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当中,提出了人民自治思想.后来,列宁把这一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基础上的得以发展.马克思主义著作家们将人民自治思想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有机结合起来.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中社会的管理必须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管理,并且这项管理只能由人民自己来实现.但是如果社会主义社会推行人民自治,必须得唯物辩证地处理好人民自治与国家管理、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等关系.就价值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人民群众自己管理社会事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对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建设,作了指引.实施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4 0年代 ,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吕振羽提出了“珍重民族文化遗产”、“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不“生吞活地继承”和“三通”的“消纳”观等一系列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观。建国后不久 ,又提出了“应特别致力去发掘和研究真正属于人民的东西”、“不排弃历史上各个统治阶级的任何珍贵的成就”和“学敌人之所长”的思想观点 ,从而使他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思想更加饱满和充实。这些思想及其观点对 2 1世纪的文化构筑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兴亡与人民支持与否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自执政以来,便将人民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他代表十八大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更加密切党群关系的工作理念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体现了我们党发挥着总揽全局、把握四方的作用。把握和认识习近平的人民观,对于我们在新时代重塑党的形象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光怀 《船山学刊》2006,(4):165-167
吕振羽的史学研究气势恢弘,独树一帜,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方向,以历史辩证法为根本方法,以经世致用为研究动因,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从历史的深沉视野中客观地发掘“人”的历史发展规律,在塑造“人民”概念的过程中,对“人”的本质予以理论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形象”进行部分吸收与主动转化,在奠定“人民”主体性的同时,赋予“人民”以身份属性与集体属性,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之“人民”概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通过“人的本质”揭示了“权利”的本源和主体,即“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理论产物,是结合中国的现实实践并突出关怀“人民”的重要思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要求,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的实践反馈。中国的人民之权利建构应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依托,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依归,确立生存权与发展权的价值先导性地位,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话语体系,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彻底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探寻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心路历程,有助于把握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瞿秋白从厌世观到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心路历程,凸显其各个阶段思想的轨迹。从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朦胧到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质的升华,再现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7.
正义作为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对于正义到底是什么,不同时代的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给出了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解答.通过对西方不同时期正义理论的梳理、考察和甄别,根据它们思考与解决正义问题的方式,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大类:思辨正义观和实践正义观.而实现从思辨正义向实践正义转向的正义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8.
《大庆社会科学》2014,(2):160-160
胡亚敏撰文指出,“人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概念被视为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共同利益且具革命性的阶级集合,是基于阶级又超越阶级的联合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为适应中国社会政治的需要和阶级阶层比例的变化,“人民”被赋予不同的时代涵,“人民”成为最广大劳动群众的代名词。“人民优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结晶。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要对邓小平解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进行系统性的概括。由于邓小平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又是一位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因此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所以,从根本上考察邓小平"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时,不仅要考察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态度,还要考察其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用其实践态度印证其理论态度,反过来又可以帮助理解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在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迅速完成了思想转变,由信奉民主主义转向接受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思想的转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自身内在因素的沉淀,也有外在因素的影响。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重要性在于:加速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影响了一批先进青年思想方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萌生、形成与成熟、完善与发展三个重要阶段。从19101921年,是毛泽东人民观的萌生时期,其“民本”色彩非常明显,并开始向群众史观转变,人民民主思想初具雏形。从党的建立到抗战胜利,毛泽东人民观形成并成熟,具体表现在:人民概念开始形成,形成了牢固的群众观点,实践中实行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提出了必须领导群众和教育群众的思想。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人民观体系开始成熟。他提出了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形成了完备的群众路线理论,以及统一战线是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的思想,提出了人民民主理论。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毛泽东人民观继续完善与发展。深入挖掘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现实境遇和理论条件的交互作用下得以出场,其实质在于寻求从过程哲学的视阈建构一种建设性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本质、特征、价值、坚持、应用、发展等问题的阐释,有机马克思主义开拓了一种怀特海式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对中国较有亲和感的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另类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这种理论定位驳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者、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怀特海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国际风格的新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式等种种不科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其中大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创阶段,时限为从19世纪40年代初至19世纪40年代末,即《共产党宣言》的正式问世。第二个阶段为确立阶段,时限从1848年至19世纪70年代。第三个阶段为深入研究阶段,时限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恩格斯逝世。列宁、斯大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分别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都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唯一科学的民族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李大钊堪称中国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这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同他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深研政理"的理想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大钊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5.
一百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评价存在着正确与不正确、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种马克思主义观主要体现在要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前期以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先秦民主思想做了深入研究。他们结合具体社会构造和社会关系阐释先秦民主思想,其阐释可以归结为三个命题:人的发现、天民合一、赋民权利。在探讨先秦民主思想产生的根源时,郭沫若立足于人民解放视角,吕振羽以阶级斗争作为维度,侯外庐主要从土地私有的显族历史进行说明。他们既肯定先秦民主思想对社会现实的超越和批判,又揭示其脱离时代的空想和局限。他们开创了先秦民主思想和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新范式,但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7.
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深刻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就必须首先研究他的马克思主义观。本文就邓小平如何理解、对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伴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行的三大文化形态之一,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观塑造的新场域.大众文化以其强有力的方式侵染和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地位的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在带领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辉煌成就的进程中,创立和不断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理论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20.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意识形态概念经历了从贬义到中性含义的演变,这也推动着意识形态观的视角生发从批判到建设的变化。这是时代和实践推动的结果,也是理论自身内在发展逻辑所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嬗变史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在于:必须将理论置于现实之中,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成的现实逻辑;必须通过借鉴与批判把握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理论逻辑;必须通过自觉与灌输并进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