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英国公司股东知情权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公司立法系统整合消极性股东知情权和积极性股东知情权,建立了一个以股东为中心的制度模式,其重要的立法经验包括: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公司法律框架的一部分规定在公司法而非证券法上,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公司以确保其适用对象的周延性;依据公司的规模大小、公众性程度作分类基础,为不同类型的公司安排不同的股东知情权规则,构建一个强制性程度不等的梯度立法模式;股东知情权的制度框架和内容设计注重体现强制信息披露与公司调查这两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从比较立法的角度,我国公司法与证券法立法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英国公司立法的经验以完善关于股东知情权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前的研究者将见解各异的近代小说理论批评家划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或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两派,暴露了囿于传统思维定势导致的格局狭小、政治偏见局限等问题.摒除上述弊端,按照理论批评主张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近代小说理论批评流派划分为五派传统评点序说派、译介欧美西籍派、"新小说"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研究派.这些流派的具体观点尽管不完全一样,但它们都为我国的小说理论批评由古代向现代转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殊途同归的.  相似文献   

3.
信托财产独立性的法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与日本的狭义信托财产独立性之说以为两国信托法所持有的关于信托财产所有权由受托人享有这一态度为其制度基础.基于日本信托法的前述态度,日本的信托财产独立性理论仅将作为此说内容的"信托财产相对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而言所具有的独立性"包容于其中即可.由日本有关学者提出的关于信托基本构造的"四宫说"(即实质性法主体说)系以信托财产独立性理论为其理论基础.这意味着这一理论在其固有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价值.我国信托法确认信托财产所有权由委托人享有,这致使能够为我国的信托财产独立性理论所包容的只能是"信托财产相对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而言所具有的独立性".对这一理论的内容应当在确认这一独立性的基础上联系该法的有关规定来重新构思.  相似文献   

4.
唐科 《兰州学刊》2007,(2):53-56
在有关保守主义的著作中,人们常常把"传统保守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一同划入保守主义阵营.久而久之,人们渐渐认为这两派在本质上是可以统一的.本文从保守主义的两个核心观念--自由观和财产观入手,指出了尽管"传统保守主义"自信能完好地捍卫这两大价值,但由于其学说内在的矛盾,它常常会走到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的对立面.因此,在现实政治中,保守主义借助自由至上派的力量就成为必然,但这绝不意味着两个派别在本质上可以统一.相反,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合作的脆弱性,从而对保守主义的矛盾性和局限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成为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对近代地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比较系统地涉及了地方政府治理的各个领域,诸如关于近代乡村治理与保甲制度、县制与县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省制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打破了传统的官职研究重在职官演变的历史局限和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史学观念的束缚,将制度变革与历史时代变革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形成了本科学的研究特点。但近些年来,无论从研究频次还是研究规模上看,制度史研究尚未引起学界的应有关注,学者的研究大多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另外,在今后的制度史研究中,如何化"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如何让制度史与社会史、文化史等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也是一项亟待学人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一、产权概念和产权理论在研究经济秩序方面的特点 产权是什么?仅就这个问题而言,国内学者的争议很大。援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所有权定义的学者,认为产权就是所有权,就是“某个主体拥有作为其财产的某个客体所得到的法律上的承认和保护”,是“法律对于事实上的所有的认可”。而许多深受现代产权经济学启发和影响的学者,则认为产权不是所有权,或者至少不完全等同于所有权。因为产权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财产作为一定的权利所必须确立的界区”,强调的是“市场交易中所必须遵循的法则”。而所有权则不然,它所强调的是“财产的最终归属”关系。 本文并不想详细地评价这两派学者对产权、所有权的不同定义和理解,只想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学者可能确实存在着或过于武断,或过于苛刻的缺陷。过于武断的一方表现在:他们在  相似文献   

