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陆机(公元261——303年)《文赋》论作家构思思维特性,有这样一段话: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極,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近读《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一九八二年版)《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一九八○年版)以及一些注释文章,于“收视反听”下,皆注云“不视不听”。这个注是根据《文选》来的。李善《文选》(卷十七)于此条下云:“不视  相似文献   

2.
木斋  尚雪红 《求是学刊》2012,39(3):104-109
陆机应是南人中写作新兴五言诗的第一人,其五言诗风格和成就,是陆机入洛学习和仿效曹魏文化的结果;陆机代表作《赴洛道中作》,应是陆机多次赴洛中的晚年之作;陆机对曹植代表的建安诗风的模拟仿作,正是陆机对曹魏文化学习和模拟的结果,其中对十九首的拟作,也应该是陆机在北方生活了相当长时间之后的作品,而非陆机赴洛之前所作.  相似文献   

3.
北上入洛对陆机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也是一个艰难的人生角色的转换.陆机从此由昔日的优越尊贵到今日的遭人奚落嘲讽,情感上的巨大落差让他体味到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也让他感受到入洛以后羁旅生活的无奈.与北人的数次抗衡较量,虽然每次都以陆机强烈的反戈一击而告终.但冲突的结果亦埋下了日后陆机悲剧结局的种子.正是北上入洛,才使陆机的创作始终拥有一种羁旅的情结,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种别样的"灵魂的深".  相似文献   

4.
陆机与庾信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前半生都生活在江南的吴地,后来都由南入北.庾信在北地生活了28年,最后客死他乡;陆机在北地生活了14年,最后被杀.入北经历的相似性,使庾信对陆机总是念念不忘,在其作品中有11次提到这位身世经历相似的前贤,而且二人的创作也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在表达着对空间位移的不满和羁旅他乡的悲凉.从抒情方式来说,陆机言情较为繁复,铺陈过多,但工涂泽;庾信则言情必尽,羁旅感受强烈,创作唯以悲哀为主.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曾于唐初传入中国。当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是聂思脱里派(Nestoriansm),中国称为景教,又称波斯教。聂思脱里派创始人聂思脱里(Nestorian,约380—451年)生于叙利亚的日尔曼尼亚(Germanicie),公元428年被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任命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他主张“二性二位说”,……  相似文献   

6.
郑和(公元1371年~约公元1434年)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他在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二十多年的时间内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几百年来一直作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交通史上的一段佳话广为流传。关于郑和及郑和七下西洋的事迹,中外学者有过许多论著,这里就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经济界对“高消费”的观点很感兴趣。许多同志以为这种主张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其实,《管了·侈靡》就是主张扩大消费的。明代的陆楫,更是一位提倡消费的杰出经济思想家。本文拟就此作一番简要论述。陆楫(1515—1552),字思豫,号小山,上海人。生平事迹在《南吴旧话录》和《上海县志》中有简单介绍。他是明代著名词臣陆深之子,以父荫由廪生入太学。自视甚高,尝谓“兄弟辄有(陆)机、(陆)云”。为文善议论,文名颇著。曾主持纂辑《古今说海》,搜集“古今野史外记,丛说脞话,艺书怪录,虞初稗官之流”,加以“品隙抉择,区别汇分”①,计一百三十五种凡一百四十二卷,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著名的丛书著作有《蒹葭堂稿》,其中部分内容汇为一卷以《蒹葭堂杂著  相似文献   

8.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内乱外祸迭至,司马氏被迫南迁,在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而在北中国,匈奴、氏、羯、羌、鲜卑等五个少数族贵族和汉族人士乘机纷纷立国,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十六国中有五个凉国政权主要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前后立国称雄。这五个凉国是:汉族张氏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氏族吕氏建立的后凉(公元386—401年),鲜卑族秃发氏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氏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1年),匈奴族卢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凉(公元397—439年)。我们把这五个凉国统称为“五凉”,把这个时期简称为五凉时期。  相似文献   

9.
魏耕原名璧,字楚白,甲申(公元一六四四年)后始改今名,又别名甦,号雪窦,浙江慈溪人,是明末清初浙东著名的抗清志士。他本是一个贵公子,后因家道中落,“学为衣工于苕上”,为人赘婿。魏耕“少负异才,性格轶荡,傲然自得,不就尺幅”。清兵入关他“麻蹊草屡,落魄江湖,遍走诸义旅中”。不久事败,他只身亡命江湖。与山阴祁班孙兄弟、陈三岛、朱士稚、钱缵曾、朱彝尊等“以诗古文相砥砺”顺治,号称莫逆。己亥(公元一六五九年)郑成功、张煌言联合  相似文献   

10.
赵普(公元921—992年 ),字则平,幽州蓟(今河北蓟县)人。是北宋王朝的开国元臣,曾在宋太祖、宋太宗二朝三次任相。他继承“世异则事异”的法家思想,认为“事不凝滞,理贵变迈”(宋史256卷)。他总结了唐末五代藩镇擅权,尾大不掉,酿成分裂割据、混战纷乱的历史教训,积极推行了一条坚持统一集权的进步路线。他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政治改革,帮助宋太祖兄弟重建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赵普是一个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但是,赵普的真实面目却被后来的儒生们完全歪曲了。大约在他死后二百年左右,他被当作专读《论语》的儒林楷…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欧洲科学发达,而中国却不发达呢?早在公元1400年,中国的技术比欧洲更先进,也更具备发展科学的条件。为什么一些社会发展,而另一些社会则不发展,甚至倒退?这个问题被称为“尼达姆问题”,这是以伟大的历史学家J.尼达姆(Joseph Needham)的名字命名的、最难解释的人类历史问题。尼达姆承认,在他完成十一、二卷著作之后,他依然不清楚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欧洲这个在公元1000年时仍处于文明世界边缘的不显眼的半岛,在公元1450年以后却轰动了整个世界?为  相似文献   

