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某高校思政“概论课”双线混合教学为例,厘清获得感测度内涵,探究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发现,大学生思政“概论课”双线混合教学评价感知较好,其显性获得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隐性获得感有所体现,但仍存在抬头率偏低、理论获得感结构性薄弱、受众对象行为外化意识不足等教学难点。对此,高校思政课须从激发受众“主体性在场”学习需求,深度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提升教师教学实力、强化大学生学习行为外化能力等方面加以突破。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技术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用好新媒体技术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活起来,达到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增进思政课的实效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开发运用的实践脉络,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的顺利转型,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及时转变思政课教师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构建完整的教学过程,打造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获得感及其影响因素,采用自编《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调查问卷,对福建某高等医学院校564名学生施测。结果显示,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性别、不同政治面貌和年级的医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得分比较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投入是影响医学生对思政课学习获得感的主要因素。因此,高等医学院校要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医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大思政"是一种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工作体系立体,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重视大学生全面政治素质的提高.在这样一种思政课宏观教育模式的引领下,如何构建适应思政发展的教学策略,是当下高校思政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基于"大思政"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当前思政课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课程构建缺乏"大思政"思维等问题,提出重视思政课教学、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搭建思政实践教育平台、完善课程评价平台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辅助形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在教学中活动中意义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等各种素质的功能,能够产生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效果.应当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协调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恰当选择校内、校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积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王乐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4):98-100
高校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逃课缺课的现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材施教,与时俱进,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样,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地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爱听爱学,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思政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的地位与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思政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加强思政课课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认同,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指的是学生在体验思政课所有环节之后所产生的一整套积极的情感表现,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心理体验与情感共鸣的获得、自我价值的发现、理想信念的建构、以及实践能力的转化。体现出获得过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获得方法的多样性、获得结果的个体差异性等基本特征。学生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更是衡量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标尺,在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中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基本逻辑。将学生获得感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纳入其中,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期待与社会需要的实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精准聚焦并有效解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问题,以及促进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文化自信理念实施的主力军.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有责任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课程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文化情感培育缺失以及"文化自信"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结合当下坚持"文化自信"的良好契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找到"文化自信"与思政课结合的契合点,提升自身对"文化自信"含义的理解,构建融入"文化自信"内容的思政课实践方案,提高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教学与高校社团建设融合发展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两者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将思政课教学融入社团建设具有缓解传统思政课堂的教学压力、为社团建设提供价值引领以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等显著优势。因此,应创新以思政课教学为主、社团发展为辅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增设思政理论类社团、鼓励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倡导思政教师走进社团,开设专题讲座、鼓励大学生走上思政课讲台,宣讲理论知识等路径,加强思政课教学与高校社团建设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日本琵琶湖整治的过程为纵线,以琵琶湖整治的基本理念和整治内容为横线,纵横结合多角度介绍琵琶湖环境整治的内容,并以此总结出一些对太湖环境整治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在实施"产学研"过程中的亲身实践,讲述了作者在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开发中的一些体会,介绍了高等学校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3.
英语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经历了其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二元对立到二者辩证统一的过程,即英语的全球本土化。在英语全球本土化的视阈下,汉英语用负迁移不应该视为语用失误,而应该是中国特色语用,它是英语全球本土化的必然产物并有助于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发展和保存中华文化。此外,本文提出在英语作为通用语条件下成功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几项原则。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语言历史接触的视角,论述傣族、汉族的历史渊源关系。通过对傣语里的汉语借词特征分析,进一步揭示亚洲民族的文明起源与传播的历史文化辙痕。  相似文献   

15.
尝试借用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概念,反思9.21大地震和八八水灾中台湾社工的相关作为,并说明贝克所提出的风险社会视角带给社工关于灾难社会工作实践的启发:激化生活在其中的社工人和服务对象的能动性,并对社会工作实践世界的历史构成进行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西北方言全浊清化的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读音完好地保留了方言的历史读音,是研究方言史的活化石.通常认为西北方言全浊清化的的时代是唐五代,但根据韵书和文献中的地名推算,西北方言全浊清化的时代可上朔至南朝.  相似文献   

17.
广东三峡移民适应性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在不同时期迁入广东博罗、三水的三峡移民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移民、当地人和政府管理者的深入访谈,讨论在适应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作者认为,隐藏在种种“经济矛盾”背后的不适应,实际是移民在社会和文化上的不适应。作者最后提出了一些如何克服移民群体的社会关系“孤岛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是9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坛一种另类文化风景线.从宏观文化视角和微观文本分析考察这一文学群体及其文本的文化内涵,可以看出"青春的抗议"作为显层的文学意义,"酷性与时尚"作为价值追求对其创作的规引,以及疏离主流文化姿态的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19.
文化视野中的网络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是文化衍进与文学流变联姻的产物。网络文学蕴涵的新的文化精神在网络文学的作者、文本、读者诸要素中均得到了体现。就作者而言 ,他们有着和传统文学作家不同的创作理念和价值观 ;就文本而言 ,网络文学的语言和表现的内容也和传统文学迥然不同 ;就读者而言 ,网络文学的读者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 ,他们的自主权增多、参与性增强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利用金矿熔制玻璃的方法,测定了基础玻璃的抗折强度、化稳性、等理化性能。结果表明,利用金矿尾砂可以制成高强度、高化稳性,外观美丽的玻璃制品,且添加原料少,成本低,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