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多数音韵学家对上古入声韵尾的构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一般以-p、-t、-k收尾,但对阴声韵韵尾的构拟有较大的分歧:"有的学者把阴声韵构拟成收浊塞音尾的闭音节,例如高本汉、李方桂等认为阴声韵母有-b、-d、-g、-r等浊辅音韵尾存在,此外还可能有-r、-kw、-gw、-Y、-w、  相似文献   

2.
罗山方言声调共有五个调类,即阴平调、阳平调、上声调、阴去调、阳去调。其调值为:阴平33、阳平15、上声35、阴去212、阳去41。罗山方言声调与中古音声调之间有着既有规律而又极为复杂的承传关系,与普通话声调对中古音声调的承传有较大的差别。总体看来,中古平声字中,清声母字大部归阴平,浊声母字大部归阳平;中古上声字中,除全浊声母字大部分归阴去外,其余的字大部分归上声;中古去声字中,大部分都归入阴去;中古入声字中,除全浊声母字主要归入阳平及去声外,其余大部分都归入阳去。  相似文献   

3.
焦作话(市区)属中原官话,没有入声,古清、次浊声母入声字归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近年来阴平中的入声字发生变异,分别读成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一个没有入声的方言,却能按入声字的类别发生声调变异是一种不常见的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进行考察,探讨发生变异的社会群体,并进一步解释这种变异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通过对这种机理的认识,可以对北京话中古清声母入声字归类混乱的现象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入声的变化是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调演变的重要表现之一,入声字的归调也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入声字的归派是各地方言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在东北官话研究中尤为重要。东北官话入声字尤其是清入字的归调问题至今还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东北官话清入字的归派与北京话清入字归派的异同,也是学界长期关注而一直悬而未解的问题。以黑龙江方言为个案,系统考察清入字在黑龙江方言中的具体归派情况结果显示,东北官话清入字归派与北京话清入字归派的差别不能以派入字数多少为比较标准,而应该以两种方言各调类差别字的数量与总数量之比作为比较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种方言清入字归派差别最大的是阳平,其次才是上声。黑龙江方言与北京话上声、去声两调归派的差别,主要因为明代江淮官话的迁入扰乱了北京话派入上声的进程而产生了二次归派,在二次归派中,部分北京话受江淮官话影响派入去声,而在黑龙江方言中仍然保留上声;阴平、阳平两调的差别,一部分也与此事件有关,表现为北京话中一些读阴平、阳平的字,黑龙江方言中读上声或去声,保留更早的层次。另外,阴平、阳平的差别也与两种方言与河北等方言的不同接触有关。两种方言清入字归派比较的结果支持...  相似文献   

5.
汉语奇偶句调型的组合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基调由语篇调模和句调调型模式组成。本文主要探讨语篇中句调调型的组合模式。汉语句调有平调、升调、降调、凹调和凸调 5种调型。句群中的句调调型之间有一定的组合模式 :在偶句调型中有往复、对立、回环三种扬抑律周期模式 ,在奇偶句调型之间又有“奇—偶、偶—奇、奇—偶—奇、偶—奇—偶、奇—奇—奇” 5种组合模式。句调调型的组合层次和停延层次相同。奇偶句调型组合模式可以说是汉语散文、口语节奏的内在呈现。计算机模拟结果证明 :根据汉语奇偶句调型组合模式合成的普通话就能比较接近自然语言  相似文献   

6.
试论《琵琶记》的用韵周致一曲分南北,声韵不同。北曲没有入声,平分阴阳。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夫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作平最宜紧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谨,派入三声者,广其韵耳。有才者本韵自足矣。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  相似文献   

7.
罗湾客家话是清朝年间由广东迁至陕南商州的客家移民的方言。罗湾话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一律送气,少数非组字读双唇音,少数溪母字读擦音,f、hu-不分,基本没有撮口呼音节,古入声韵尾p、t、k已脱落,古阳声韵的m尾并入n尾,蟹咸山摄一等、二等、三四等韵母有别,臻摄开口见系舒声字、曾摄一等白读读入山摄,梗摄舒声存在复杂的文白异读,有六个单字调,平、入声分阴阳,部分古次浊平、次浊上、全浊上字读阴平(次浊上字最多)。与其他客家话比较,罗湾话保留了客家话的一些典型特点,同时也发生了若干变化。  相似文献   

8.
湘江流域汉语方言有较多的中古阳声韵字今读同阴声韵,并体现为三个特点:一是各地方言的古声韵条件不一致,二是出现在白读层和常用词中,三是较多的分布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这说明,阳声韵在湘江流域的汉语方言中发生了鼻尾脱落后又恢复鼻尾或者鼻化的回头演变。  相似文献   

9.
一、汉语常用语气词及语气对应类别表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发生偏误的原因一般来说,对母语是英语或其他西方语言,没有像汉语一样的语气词的语言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在学习语气词、对汉语句子的语气进行理解时常遇到很多困难,这学习者感到困难、容易发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语气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不清楚语气词是虚词,它在句子中是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必须和实词结合起来使用。所以  相似文献   

