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化变革及其伴生风险,给基层治理体系优化和治理能力提升带来巨大压力和新的挑战。如何将数字治理的技术优势与政府治理的制度优势相融合,破解传统治理模式的适应性困境,是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敏捷治理理论和韧性治理理论构建敏捷—韧性治理模式,并从适应性结构、过程和功能维度进行适应性创新框架分析得出结论:在结构维度,强化治理结构多元化、业务事项标准化和治理业务平台化的适应性创新;在过程维度,注重应急态的敏捷应对、后常态的危机恢复与调试学习、常态化的韧性规划和韧性建设;在功能维度,开展治理理念、治理制度和治理技术的适应性创新。同时,设计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路径、资源与平台整合路径和组织文化变革路径,实现组织在复杂风险和新技术环境下的动态适应性以及创新绩效的达成。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性风险几乎形影相随、相伴相生。在当下的风险社会,我国城市既面临着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历史方位的进程改变,又承受着结构性变迁所带来的诸多非预期后果,成为名副其实的"风险集合体"。因此,破解整体性风险、谋求公共安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共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形态逐渐从刚性城市演进为弹性城市,再演变为韧性城市,其风险防控的思路也先后经历了从风险管制到风险管理,再到风险治理的逻辑转变,从中可以提炼出目标置换、理念迭代、策略升级和行为变迁的城市治理经验,见证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孕育各种风险的基本空间,体现了风险的集聚性特征。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凸显。面向风险的应急管理成为城市需要承担的基本功能。城市风险情境的快速变迁要求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从传统问题针对型的刚性应对模式向动态调适型的弹性治理模式转型,以增强城市的韧性。有效促进刚性应对模式向弹性治理模式的转型,需要不断强化城市应急管理的观念创新,着力促进城市应急管理的主体协同,以及持续推动城市应急管理的行为优化。  相似文献   

4.
各类风险灾害和危机事件的频发,凸显了韧性思维嵌入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韧性治理的政策演进显示,我国韧性能力建设的过程大致经历了探索期、推动期和提升期3个阶段;整体上理念持续深化,视野不断拓宽,从工程韧性和环境韧性不断向其他维度拓展,对制度韧性和技术韧性的关注逐渐增加。在韧性治理体系的结构层次上,国家、城市和社区从不同层面推进韧性治理:国家韧性强调顶层设计、统一领导和战略支撑;城市韧性强调冗余规划、行动学习和智慧融合;社区韧性强调多元协同、文化塑造和科技赋能。鉴于此,未来应把握韧性思维嵌入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走向,完善制度安排以提升多维韧性能力,形成协调有序的韧性治理体系,以回应复合型风险社会背景之下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转型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新型社会风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对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对城市老旧社区更新治理提出新问题、新挑战。改造老旧社区,有必要将社区置于一种特定的"风险情境中"重新思考社区更新,发展社区韧性治理。其重点在于通过重塑社区关系网络和提升社区自身发展能力,促进社区空间的多功能性以及社区空间生产与社会环境构成之间的互动,构建城市韧性空间及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对老旧社区从外部物理韧性到内部社群韧性的更新,进而形成应对社会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联合保障网。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城市在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已步入全球性的风险社会。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治理转向是跳出“与风险抗争”的泥淖,适应“与风险共存”现实的有效选择。从韧性概念的来源——适应性循环模型的视角来看,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的可能路径包括“过程—能力—目标”三个面向,需要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防/减—准备—响应—恢复的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防御抵抗—吸收存续—适应调整—学习变革的韧性策略,以形塑“抵抗—存续—调适—学习”的韧性能力,进而合力指向渐进式可持续发展的韧性治理。对此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理解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提供了关于韧性治理本质的更为综合的见解,为提升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提供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城市灾害呈现出链状、群状、多灾叠加的新特点,现有城市灾害风险的治理往往存在多灾种风险认识不清、单一治理模式失效、过程衔接不畅、现代化手段应用不足等诸多问题。从系统性风险认知视角,诠释了城市灾害系统性风险定义、内涵及特征;借鉴元治理理论和数字治理理论,构建了城市灾害系统性风险的“元治+数治”治理框架,从共治平台、制度基础、服务机制三方面提出了数治时代城市灾害系统性风险治理的现实路径。城市灾害风险的治理应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城市单一灾种片面治理向多灾种系统性风险治理转变;二是从科层、市场、网络多元模式独立并存到“元治+数治”理念下科层、市场、网络多元模式整合协同的转变;三是从经验判断的灾害风险治理向大数据驱动的灾害系统性风险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8.
