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粉碎“四人帮”之后,许多同志发表文章,对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皇权主义问题,重新展开了讨论和争鸣。目前,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问题。一、什么是农民的皇权主义对于什么是农民的皇权主义,即农民皇权主义的概念问题,有不同理解。姚雪垠同志认为:凡是起义农民领袖不能“摆脱帝王思想或皇权思想。他们或者是希望自己称王称帝,或者是拥护别人称王  相似文献   

2.
一、皇权主义者,还是“好沙皇”拥护者? 什么是皇权主义,它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这是我国史学界冲破林彪、“四人帮”禁区后,探讨农民战争的观念形态和思想形式中,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同志说:“所谓皇权,就是皇帝的个人绝对权力,也就是专制独裁的权力。”“从这个  相似文献   

3.
农民的皇权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根源是什么?有的同志认为“皇权主义是农民本身的问题,它的根源主要应当到农民身上去找。”我认为这一命题并不完备。农民有接受皇权主义的土壤,但农民本身并不会产生皇权主义。农民的皇权主义是地主阶级皇权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皇权主义”属于地主阶级观念形态,其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地主阶级所代表的封建经济制度和封建生产关系,而农民阶级的阶级本质和观念形态则主要表现为平均主义、平等思  相似文献   

4.
“皇权主义”论者,一般有三条论据。一曰“农民领袖称王称帝”;二曰“打着前朝和当朝皇帝的旗号”;三曰“斯大林同志说……”。我们认为,凭此三点不足为据。因为,其一是从“称号”出发,其二是从“旗号”出发,其三是从“概念”出发。这三点的通病是缺乏从农民起义的历史实际出发,疏忽了评判历史的唯一标准一实践。农民起义的实践是检验农民起义有无皇权主义的唯一标准。舍此,即使在“旗号”、称号”和“概念”上煞费苦心,也不会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下面仅就“皇权主义”论者的三点论据作一简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有没有皇权主义,农民起义领袖是不是皇权主义者?过去,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应该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讨论清楚。我认为,中国的农民战争不具有皇权主义特点,历次农民起义领袖,从陈胜、吴广到洪秀全,其中绝大多数不是皇权主义者。为弄清这个问题,试图对明中叶刘六、刘七起义加以解剖,以求窥其一斑得知全豹。刘六、刘七起义,由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一五一○年)十月至正德七年(公元一五一二年)七月,历时两年,转战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八个省,是一次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在以往的争鸣中,大凡持“农民起义领袖都是皇权主义者”之说的同志,几乎都接引刘六、刘七起义为佐证,依据的材料就是这次起义领袖之一赵燧的答皇帝招抚书,即“乞陛下睿谋独断,枭群奸之首以谢天下,即枭臣之首以谢群奸”(《明史》卷  相似文献   

6.
怎样认识中国农民战争的皇权主义问题,在史学界虽然是旧话重提,但却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要搞清这一问题,应该首先弄通什么是农民战争的皇权主义?皇权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是什么?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本文试就以上两个问题,略谈管见。一“皇权主义”一词,见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斯大林《和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的谈话》。斯大林在论及鲍洛特尼柯夫、拉辛、普加乔夫领导的起义“是农民反对封建压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民战争史,历来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过去受封建文人及资产阶级历史学者的歪曲与篡改,使有关资料混沌不清.尤其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成了“禁区”.今天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我们应当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努力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农民战争史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皇权主义”问题关于农民战争中的“皇权主义”问题,史学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如对1.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中皇权主义思想是否普遍存在?2.中国农民战争中有没有“皇权主义”?  相似文献   

8.
杨谔 《江海纵横》2005,(1):39-39
偶有闲暇,我的脑海里常会不自觉地冒出这样两个问题:什么是书法?学习书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问得看似“白痴”,但我发觉,对于不同的人,他们的答案又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书法就是用毛笔写字;有的人认为:书法就是书写的技法;有的人认为:书法就是需要精心构思的一门造型艺术。而对于王蓝青先生来说,书法,就是通过书写来表现自己,就是书写自己的学养、襟怀。学习书法,对于有些人来说,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主张改革开放的.关于鲁迅的改革观,我已有专题论文发表,现在专门论述鲁迅的开放观. 一“开放”与“闭关”,是两种根本相反的国策。针对中国长期实行的“闭关主义”,孙中山提出实行“开放主义”.同孙中山一样,鲁迅也是反对“闭关主义”,主张“开放主义”的。所谓“闭关主义”,就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与“闭关主义”针锋相对的“开放主义”,自然是自己可以出去,别人也准许进来。鲁迅认为,中国必须对外开放.这  相似文献   

