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一个命题的哲学味如何?阐述和论证该命题的思维方式如何?阐述和论证者的哲学素养如何?对于该命题的哲学价值、对于哲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种哲学味、哲学思维、哲学素养不是信手拈来的。虽然一些人也读了不少哲学著作,也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甚至也了解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从其发表的文章和言谈看,哲学味甚少.哲学思维缺乏.哲学素养不高。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自觉地展开哲学逻辑的研究。当代首倡开展哲学逻辑研究的Karl [Theodor] Taspers.他在die Philosophische Grun-dopertion(哲学性的根本操作)中提出了“哲学的逻辑”概念。但什么是“哲学的逻辑”?或说“哲学的逻辑”是什么?不仅国内学术界不甚了了,在国外学术界意见也不很统一。究其根源是因为“哲学”和“逻辑”概念都具有“最高性”,而“最”概念是排它的。所以就难免有各种不同的关于  相似文献   

2.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成功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依据政治经济学原理,社会生产作为连续不断的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其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1]26;同时,马克思曾论述过未来发展的市场是“世界市场”,从理论上讲,“世界市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学基础.用政治经济学逻辑和“世界市场”理论审视,可以在学理上更加深入地阐明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内在机理,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进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通过统筹生产夯实抗疫斗争的物质基础,通过有效分配兜牢“双胜利”的民生底线,通过畅通交换提高商品要素的流通效率,通过提振消费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上两个对应的派别。它们的对立,源于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看法。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1]恩格斯在提出这个问题后接着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2]这一派哲学家我们称之为可知论者,尽…  相似文献   

4.
“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思维方式是高清海教授思考“类哲学”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高清海教授的研究思路是:以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揭示人的本质、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破除以往哲学以物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建立以人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路实际上揭示了“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研究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类”思维方式的研究要求我们从一个新的哲学视野重新思考马克思,发现马克思哲学的现代价值;而我们只有从现代哲学发展的高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传统的伦理型哲学文化,主要体现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仁学学说中。仁学是教导人如何成为有道德的理想人格以及如何以道德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说。“仁”是什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就是人类的相互之爱,或人类普遍的同情心。“仁”如何在现实中体现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立”即“立身”,也就是“立于礼”[3],即懂得社会礼仪,可以有所成就。“达”即“通达”,也就是“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4],即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 ,产生于 19世纪蒸汽机和产业革命的时代。进入 2 1世纪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人类历史进入了“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制度多样化”的时代。“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1] 已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实践的发展 ,要求历史唯物论 ,“理论创新 ,与时俱进” ,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 ] 。笔者以为 ,这一理论创新的任务 ,可以简括为 ,从“狭义历史唯物论”的起点模式向“广义历史唯物论”目标模式的深化过程 ,即从“以‘革命’‘冲突发展’为特点的思维范式”向“以…  相似文献   

7.
张玉金 《学术研究》2005,(11):144-144
西周汉语代词“厥”的性质还没人专门讨论过,不过却有人探讨过古代汉语代词“厥”的性质。传统的看法是,它主要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兼有指示代词的用法。如周法高[1]、黄盛璋[2]、杨伯峻和何乐士[3]等。另有些学者提出了四种新说。(1)郭锡良[4]、崔立斌[5]等认为“厥”是特指代词,它虽然经由指示代词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但未完成转化过程。(2)洪波[6]认为“厥”是兼指代词,是既可以指代近又可以指远的代词。(3)高岛谦一[7]认为周代汉语的“厥”是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4)姚振武[8]等认为“厥”是古指称词。“指”表指别,“称”表称代。古指…  相似文献   

8.
在近年国内逻辑哲学研究中。许多学者明确赞同或主张某种形式的逻辑多元论[1],其共同的依据之一,就是认为多值逻辑(以及直觉主义逻辑、量子逻辑等)的发展,否定了逻辑思维“三律”特别是排中律的普适性。的确,如果以往被当作逻辑思维基本法则的“三律”都已失去普适性,何谈逻辑“一元”?然而,与这种在当前学界十分流行的观点明显冲突的“古典”观点,即“遵守‘三律’作为最起码的思维准则,是正确思维最基本的必要条件”的见解,迄今仍被国内绝大多数普通逻辑教材所强调,甚至出现了同一部著作中两种观点“并行”的奇特现象。国外…  相似文献   

9.
李军 《殷都学刊》2004,(3):56-59,80
这反而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宋无诗“史”的特点。元代诗人宋无诗初论@李军$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北京100875~~~~[1]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元人十种诗[Z].北京:中国书店,1990 [3]袁世硕,阿布晋一郎.解识龚开[J].文学遗产,2003,(5):8496.  相似文献   

