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易》卦爻辞中的天人关系是尊神尚天的。在这种天人关系背景下,卦爻辞的作者对"人力"进行多方面的开掘,反映了主体精神和理性意识的自觉,人的地位开始有所提升。这对现代人塑造自己的理想人生当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研究《易经》颇有独到之处,其在《周易》研究中引入传统训诂,又不拘泥于传统训诂方法探求词义以及随文释义等方面做出了不同于《易》学诸家的解读异彩。 相似文献
3.
《周易》中不仅体现了先秦儒家对旅行的客观限制即"命"的领域的关注,更体现了先秦儒家对旅行者自觉主宰即"义"的领域的强调。在先秦儒家旅游文化的"义命观"中,旅行者之主宰性得到了充分肯定。这种"义命观"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旅行者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周易>本来是用来卜筮的工具,但是其中蕴含了体认天道的直觉思维,这是天人合一状态之下的必然表现.先秦诸子无不由此产生法天的思想,但是各有不同.儒家大胆地剥离了<周易>卜筮的一面,系统地对<周易>进行哲学阐发,建立了自己的天道观,这才使<周易>最终成为万世经典;儒家将其理想化的人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均寓于其中,这才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传统上,人们往往视《易》为卜筮或哲学著作,《文心雕龙》却鲜明地揭示和剖析了《易》的文学特点及其文学性意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因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心雕龙》尊《易》为最能体现宇宙天地精神之经典,为"哲人之骊渊也"。在此基础上,《文心雕龙》取法《易》之"大衍之数",确立了其《文心雕龙》的体制;本乎《周易》的自然之道来建构《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还第一次精辟地阐释了《易》的丽辞范式,及《易》旨远辞文、言中事隐的美学特征,充分肯定了《易》对规范文章创作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中国隐逸传统的重要源头,它以象数的形式预测吉凶,为人生的进退提供行为指导,其《乾卦》《蛊卦》《遯卦》等的卦、爻辞,有着典型的隐逸思想;《易传》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周易》的隐逸思想。从儒、道比较的视野来看,《周易》的隐逸思想更多地具有儒家"时隐"特色与"家"内的眼光,与道家文明批判的立场上的"家"外眼光形成对比。将《周易》与儒家、道家的隐逸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有助于深入揭示其隐逸思想的性质及其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7.
《尚书》与《周易》同为儒家重要经典,历史变动观念都很丰富,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它们既有很大的可比性,又极具比较价值。从具体内容看,二者的历史变动思想既有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又有区别。二者都染上了古代中国方能有的思想特色和文化内涵,亦即实用理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9.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包含着丰富的、极具儒家特色的政治思想.通过研究<周易·临卦>,本文既借助此阐述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事理逻辑,又在"保民"和"民本"两个具体维度上探寻临卦的深层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学者中最早系统论证孔子与《周易》无涉的当为钱穆。在此之前,日本学者本田成之已有此说。因此,不能说这一 著名的疑古论点没有日本汉学的影响。从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的记载来看,否定孔子与《周易》经、传有关,显然是不能成立 的。 相似文献
12.
连劭名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32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蕴藏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如“太和”、“中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西两种文化及古今两种文明的差异。凡此种种,对我们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周易》古义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周易》“今义”凸显的是一种德性优先的人文关怀 ,而“古义”突出的则是阴阳灾变思想。《易》之“古义”由来已久 ,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 ,由于“今义”被定为官学正统 ,“古义”便逐渐衰微 ,而鲜为世人所知。本文利用新的出土文献 ,对《易》之“古义”的由来与演变进行了辨明和稽考。作者指出 ,西汉以孟、京为代表的“卦气说”当属《周易》古义。西汉“《易》十三家”中 ,起码有八家尚传古义。文章据《淮南子》中的有关资料 ,对帛书《易传》中一直未有确解的“五官”、“六府”、“五正”诸说做出了详细考辨 ,并得出《淮南子》保存有大量《周易》古义资料的结论。作者还依“卦气说”对《淮南子》中先儒一直未明的“八主风 ,风主虫”说做出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今天能看到的经典中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利用出土文献中 与《周易》有关的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当时《周易》的面貌,对《周易》经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周易》与中国传统造物相关联的设计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析,认为《周易》不仅是充满哲学意味的思想著作,同时也包含着精深的设计与造物思想。在简要概略历代关于《周易》及其设计思想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对《周易》的设计思想进行了初步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为人们的进止选择提供参考。《周易》亦是一部义理之书,为人们明道而知德奠定思想基础。《周易》中蕴含着丰富的“知止”思想。首先,按词性分类,《周易》之“止”的含义可划分为名词、动词、状态词。其次,对于人何以能“知止”的问题主要从能力与需求两个方面展开。最后,《周易》经、传亦存在对人应当如何“知止”的回答,对于我们在当今时代思考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易》时间问题的现象学探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Zhenfu 《学术月刊》2007,(11)
《周易》时间问题是一个烦难的问题,也是一个为今天的易学研究所忽视甚至遗忘的问题。其实,《周易》是先秦古籍中最集中而深致地关注与论述时间问题的一部典籍。其时间观,是在原始文化的人文土壤中滋生出来的,具有独特的人文素质、品格与精神。《周易》的筮符结构就是它独特的"时"结构;而所谓"命运",表述的是一种处于神性时间与人性时间之际的巫性时间。"知几,其神乎"正是《周易》对这种巫性时间的趋于哲理内涵的追问。它显示了一种现象学的意义。用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对周易时间观作深度解读,以"在"的提问会应《周易》"时"的价值与意义,在反思与批评中揭橥《周易》时间观特点。在众多的巫术文化中,唯有《周易》巫筮转嬗、成长为以哲理、伦理为主的史文化,这与它的巫性时间观有着密切的人文联系。 相似文献
20.
宋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近代以来疑古派倡导的经传分观原则将易学强势带入了分立断裂的研究误区。在此背景之下,《周易》经传美学通论研究者提出经传通观的观点,主张将《经》、《传》作为一个发展和接受中的整体来看。经传美学通论首先将《易经》美学意蕴定位于含章之美;在此基础之上,从《传》对《经》的动态接受之美、含章从自然美到人格美的过渡、以悲为美、明美、《周易》与象思维五个向度对《经》、《传》美学之关联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进一步对《周易》美学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作出阐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