12.
《史通》一书是刘知几对古代史学的系统反思,研究他撰写《史通》的治史宗旨和整体把握,对深入探讨刘知几的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辨其指归,殚其体统”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刘知几完成了《史通》一书的写作。是年仲春之月,他为该书作序,回顾他自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以来的史官生涯和撰写《史通》的经过,说道:  相似文献   

13.
本稿试以中国元末明初的“禅文化”1 对日本同时期的中期“五山文化时代”2 的汉文学即“五山汉文学”的影响为主线 ,以明初渡海至中国的日本禅僧绝海中津 (公元 1 3 3 6— 1 40 5年 )为主要分析对象。日本的中期“五山文化时代”按照一般的历史划分方式的话 ,相当于室町时代 (公元 1 3 3 6— 1 573年 )前期 ,即由武士阶段的足利氏将军家执政的幕府政治时期。当时日本文化所处的现状是 :渡海来日的中国禅僧及去中国的日本禅僧所引入的中国文化占据了日本文化中的重要位置。随着元代中日文化交流活动的兴盛 ,日本汉文学也渐渐圆熟 ,其中 ,起…  相似文献   

14.
公元698年大祚荣据东牟山建立震国,不久经唐朝册封改为渤海国。公元755年,渤海迁都上京龙泉府,史称渤海开国都城为“旧国”。据考证,渤海“旧国”为吉林省敦化镇内的敖东城遗址。又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大祚荣初起时,据东牟山筑城居之,足证他“自立震国”之地当为山城,而敖东城并非山城,又不傍山,所以敖  相似文献   

15.
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是青溪(今浙江淳安县)帮源洞人,这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最早提到方腊籍贯的,是方腊起义期间的两条重要史料:一是北宋官员李纲探亲回家,适逢方腊起义,遇阻于路,对方腊起义的情况“亲见探报及得于传闻实为详悉。”他在上王太宰(王黼)书中,明确说“睦州方寇”,而且说方腊“据帮源村”(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一○八)。二是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徽州知府卢宗原重修歙州城池(其时已改名为徽州)时,烧制的城  相似文献   

16.
玉海楼简介     
玉海楼是清代浙江三大藏书楼之一,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一九六二年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瑞安县城东北隅,南比相向,前后各五楹,左右回廊,三面临水,占地面积约二千五百平方米。楼主孙衣言(1814—1894)、孙诒让(1848—19081)父子素慕宋代学者王应麟博极群书,推重其巨著《玉海》一书,因用“玉海”以名斯楼,取其“为世宝贵而又无所不备”之意。  相似文献   

17.
卞歧同志的《项斯籍贯考》一文(载《浙江学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考定项斯是浙江台州人,言之有理。但唐代的台州领县有五,以今名述之,即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卞文以台州作为项斯的籍贯,还不够具体,兹略作补充。宋初僧愿鸿所撰的《永安县遇明禅院碑》在叙述遇明禅院的地理环境时云:(遇明禅院)“前枕寒溪,后连翠窦,桃源天姥,顶湖括苍,烟霞一开,远近如画,项斯之宅可寻也……”(见《光绪仙居县志》卷21古迹、金石上)仙居五代时称永安。遇明禅院即后来的三学寺,在今仙居县东二十里处。此碑立于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而项斯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尚在世,其间相距仅一百多年,碑所言当可信。又元代黄(氵晋)(1277——1357)为项斯后裔项良才所撰的《乡贡进士项君墓  相似文献   

18.
王通(公元580年?—617年)字仲淹,卒后门人私谥曰“文中子”,隋河东郡龙门县(今山西省万荣县)人,隋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王通一生只活了三十七岁,只做过蜀郡司户书佐这样的小官,不久就归隐了。回到家乡后,他用了九年时间从事著述,主要是继孔子的《六经》作《续六经》,功成后聚徒讲学,宣传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他处处模拟孔子,决心为恢复周公、孔子之道奋斗终身,死而  相似文献   

19.
一、对丝路意义的再认识 丝绸之路,中国古籍叫做大秦道。“大秦”为中国古代对欧州罗马帝国的称呼。大秦道即从长安或洛阳通往大秦帝国的国际商道。公元三世纪中国著名史书《三国志·魏书》载:“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通。”说的是通往大秦的商路叫做大秦道,有陆路、海路两条。五世纪称大秦道为拂林路。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中国称它拂林,拂林概系君士坦丁堡(BORG)的译  相似文献   

20.
韩愈其人     
韩愈(公元765—824年),字退之,是中唐时期依附于豪族地主的无耻文人,他在儒家顽固派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北宋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东坡曾大吹特吹过韩愈,说什么“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到唐代出了个韩愈,才“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①。明代有个儒家大官僚薛也极力吹捧韩愈,他说,假如没有韩愈,谁能为我们指出儒家的“道统”呢?谁能如此明确地推尊孟子作为孔子的“嫡传”呢?这些人对韩愈的评价,从反面说明:在我国封建制社会衰落时期,没落的地主阶级越来越需要儒家思想作为救命稻草。韩愈为尊孔尊儒而大喊大叫,正反映了没落的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