10.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前线,为贯彻他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剿共”方针,抵抗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亲自提倡发动了一场被他视为“救国建国与复兴民族一个最基本最有效的革命运动”[1]的新生活运动。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上,向民众呼吁“食具须净,食物须洁”,衣服勤洗,衣著整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西方哲学史界围绕着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的一种观点,根据巴门尼德《论自然》[残篇五]中“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的命题,断然认为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另有一种观点,则根据[残篇八]中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是滚圆的球体”的论述,认为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常德市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常德市属中等城市,其最大特点是强极化性。近15年来,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不断聚集,城市规模急剧膨胀。1988年,常德市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2 2 5 0km2 ,非农人口2 3 37万人。到2 0 0 2年,建成区面积达6 1 34km2 ,非农人口达4 3 70万人,分别增长了2 73倍和1 87倍。从人居环境的角度看,作为中等城市的常德市尚未出现大都市所特有的“大城市病”,也不存在小城镇所独有的城乡过渡性。根据中等城市的特点,并参考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1] [2 ] [3 ] [4] [5] ,我们选取了居住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可…  相似文献   

13.
1.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全篇所言“势”字,历来有不同解释.《札记》[注]以为,“势”即“臬”字之转假,指射埻即言准的,引申指法度.范注取黄说,训为标准.这个解释似乎使人觉得“势”犹如人为树立的标杆,与彦和所说自然趋势而形成的“势”总不甚契.后来学者多未取此解,原因或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曾幼玲 《南方论刊》2007,(10):98-98,84
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开启人的思维、充实人的情感、培育人的精神,并使人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1]。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对每个人都是终身  相似文献   

15.
“人身攻击”是谬误研究的悠久而典型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辩谬篇》在分析“拆散”谬误时就指出 ,某些论辩“只是针对提问者 ,而不是针对论证” (177b ,33;178b ,17;183a,2 1) [1] 。这种谬误被广泛注意是因为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论到了它。Arnauld的《思维术》在“自爱的、利益的和情感的诡辩”题目下曾举出“他是一无所有的人 ,因此 ,他是错的”这类“人身攻击”的例子。明确阐述“人身攻击”谬误的是怀特莱的《逻辑要义》。此书在谬误分类表中明确列有该谬误 ,并将其性质认定为“不相干结论” ,指出 ,在“人身攻击”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的人格特点和巨大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恩来“既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又是我国传统道德的继承、体现者,既是卓越的国家领导人,又是周围人们的知交挚友和良师。他一生不谋求个人的权势名利,但却享有举世公认的崇高威望和巨大的影响。他的思想言行和品德作风,永远是我们的楷模”[1]。曾长期与他共事的党内高级干部,把他称为“全党模范”[2],认为他对党的三大作风体现的最完美[3],认为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中国共产党确实因为有了周恩来而增添了光荣,中国人民确实因为有了周恩来增添了自豪感”[4]。党外各界知名人士,对周恩来的崇敬心情,表现得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7.
张莹 《兰州学刊》2011,(8):134-138
“谁、什么”属于名词,分别用来表示无特定特征的人和物,它们的语义特征由常量[+人]/[+物]和变量组成。由“谁、什么”所构成的疑问句、否定句、反问句其实都和“谁、什么”独特的语义特征有关。“谁、什么”和疑问句不过是焦点的实现关系,如果它们所具有的特征变量要求赋值,就会携带焦点特征[+F]进入句法结构,从而形成疑问句。反之,在句中表示所有的人或物,因此否定它们也就否定了全部。带“谁、什么”的反问句表示否定不过是一般疑问句的语用功能。语言中有两种范围限定式——前加式和后加式来限定“谁、什么”的指称范围。  相似文献   

18.
卢美华  时光 《东岳论丛》2012,33(12):60-63
“以道观之”,体现了《庄子》最基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一方面,庄子承继老子,也将“道”作为其理性思维的根基;另一方面,庄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切体悟皆溶入了道的意蕴.“以道观之”的思维模式,既构筑了中国哲学最早、最完备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体系,又展现了庄子丰富而深邃的自然观、气韵清高的人生哲学和返朴归真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9.
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到现代社会的综合思维,每一步发展,都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进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或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那么,人类的思维与人类主体结构中的理性、非理性又有哪些内在的关系呢?本文就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钱学森教授认为从人的思维规律的角度看,“把人的思维分成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因此,我们分别先考察这三种思维中的理性、非理性问题。由于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的主要代表,它“决不是单纯的抽象(逻辑)思维,总有点形象(直感)思维,  相似文献   

20.
1975年,E.lucas问丢番图方程: 6y~2=x(x 1)(2x 1) (1) 是否仅有非平凡解:x=24,y=70,Watson和Ljurggrcn[1]使用椭圆函数的和四次扩域上的pcll方程的理论肯定地回答了上述问题,最近,马德刚[2]给出了上述问题的一个长达一万多字的初等证明,洪伯阳[3]说,“如果能有人用初等方法且明显缩短篇幅,那是值得发表的”。本文给出方程(1)的解的一个较文[2]简单的初等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