作为风险社会的典型场域,环境问题由于治理制度割裂和治理结构离散的人造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的流动性、扩散性和易反弹性而呈现高度的弥散性和不确定性,抵御不确定性环境风险的关键在于探寻制度“秩序”与“活力”间的“黄金分割点”。“过程—事件”分析法遵循“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监督”的事件发展脉络,能够揭示H市黑臭水体治理由反弹反复走向根本改善的制度肇因和隐蔽机制。伴随环境风险周期规律紊乱等现象的持续产生,制度刚性与制度弹性在H市黑臭水体复黑复臭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加剧了因利益博弈和目标冲突而发生的“拆台”和“掣肘”现象;而制度韧性则依循风险预防原则,在事后监督阶段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并合理化解黑臭水体事件愈演愈烈之势。循此思路,对现存环境制度进行变革有必要以“米字型”制度体系的搭建、完善和实施为基本模型与总体运行方式,实现市域环境治理从“刚性”“弹性”到“韧性”的现代化转型,以阻断环境风险并消解市域环境治理“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9.
韧性社区是城市公共安全的基础单元。当前,学界对韧性社区的探讨理论视角多、学科杂,人们不易掌握其理论,也不易将其应用于实践。"韧性"的概念源于物理学领域,而后逐渐应用于社会研究领域。"韧性社区"内含物理层面的"抗逆力"、社会生态层面的"恢复力"和社区成员的"自治力"三重指向,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构建韧性社区应识别和整合可供运用的人类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因素,将能力培育置于重要位置,推动社区内部自我增强、社区外部城市整合的"双向构建"。我国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部分契合了韧性社区的内涵,但其仍遵循传统的以社区脆弱性为主的治理路径,对社区自组织、社区能力的关注不足,缺乏对社区进行长期动态评估的体系。今后还须着力推动韧性社区概念的本土化应用,加快制定中国本土化的韧性社区指标体系,为城市公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0.
推动城市高水平安全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当前城市面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居住安全、能源安全、金融经济及网络安全等八类风险,受到来自生态、空间、社会、技术、全球化、治理等六个方面脆弱性因素的复合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城市安全治理方面逐渐形成了安全与发展并重的治理理念,以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为目标,建构了“党委主责、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并且开展了“韧性治理”“数字治理”等治理实践。面对城市的多元化风险和治理问题,还须着重处理好风险分类处置、责任共担、治理多主体联动三个关键问题,区分“可应对的风险”和“要面对的风险”,明确治理主体的风险责任归属,推动多元主体参与风险治理,建构因类施策、分级管理、政商社一体的城市安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战"期间,俄国经济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危机.战争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和挑战,工业生产遭到破坏,工业结构严重失衡,工业企业关停数量增加,工业产量严重下滑.农业播种面积和粮食收获量明显下降,农业劳动力和役畜严重不足,战争后期前线和后方的粮食供给形势紧张.战争期间的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在严寒暴雪等极端天气条件下,蒸汽机车和车厢数量不足,铁路调度和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被无限放大.交通运输体系的混乱和瘫痪加剧了前线和后方燃料和粮食供给的紧张局势,进而引发了严重的粮食和燃料危机,并最终导致社会局势动荡和革命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福建自贸试验区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以来,在社会治理创新及风险防控方面大胆探索试验,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两岸交流合作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但进一步的发展面临几个不可回避的风险点:自贸区城市常态化管理风险;自贸区环境保护面临的风险;涉外法律薄弱风险;市场监管与社会共治不力风险等。如何对社会治理风险点进行有效防控已经成为摆在自贸区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要对自贸区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源进行调查研判、动态监测、实时预警,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准化。为政府决策提供可操作的应对预案,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自贸区的各类风险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因国际贸易摩擦、技术过度保护、疫情冲击等客观原因,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大.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华为公司为典型案例,从备选技术和备选供应商入手,系统分析了我国对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应对的机理和路径,并提出企业在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同时,需要将全球供应链中较为重要的节点进行内部化,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供给链;"内外双供应链"的管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应对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可对中国其他企业的全球化运营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杜婉嘉  吴暇 《社会科学家》2023,(10):133-137