7.
从“所有状态”到所有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有权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而"所有状态"是日常财产归属的一种状态,二者在逻辑上有相当的连贯性和相关性.经过近代民法的系统阐释,所有权将"所有状态"解构并废除,自身成为财产归属领域的唯一有效概念.这一过程和现代性的展开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法学精英通过控制权力话语改变人们理解日常生活的模式的过程.这样的结果存在着相当的不公正,中国未来民法典关于所有权的制度安排应考虑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陈峰 《齐鲁学刊》2012,(5):53-62
关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民国学界存在两种基本认识,一派信从唯物史观,是为"理论派";一派接近实验主义,是为"材料派"。最初理论派高调亮相并占压倒性优势,材料派也浮出水面但声势不显。后来为矫社会史论战之弊,实验主义开始抬头,至《食货》创刊而居于主导地位。经过《食货》上的辩论,两派达成基本共识,在理论与材料之间执两而用中,最终将经济史研究引入正轨。这一结局的出现得益于《食货》上已建立起一种学者间正常的对话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9.
汉语是一种以"字"为本位的语言体系,从古至今,汉语的这一性质都没有动摇过,历代学者对汉语的研究就集中在对"字"的研究上.到了近代,特别是现代汉语,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借用了西方语言学中的词法,并取得了建设性的进展,但这并没有否认中国语言的字本位的性质,而是更进一步推进了以字为本位的汉语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财产权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对财产权的思考构成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财产权的核心问题是排他性如何确立.关于财产权的起源大体存在两种理论约定论和自然论.只有从自然的角度对财产加以论证,才使得财产权奠立于一个不可动摇的根基之上.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对财产进行论证,得出的推论应该是人人都占有,至少有劳动能力的人应该如此,但为什么却产生了不平等?如何解决不平等问题?本文系统梳理了启蒙时期的两位重要思想家洛克和卢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论证.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以后两次中西文化论争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常盛不衰的课题,中西文化之争贯串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五四"之后,20世纪20年代由"东方文化派"挑起了"东西文化之争",30年代由中国文化建设道路问题上的"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本位论"引起了"中西文化之争".这两次大论争的实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明经济上、政治上的中国社会变革之路以及中国文化的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2.
城乡关系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也是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海外学者关注晚清时期的城乡关系,强调城市与乡村间的紧密联系;国内学者则主要分析了民国时期城乡经济上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并强调社会认同方面的城乡疏离.近代城乡关系研究尚待在古代城乡关系、近代城乡转型动因与城乡互动特点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在研究视角与区域的多元化上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韩军 《殷都学刊》2007,(4):61-65
"康宫问题"是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关键性问题,并导致了学界意见根本对立的论争。本文对持续数十年而未决的"康宫问题"的历史论争进行了概述,对两派学者尤其是唐兰的论证过程进行了细致梳理和简略分析,介绍了"康宫问题"在当代的研究状况,指出了"康宫问题"研究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袁庆明 《天府新论》2001,46(6):18-22
对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新制度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分别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制度决定论",即在经济增长问题上的"制度决定论"和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问题上的"制度决定论".笔者认为,对这两种"制度决定论"应该分别加以评述,才能对诺思的"制度决定论"作出全面、清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薛锋 《天府新论》2012,(6):134-138
近代以来,中国"仁政"思想由传统走向近代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近代"仁政"思想的内涵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仁政"思想中符合近代中国发展需要的一些思想主张,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近代政治法律思想中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些进步思想主张。在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努力下,近代"仁政"思想在修律中得到了具体实践,法理派修订或制定的一些具体法律条文体现出了近代"仁政"思想的进步内涵,从法律制度上实现了对一些基本人权的法律保障,基本实现了从追求近代"仁政"到追求近代"人权"的过渡和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关于近代中国股份制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近代中国股份制起源探讨的结果表明:近代中国股份制与西方股份制一样是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诞生的。在前近代,伴随中国微弱资本主义萌芽的是,中国只有与近代股份制相似的股份合伙制。具有现代意义的股份制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1904年股份制法律地位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股份制正式诞生。近代中国缺乏股份制产生的一般条件,而当时股份制已在西方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中国近代股份制起源主要是制度引进的结果。因此近代中国股份制起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明显不同于西方近代股份制的特点,比如官督商办、官利制度等,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早期股份制企业倡办者在制度引进过程中适应中国现实国情而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比较了道格拉斯.C.诺斯在其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阿夫纳.格雷夫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理论;两者的研究体现了新制度经济学在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大分流问题上的整合和统一。从制度分流的角度出发,简要概括、梳理、评论了经济史学界在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大分流"问题中所运用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探讨了沿着制度分流的角度解释、分析近代以来东西方大分流问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民事责任的范畴,不仅是民法理论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民事立法、司法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学者对民事责任的界定存在相互对立的三种命题.通过分析检视得出,民事责任本质上主要是财产责任但并不限于财产责任;它应当为"第二性义务"而非"不利后果";在民事责任实现上统一的民事责任范畴并不意味着统一的救济模式.  相似文献   

19.
康宇 《文史哲》2015,(2):142-148,168
乾嘉时期,中国哲学出现了重要的"语言学转向"。虽然这并未造就出中国近代的语言哲学,但它却引发了人们对语言本身的深切关注,尤其是系统地探讨了几个关键的语言哲学问题。学者们通过对字、词、心、道关系的论述,将文字、词汇、文化制度、语言研究的价值、意义与追求圣人之道的崇高的价值理想联系起来;通过对语言意义理论的思考,解析了汉字符号的意义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演变问题,建构出一系列理解与解释意义的具体方法,并触及关于"解释的循环"问题的理解;通过对"六书"体用论的辨析,形象地揭示了静态的文字形体与动态的语言运用间的有机统一,表明了"音"、"义"间的辩证关系,且在一定程度上推论出语言文字中的"物"与"则"的关系。乾嘉学者对于语言哲学问题的研究意义深刻,影响悠远。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论与制度论的统一——论韦伯学说的思想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伯著述可分为"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和"制度论与社会学"两大系列,包括文化论和制度论两大部类内容.文化论侧重于研究思想、观念、精神因素在现代性生成过程与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制度论强调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制度因素.文化论和制度论彰显的是现代性的不同问题方面,其本意是强调各种因素在现代性的起源和现代社会生活中同等重要,不可因承认一者而否定另一者,也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无论是文化论还是制度论的考察,都贯穿着合理化这一思想主线,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构成韦伯对现代社会进行研究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