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战争礼考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春秋时期虽有“礼崩乐坏”的趋势 ,但实际上周礼传统仍然在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 ,规范着他们的言行。春秋战争中是否存在着礼 ,一直存讼不休。子鱼、墨子等人否定战争礼的存在 ,而孔子、司马迁等人则肯定战争礼的存在 ,并对坚持战争礼的宋襄公给予很高的评价。考绎春秋历史 ,诸如师出有名、师不伐丧、不伤国君、不杀厉等等 ,无不证实了春秋战争礼的存在。春秋战争礼的存在 ,不仅关乎各邦国之间的邦交关系 ,也对春秋社会结构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也论战国战争的特点宋立恒战国战争与春秋战争相比,战争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以争夺霸主地位为满足,而是要通过武力手段兼并天下。正是由于这一点,使战国战争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了与春秋战争的不同,从而构成了一些新的特点。揭示出这些新特点,对于我们加深...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的战争性质是争霸战争,最初国与国之间因为利益而发生争夺,春秋初期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大致相等,为了使对手屈服只能借助"尊王"的口号来得到别国的认可进而四处征伐壮大自己的势力。伴随着南方楚国的日见壮大并成为北方中原国家的共同威胁此一时期中原国家在晋国的领导下打着"攘夷"的旗号共同外楚。晋楚争霸势均力敌两国为了保存实力进行了两次弭兵之会。两次弭兵之会后的国际形势,就成为晋楚双方为维护各自区域霸主地位而与邻国进行的战争,战争的性质也逐渐由之前的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探讨了20世纪战争文学的成就和价值。作者认为,战争文学是20世纪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时代的记录和历史的见证。与历史著作相比,战争文学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具体性及情感倾向性等特点。20世纪战争文学注重描写战争境遇中的人,揭示人的内心活动,反映出人性的美好与丑恶,光明与黑暗。其鲜明思想倾向是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相似文献   

5.
山西历史时期战争频繁,形成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战争文化。山西与战争相关的地名作为战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数量大,类型丰富,不仅包括关、城、堡、寨等军事设施和营、屯、所、队等古军制之类外延型地名,还包括用战争英雄、军事传说、战争意愿命名有特定战争涵义的内涵型地名。受历史战争和其他文化影响,军事文化地名在山西各区域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呈现条、块状等规律性。它的形成背景既受历史战争的遗迹的影响,也是人类战争防御意识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4世纪雅典土地所有制状况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前 4世纪 (迄前 3 3 8年 )雅典的土地所有制与公元前 5世纪相比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土地占有未出现猛烈集中 ,更未形成大地产制 ,城邦土地所有制仍然是比较稳定的中小土地所有制。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 ,阿提卡的自然条件不利于大地产的形成 ;其次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存在的可供兼并的土地并不多 ;再次 ,从法律上严格限制土地兼并 ;最后 ,伯罗奔尼撒战争给雅典人带来了严重灾难 ,使雅典公民的财力较战前大大削弱 ,从而削弱了他们兼并土地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人的自然本性、生存环境、社会政治、经济资源、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中探寻中西战争传统与战争观念的异同。可以发现,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即男性荷尔蒙的驱动,中国远古神话和古希腊战争神话都不约而同赞颂生命、勇气和力量之美;从人的生存环境看,从黄河流域繁衍发展的华夏先民自古安于农耕生活,求稳求安而不好战,造就了以防御性为基础的军事传统,而草原的广袤、森林的阴鸷和海洋的辽阔造就了欧洲很多民族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赋予其向外扩张的强烈欲望;从政治上看,华夏先民在民族融合的战争中是以汉民族早熟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文化同化周边的少数民族,而不主动发动侵犯异族的战争,而欧洲的政治版图则变化剧烈,其三千多年的战争历史既是一个弱肉强食、强国争霸的历史,又是一个文化融合、推动文明发展的历史;从宗教信仰看,历代中国都是封建帝王专制的大一统社会,政教分离,宗教无法干预政治,因此,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而欧洲的宗教力量十分强大,甚至可以通过国家的力量发动战争,由罗马天主教发动的历时二百年的十字军的九次东征就凸显了宗教对于欧洲政治的巨大影响;在战争哲学观上,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战争观,对战争取审慎态度,注重战争道德伦理,师出有名,战之有道,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战争的最高境界。西方战争思想比较博杂,早期的基督教战争思想倾向于"慎战",中世纪后期好战思想逐渐抬头,18、19世纪主张以战争解决国家纷争的思想占了上风,直至20世纪下半叶,反战思想才逐渐有了市场。中西战争观的差异在战争审美观上反映为崇德和崇力两条不同发展路径,并深刻影响了中西战争文学创作。以德为先,讲求信义,注重人伦,铸就了中国战争文学崇尚道德英雄的审美特性,而不受伦理道德制约的尚武精神不断强化西方战争文学的非理性,直至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造成人类巨大灾难,战后西方开始超越功利层面反思战争,掀起了人道主义反战文学的创作热潮。  相似文献   

8.
英雄主义模式戏剧是1949-1966年中国戏剧创作的重要形态,它以战争为主要表现对象,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是这类剧本的共同基调。文章从讲述战争的角度、战争主体的历史定位、群众形象、战争中的人伦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戏剧场域中的战争“史实”建构,认为英雄主义模式剧本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主要表现在战争的正义性以及中国民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自救的奋进态度等方面。但创作上存在的部分情感失真和人性单一,又使英雄主义模式戏剧在表现战争的深度方面存在一定缺憾。  相似文献   