数字治理平台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中的应用仍存在工具陷阱、权力陷阱和空间陷阱三个维度的问题,这导致了平台响应与问题应对的滞后性、片面性,难以发挥应有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空间优势,存在治理失灵问题。不同于韦伯式的官僚体制,韧性治理的焦点在于治理主体能力、资源和渠道路径的综合提升,立足于制度韧性强化以作为组织整体的安全根本保障。数字技术在治理过程中的全面嵌入可通过作用于韧性治理中的信息多元获取、反馈学习和自组织恢复等提升治理策略的稳健性、灵活性与适应性,借力数字技术改善治理主体在问题分析上的全面性、在资源调配上的综合统筹性、在应对措施上的针对性,变应急管理为常态化的动态管理,减少突发性危机造成的损失并提升治理主体自身在危机中快速恢复、重组和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应以组织内信息传递同步化改善技术失灵,以组织结构扁平化转型改善主体失灵,以基层组织内的权责利再分配改善过程失灵。在提升数字治理平台韧性的具体举措上,创新数字验证机制是韧性强化的基础,细化公众数据链条体系是韧性强化的核心,嵌入合规机制实现系统融合则是韧性强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袁玉玲  陈位志 《南方论刊》2023,(1):48-49+60
随着城市空间的高速扩展和城市系统日益复杂化,城市成为各种风险要素的聚集区域。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不平等、城乡发展失衡、社会利益分化、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等问题,表明当前中国城市风险治理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综合性应对。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当代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的理论、政策、制度和实践创新成果,对推进城市风险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颜烨 《江淮论坛》2022,(5):56-61+193
相对于城市社会、工业领域和市民群体,农村、农业、农民的风险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文章基于治理理论,将风险治理凸显为三农的主体内容,构建“认知—行动”分析框架(三农风险认知—韧性能力认知—治理行动体系),就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新发展阶段三农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不同类型风险的交互认知,以及对风险治理能力缺失和经济、管理、乡风文明、社群、生态韧性较低的认知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三农领域“积极风险治理”行动体系,即采取包括全方位、全主体、全要素、全过程、全时空的“五全”主动积极治理方略,方能有效治理三农风险。  相似文献   

17.
宫倩  刘雪莲 《人文杂志》2023,(8):132-140
新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更为复杂多样的灾害风险。在公共卫生合作领域,多重复合致因的卫生安全风险考验着羸弱不堪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当前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治理凸显脆弱性风险,表现为治理共识的“离心性”、治理主体的“分散性”、治理体系的“粗放性”以及治理举措的“被动性”。跳出以西方为中心的治理所带来的理念、体系和技术等羁绊,克服传统“碎片化”治理的短板,构建全球公共卫生合作韧性治理体制机制,是有效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治理风险的内在要求。为此需要融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筑牢与多元主体合作、健全国内国际双循环机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纾解困境、提升全球公共卫生合作能力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韧性治理被广泛认为是应对城市不确定性的有效治理模式,现有的城市韧性治理策略遵循着“承认不确定性——利用可能性知识面对不确定性——恢复与重建确定性”的治理路径。这种韧性治理尽管在理念上突破了传统的确定性框架,但其追求的仍是一种确定性,即确定的可知的未来。在今天的城市中,稳态更像是例外而非常态。在从“确定的不确定性”转向“不确定的不确定性”过程中,城市韧性治理在本体论层面面临着概念模糊与目标保守的困境,在认识论层面受制于时间认知的滞后性与空间认知的异质性,在方法论层面受到不均衡实施及其依赖量化与功能性评价的挑战。韧性治理想要不断适应城市发展,就必须摒弃确定性追求,其最终目的不是预测和规划一个确定的未来,而是提高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前瞻性和长期性的适应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评估与防控城市犯罪风险是全球性政府治理难题,其中城市中心区无疑构成安全治理的核心地带。随着犯罪地理学与环境犯罪学的理论轨迹汇合、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技术)的犯罪制图日臻成熟、从情境预防到空间治理的应对转型,防卫空间研究取得新发展,为城市中心区犯罪治理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对两个研究区内近2 000起盗窃犯罪进行犯罪热点制图,可以有效探测路段和网格层面的犯罪热点;精准测算犯罪聚集程度;科学统计犯罪在不同社区、道路及用地属性上的聚集分布状况。基于GIS制图、针对犯罪热点、融合多元策略、坚守道德立场的防卫空间设计,构成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20.
城市社区是城市治理单元的“末梢”,加强社区韧性建设是关系城市社区安全稳定、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和提升社区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当前城市社区存在空间韧性不足、经济韧性不强、治理韧性不顺、信息韧性不畅、组织韧性不力等问题,对此,城市社区应强化社区顶层规划以提升空间韧性,畅通社区内部微循环以提升经济韧性,推进社区共建共治以提升治理韧性,推进数据信息系统集成以提升信息韧性,注重多元参与以提升组织韧性等方面的策略,系统提升城市社区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