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等教育改革是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模式为主,校企协同育人的方法为辅,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来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目标.本文提出以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建设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字仪器为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规划科学学科方向,开展新的教育模式研究,以校企产学研基地为基础,协同创新;构建以产学研平台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我国数字产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趋势.创新创业教育在内涵上延续了鲁迅的"立人"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坚持贯彻育人为本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实施路径上应结合"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多主体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校企协同育人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旋律,但随着金融科技的迭代发展,金融行业对人才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需要打破原有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信息+"、创新创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中去.校企"五共"的协同育人模式即培养平台共建、培养队伍共组、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质量共评,以产业学院的构建为抓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和三创人才培养为着力点,旨在将协同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校企双赢.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作为有效衔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途径,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有力举措。新工科时代背景下,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入手,通过研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从中职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符合新工科建设逻辑,也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协同育人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5.
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校企协同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人才培养优劣标志着校企合作质量的好坏。本文构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高校和企业为执行主体、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依托的“五位一体”的吉林省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并提出校企双方共建管理委员会和信息交流平台、师资、教学资源共享、过程严格管理、人才出口严格把关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对策,为吉林省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才与育人和谐统一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为例,深度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途径,包括明确改革目标、完善教学大纲、转变传统观念、加强能力建设、优化教学方式,以期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心理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积极乐观心态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对照三全育人的要求,部分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还面临缺乏全员参与、全过程衔接不到位、全方位联动不协调、主体队伍建设不完善等困境.对此,本文在分析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的重要意义及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促进育人全过程有效衔接、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合力、强化心理育人主体队伍建设应对措施,旨在推动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开创新局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民族复兴大任培养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以课程思政的意蕴和价值及协同育人的内涵为基础,深入剖析了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内在契合性.从建立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融合的长效机制、促进课程思政全员教师德育能力稳步提升、深挖专业课程体系蕴含的德育内涵和元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创新型教学模式和设计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也应与时俱进。文章探索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能够激发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动力,使校企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  相似文献   

10.
在新工科内涵建设的背景下,从国家和地方经济战略、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积极响应国家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政策,通过教学与科研改革、建立政校行企合作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把大数据与智能产业学院建设为大数据与智能人才培养中心继续教育基地,大数据技术创新、技术应用、行业服务及城市服务平台,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行业智库等。实现以服务为宗旨,提升大数据与智能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能力,以科研为引领,推动大数据与智能产业学院的内涵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以平台为支撑,探索大数据与智能产业学院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18.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