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左传》以叙事享誉,记人也很生动,成功运用了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人物本身之间的映衬手法来刻画人物,为后来的文学作品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2.
魏红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3):33-38
《左传》人物生活在传统礼制日趋崩溃、社会秩序极其混乱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直接激发了《左传》人物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三种意识构成的《左传》人物的主体社会心态,对后世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人生心态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魏红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1):85-90
在"礼崩乐坏、价值多元"的春秋乱世,生存环境极其险恶,这种普遍无安全感的生存环境,直接激发了《左传》人物强烈的生存意识.为了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生存下去,《左传》人物往往采取两种行为模式,其一是暴力的模式,其二是隐忍的模式.《左传》人物强烈的生存意识,就鲜明体现在这两种行为模式上. 相似文献
4.
杨胜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59-63
梦叙述是《左传》叙事中独特的风景。其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梦境以及简洁传神的描绘展现出梦书叙述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个叙事背景中,《左传》梦叙述促进了叙事情节的发展并且编织出精巧的行文结构;作为梦文学的滥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9):199-202
《左传》提出的“诗以言志” ,即赋《诗》言志 ,所言之“志” ,并非仅仅是修身治国 ,仁义政治 ,内容较为宽泛 相似文献
6.
《春秋左传》是记录鲁史的史传文学。以它为起点,历代史官极其重视对灾害的记录流传,后世文学更加注重对灾害的反思创作。在书写方面,《春秋左传》是目前有关春秋时代灾害记录的最权威资料。它囊括了灾害发生时间、地点以及防灾、救灾、灾害预警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灾害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8.
杨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10):108-111
《左传》提出的“诗以言志”,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本文重点论述与之相关的三个问题,即:称《诗》谕志、歌诗必类、赋诗断章。 相似文献
9.
周山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4(4)
《春秋左氏》,堪称“三传”之“雄霸”,“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它被奉为儒家经典,沾溉后人,流惠深远。它亦史亦文,反映了春秋时期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与《战国策》一起成为先秦史家之文的两座高峰。而《左传》的外交辞令尤其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它不仅表现出春秋外交人员的精神风貌,而且语言美妙传神,为《左传》增益光彩。探究这一问题,无疑有助于对《左传》的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觉弘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2):24-27
刘知几不以《左传》名家,却对《左传》研究做出了突出成绩。《史通》中不少篇章论及《左传》,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刘知几把《左传》从经学纳入史学的范围,开拓了《左传》研究的新视野,在历史观念、史书体裁与编撰、叙事与语言诸方面都对《左传》作了相当精粹的论阐,改变了过去专从微言大义评衡三传的传统习惯,树立了新的评衡标准和方法,对唐以后的《春秋》经传学的研究有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隐秩序与显秩序--兼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品越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4)
社会显秩序是指用权力与法规命令推行的秩序,隐秩序是指由自发的适应性交往构成的秩序,它使人们理性决断成为可能。正像在资源配置上,单纯的计划经济企图用显秩序取代隐秩序招致失败一样,在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控制上,单纯依靠显秩序也必将导致“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政府失灵现象。应当通过法制来加强德治,改造社会隐秩序以创造依法治国的道德环境,建设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汉译英考题中,原文常出现显性连接和隐性连接现象。后者虽是难点,但由于其不明显性而常被忽视。从英语形合及汉语意合的特点出发,运用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对历年八级试题中的显性连接进行了分类说明,并对隐性连接作了解读。 相似文献
13.
14.
许曦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1(2):49-53
英语使动句的汉译除了“使”字显形标记外,还应当充分考虑运用隐形标记的表现形式。译者必须挖掘并充分利用汉语已有的丰富资源,选取那些形式简洁,表达鲜活,意义丰满且为国人喜闻乐见的句子结构,使之在汉译文本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关于“隐性课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丽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4):46-48
通过对隐性课程的定义辨析,在陈述隐性课程的性质特征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区别的基础上,探讨了隐性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特殊功能,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说明对隐性课程的探索、重视和发挥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联朋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5-8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并不是因为兵太傻,蛮不讲理,而是因为双方未能形成共同认可的"理"。秀才与兵为了自身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理的两个标准——语言之理和和拳头之理,两个标准则源于道理的主观性和多样性。在语言之理和拳头之理相争的背后实际是利益之争,而决定胜负的关键其实不在于谁更有理,而在于谁更有"力"。最大的力代表公利和正当之利的正义之力。 相似文献
17.
隐性知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月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4):65-69
隐性知识是知识生产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要素,个人知识创新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生产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信念、道德和法律观念等具有隐性形态的知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制约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 相似文献
18.
邵耀辉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4):36-39
本文围绕建筑造型中“圆”与“角”的运用,阐述了建筑形体与性格的内在联系,从造型的一般规律提炼出实用的建筑创作原则与手法,并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9.
子张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20.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的情绪依存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绪和记忆的关系一直是记忆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记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介绍了认知心理学和情绪记忆的关系,回顾了情绪依存性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说,加深了对场合依存性记忆的理解,对情绪依存性记忆的本质是内隐的还是外显的作了进一步探讨,并运用情绪理论揭示了认知和主观情绪经验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