正义的特殊性。基于社会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必然遮蔽教育正义的本质问题。只有基于教育的立场考察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才有可能揭示教育正义的本质。教育立场是指从教育的本意目的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教育观念或理论出发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的本意目的意味着教育之为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意目的的认识与理解必须从存在本身去看它的目的。教育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具有生存优势的品质与能力,或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品质和能力。基于教育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就必须深入教育的场域,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考察教育的正义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从教育分配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关系等领域考察与研究教育正义问题,由此构成了教育正义研究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理解人的本质的内容,人的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本质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基于人本质的视角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理性是现代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现代人真正成为现实生产生活主体的根本保证。非理性主义的泛滥以及教育现实问题警示我们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迫切需要真正的理性教育  相似文献   

16.
哈佛女孩刘亦婷妈妈极力推崇《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全方位地展示了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教育。千千万万的故事都告诫我们,不是谁都可能成为天才,就算你有很高的天赋;同时也激励着我们,谁都可能成为天才,哪怕是有先天性的不足。只要把握住了教育的关键,一切都皆有可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为我们制定抗挫折教育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视角,从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几方面,来探源抗挫折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以期对提高抗挫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实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产业化,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是教育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而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离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运行效率的提高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教育产业化必将在实现高等教育入校机会均等、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及高等教育过程结果均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闲暇教育模式构建是高校开展闲暇教育的关键,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闲暇教育模式构建,需要准确定位闲暇教育目标,全面把握闲暇观念、能力和心理层面的教育内容,有效利用闲暇教育课程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和朋辈群体互动等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法学教育的发展为例,研究理工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的特点、模式和实践成效,指出即使在理工院校,只要科学地定位培养目标、准确地把握办学思路以及在培养模式上勇于创新实践,同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法学人才,办出有特色的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