10.
“存在”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也是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主义哲学用它表达一些最基本的原理。但是,什么是哲学家们所谈的“存在”?“存在”范畴的基本的哲学意义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哲学界还存在着极不相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存在范畴的意义就是有,它包罗万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被包括在“存在”这一范畴之中。有的同志认为:“物质和意识上面应有一个更高的概念,这就是存在”。有的同志认为,存在是“一个包括范围最广泛、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范畴。……它能‘包罗万象’,世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个时期,万里、邓立群同志在讲话中都明确提出:“师范教育问题,要引起重视,做为重大问题来研究”,“要千方百计加强师范教育”.而高等师范教育又是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办好师专要研究一些什么问题呢?要在哪些方面来加强呢?当然问题很多,原因种种.但我们认为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师专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2.
史学界在关于中国农民战争有无皇权主义的特点、中国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否皇权主义者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中国农民战争不具有皇权主义的特点,中国农民起义的领袖不是皇权主义者。对此,笔者持不同的看法。现拟从太平天国革命的杰出领袖洪秀全的剖析入手,对这一问题,略抒管见。洪秀全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中的革命先驱,是在  相似文献   

13.
皇帝制度之下,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此权力通常也称作"皇权".在唐朝的制度中,法律的制定之外,日常皇权是通过"王言"来实现的,"王言"就是皇权的日常表达式.那么,作为皇帝本人与皇权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通过龙朔二年的两件诏书,这里展示皇帝意志遭遇挫折的过程,试图揭示皇帝制度的另一个面向.这对于认识皇帝制度的丰富性,无疑是有所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一封建社会上行阶段的农民不反对封建制度吗?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谈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曾有这样一个论断,(?):“当一定的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之时,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里面受到损失的那些人,也会赞美这种生产方式”。[註一]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上行阶段的农民战争不具有反封建制度性质的同志,几乎都引证了恩格斯这一论断,作为自己的一个主要论据。这些同志说,这个原理适用于所有的阶级社会;在封建社会上行阶段,农民不是反对封建制度,而是“赞美”封建制度,文献上所说的“民乐其业”就是一个证据。怎样理解恩格斯这个论断呢?怎样理解“民乐其业”呢?恩格斯这个论断和“民乐其业”这个记载是否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上行阶段的农民战争不具有  相似文献   

15.
宫崎滔天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为人熟知的人物。当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大亚州主义的侵华政策之时,宫崎滔天却同情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人们会问:宫崎滔天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思想反复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坚持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立场?日本有的学者认为滔天对中国革命有时表现出“狂热”,有时有“挫折感”,是因为他是“一意行  相似文献   

16.
东汉光武帝刘秀,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位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和农民拥护的“好皇帝”.然而,多年来在史学研究中,特别是在评价历史人物中,他不是被贬为投机加入农民军的“地主阶级分子”,就是被斥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篡夺者”.本文试就此谈两点浅见,以求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7.
争论     
“请大家想想,《皇帝的新装》中谁最可恶?”站在讲台上的语文老师说。大家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我认为两个骗子最可恶,如果没有他们,皇帝就不会狼狈不堪。”刘成慢条斯理地说。好!我心理暗暗地替他捏了一把汗。同学们有的惊,有的喜,有的叹,有的忧。大家把目光射向了正在举手的李政。只见李政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道:“我认为皇帝最可恶,如果皇帝英明,骗子又怎么会来骗皇帝呢?”李政侃侃而谈,还示威似的扬了扬眉。辩论刚刚开始就针锋相对,想必好戏在后头呢。同学们已不像以前那样拘束,纷纷窃窃私语起来。这时,…  相似文献   

18.
认为①“为人作嫁”不应该只是形容编辑工作的“专利”,对编辑工作用“为人作嫁”来赞美、讽刺或比喻都不合适;②将“为人作嫁比喻空为别人辛苦忙碌”用在编辑职业上不恰当,编辑“为人作嫁”讲求的是一种奉献精神,而这种奉献并非“空为别人辛苦忙碌”;③编辑在“为人作嫁”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技艺和专业水平,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这就是要善于“为己作嫁”.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节奏?人们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节奏的定义,可以广义地说就是一连串的声音,具有一定的高低和时间的间歇”;有的则认为:“节奏的构成是平均距离所标志着的时间的重新回转”;也有的认为:“节奏类似于音乐中的节拍”。这些说法,虽然从不同  相似文献   

20.
在《孔雀东南飞》(下称《孔》诗)的评价上,曾有一段时间出现过“扬刘抑焦”的现象。有一些文章立足于批评仲卿的软弱;对兰芝的反抗性格则突出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当这种评判超出一定的界限时,人们不禁要问:仲卿既然是个软弱无能的货色,兰芝与他依依厮守有什么价值?兰芝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小媳妇,她处处体现着强烈的反抗性格,不正是“理所当然”要受到焦母的驱遣吗?随着评论的深入,另一种对立的意见随之而起。有的同志认为,仲卿是坚强的;有的认为,仲卿的反抗没有兰芝那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