9.
朝鲜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场既未宣战也未经国会批准的大规模战争。杜鲁门总统违背美国宪法,避过有关法规,未经国会批准而将美国投入战争,开创了总统独自决定战争的先例,对国会和总统的战争决策权力及之后美国的战争决策模式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结构主义战争观:一个基于历史研究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主义战争观认为,国际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变化,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只能采取自助的方式来应对国际结构的变化,进而产生了"安全困境",这是战争最重要的原因.但是,通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三十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历史考察,结构主义战争观因为片面关注历史片断而缺乏宏大的历史视野,并忽视权力结构背后的经济利益变迁,所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国家各自的根本利益在空间上逐步接近,最终产生结构性矛盾,这才是战争的真正原因.权力结构是一个空瓶子,只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才使其真正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英国文学领域,许多小说家以战争为题材,探及当代战争背后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小说家(如塞巴斯蒂安·福克斯、派特·巴克、杰克·希金斯等)通过对战争历史的深入剖析与重构,呈现了一个个生动的战争历史空间。本文在左伦空间叙事理论观照下,从地形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当代英国战争小说中战争历史叙事的重构、战争灰色地带的书写和创作这些战争小说的小说家们的叙事伦理,力图呈现多维、立体的当代英国战争小说的叙事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12.
秦晋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南北两个封建割据政权之间的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既不是兼并统一战争,更不是民族侵略,对前秦和东晋双方来说,都谈不上什么正义性。在这次战役中,前秦所以败,主要是由其内部不稳定,苻坚“愎谏违谋”,用人不别贤愚,骄傲轻敌,以导致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错误所致。而东晋在谢安的周密部署与指挥下,采取灵活的战术,以逸待劳,在双方遭遇兵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一一举大败秦军,保存了割据东南一隅的东晋政权。  相似文献   

13.
国共战争小说是当代战争小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国共战争小说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新时期以来 ,国共战争小说开始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即对宏大历史的重构 ,战争生活本色与原色的再现 ,对历史的永恒与超越的自觉追寻 ,以及向战后对峙的转移。现状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从民族情结看中美战争电影的个性与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素娥  韩颖 《南都学坛》2001,21(5):50-54
在世界电影史上 ,战争题材的电影独领风骚。中美战争电影由于其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貌 ,具有了不同的审美价值。中国战争电影具有近距离展示战争的悲壮与豪情、礼赞战争的正义与伟大、弘扬人性的真善美、正面教化等特点。美国战争电影具有高屋建瓴、高扬人性、反面思考战争等特点。比较中美战争电影的社会文化意义 ,可以为根植于民族土壤的中国战争电影寻找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时间推进到远离"二战"结束的现在,日本普通民众对于战争责任的认知正经历着由战争体验者"战争责任"向非体验者"战争责任"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将直接影响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认知。本文从战争"记忆"与战争责任的相关研究出发,以战争·战时"记忆"的继承为轴线,就战争责任论的变迁、战争责任的追究与历史修正主义抬头的关联性以及今后战争责任论的课题进行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6.
蒙金战争同历史上许多民族征服战争一样,是一个民族掠夺、征服另一个民族的战争。已经走向衰败的金朝,是不可能克服内部的种种矛盾战胜强大的蒙古军队的。对于刚刚蓬勃兴起的蒙古民族,虽然它的对外征服有着侵占掠夺的野蛮性,但是成吉思汗实行先攻夏,后伐金,最后灭南宋的战略部署,在表现他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最终导致金朝的失败和蒙古的胜利,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需要深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人质是春秋礼制被破坏出现信危机的产物。送交人质在春秋时已经相当普遍,而且方式多样且目的不一。送交人质的背后,一方面社会需要重新构建新的礼乐制度、民族思想来适应新的社会;另一方面,随着频繁送交人质以及送交方式的多元化,预示着掠夺和战争也将日益频繁加剧。  相似文献   

18.
昭和天皇裕仁是日本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天皇。其在位期间 ,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裕仁的战争责任 ,战后日本主流社会一直讳莫如深。事实上 ,裕仁并非和平君主而是战争罪魁。《大日本帝国宪法》赋予了裕仁皇权的绝对性。在裕仁的指导和纵容下 ,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全面侵华战争 ,进而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裕仁与一系列的战争暴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裕仁还人为地延迟了战争的结束。天皇制的存在 ,成为日本右翼否定侵略战争罪责的免罪符 ,成为其颠倒黑白、歪曲历史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战略战争”是一种威慑、竞争和有限杀伤相结合的战争形态。传统战争形态在地域、破坏性和目标上均已发展到极限,使战略战争成为一种必然的政治选择。战略战争需要较强的综合实力,并在较长时间内、在所有领域综合运用战争与非战争手段,努力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战略战争使军事技术能力领先的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其领先优势。战略战争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构成了安全上的挑战,使中国面临核讹诈和“代差性”战争的威胁。  相似文献   

20.
先秦兵学文化的嬗变有非常明确的轨迹可循。商、周及春秋前期,在礼乐文明的背景下,战争更多强调规则意识,底线意识,与之相应的是以"古司马法"等典籍为代表的"竞于道德"的兵学文化;春秋中后期,战争规模逐渐扩大,并摆脱旧"军礼"的束缚,"诡诈"的战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之相应的是以《孙子兵法》等典籍为代表的"逐于智谋"的兵学文化;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成为主流,重视耕战、强调实力优先,代之而起的是以《商君书》《管子》等典籍为代表的"争于气力"的兵学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