10.
从白居易诗用韵看浊上变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浊上变去,即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变成去声字,是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一条规律。《切韵》(公元601年)音系中的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除了个别的,都读去声,这并非是近代才发生的变化。早在公元1324年元朝人周德清著《中原音韵》时,就根据当时北方官话的语音实际,把《切韵》的全浊上声字绝大多数都列入去声,同现在没有多大的差别。更早一些,公元1161年宋朝等韵学家张麟之就已经把浊上变去的规律看出来了,他说:“今逐韵上声浊位并当呼为去声。”再往上看,唐朝时又怎么样呢?本文拟通过考察全浊上声字在白居易诗中入韵的情形来看一看中唐时代北方官话浊上变去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1,(3):102-110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殹"和"也"不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而是两个不同的词:"也"属通语,"殹"为秦国方言词。"殹"有用作句末语气词和句中语气词两种用法。句末语气词"殹"可用于陈述句之末(包括单句、复句、分句之末),表示判断、确认肯定的语气;用于疑问句、祈使句末的"殹"也是如此。句中语气词"殹"可用于主语、状语、定语之后,也可以用于转折短语之中,都表示停顿语气。  相似文献   

12.
语气词"么"源于反复问句句末的否定词"无",最初的语法功能是用在疑问句中表达相应的疑问语气,到了明清时期又发展出用在陈述句、感叹句中的新功能,但仍以传疑为其基本功能。在字形方面,伴随"么"音由[mua]到[ma]的改变,文献中开始出现"吗"的写法,字形演变滞后于字音演变。  相似文献   

13.
敦煌藏汉对音文献中,入声字“不”、“亦”、“一”有为数不少的阴声韵读法,表明当时语音中入声有消失的迹象,通过对对音文献和变文等材料的统计分析,找出了影响入声字变化的频率、位置、重音等因素,从共时的语音变化中探讨历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调查发现,中古全浊上声字在大部分方言中多数已变为去声,在少部分方言中多数仍保留上声,在个别方言中多数归入阴平、阳平,在极个别方言中归入去声与其它调类的数量基本相当.根据全浊上声字的变化比例或变化方式,可将归入同一调类的方言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1)"浊上变去"是一条强大的语音演变规律;(2)调型调值相似是全浊上声归入其他调类的重要原因;(3)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并不均衡;(4)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尚不稳定;(5)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受地域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外国人学习汉语 ,往往因为语法概念不清 ,用词不当 ,而常常造成语病 ,尤其是疑问句方面的错误十分严重。以下便是对疑问句的方式 ,词语的用法 ,语序方面出现的错误略作辨析。一、汉语中疑问句的种类(一 )用“吗”的疑问句 (是非疑问句 )疑问助词“吗”加在陈述句的句尾构成疑问句 ,表示希望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 :“你是留学生”为陈述 ,句尾加疑问助词“吗”便构成了希望得到肯定或否定的疑问句。“你是留学生吗 ?”下面的回答即为“是” ,或者“不是” ,肯定或是否定。(二 )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特指疑问句 )把疑问代词放在提问部分的…  相似文献   

16.
中古汉语的声调是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的。今天,在南方方言中,仍然保存着入声。可是,北方地区的大多数方言中入声早已消失了。普通话是以现代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北京语音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分居到这四声中去了。兰州方言中也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但是,古入声字在兰州话中的分居情况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7.
上古占声字的韵部归属,一直存在归侵部还是归谈部的分歧。通过全面整理上古占声字和其他韵部字的关涉情况,发现占声字和谈部、盍部、侵部、元部字都有牵连,但主要是和谈部及盍部有关涉。在中古为非入声韵的那些占声字应归入谈部,入声韵的那些应归盍部。  相似文献   

18.
"绩"字是古清入声字,变读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情况比较复杂,属于异读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曾两次对异读字进行审音,把"绩"字先后定为阴平和去声,引起字典和辞书对"绩"字注音的混乱.本文从"绩"字历史来源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自己对"绩"字读音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宕江摄入声韵历史上很早就丢失了塞音韵尾,其在现代方言中的主要元音基本上是以后圆唇元音为主,可见《切韵》的宕江摄主要元音应该也是一个后圆唇元音.一些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往往有文白异读两种形式,这是入声韵尾消失后韵尾u向不同方向演变的结果.官话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字多读为撮口韵,主要元音是前的不圆唇元音,这个和南方方言有别的特点是官话方言在清代产生的一个语音层次,它和元明时代读为[io]韵的层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释“崦”     
崦,有的字书只注明读阴平声,音烟(yān)。意义是“日没处的山名‘崦嵫’”,作为地名特有名词,并不单用。有些比较详细的字书、辞书才注明这字有两种读音,除上举的阴平声外,还读上声,音眼(yǎn)。意义则注明“义同”二字,仍指“崦嵫”,这就发生了问题。在唐、宋人的诗中也碰到过这个“崦”字,虽然不太常见,但还是客观存在的。在诗中多是单用。不与“嵫”字相连,均读上声,意义并不指“崦嵫”山名,而是泛指山中的某一地形而言,系作为一般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