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5):86-93
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同贸易自由化改革密不可分,而贸易自由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通过微观出口企业来实现。运用2001—2007年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和细分行业层面关税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加入WTO以来的关税减让对企业出口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关税减让对企业出口强度具有正向影响,但显著性不强;关税减让对外资企业的影响高于本土企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高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对一般贸易企业的影响高于加工贸易企业。这些结论为加入WTO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特别是集约边际的演化提供了微观解释。  相似文献   

2.
2000-2008年是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与其他国家间建立优惠贸易协定也显著推动了出口增长,尽管其显著程度较其他变量有所降低,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对出口的推动作用有待商榷,而进口国国内生产总值所代表的外需是对中国出口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进口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将增长1.6%,进口国关税水平以及进口国与中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则对中国出口形成显著的阻碍效应,进口国关税水平每提高1%,中国出口额将减少1.17%,地理距离每增加1%,中国出口将下降1.11%。中国吸收外资进入出口部门的比重较高,外资投入制造业领域并将产品在全球分销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模式。鉴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和整体经济的重要性,中国今后仍应当继续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但要拓宽新思路,并对有关政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9,(11):55-64
随着世界经贸环境不断变化,政策不确定性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中国加入WTO为自然实验,以中国与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墨西哥、智利、印度、韩国、日本和加拿大的贸易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通过对贸易进行二元分解,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贸易的机制。研究发现,自加入WTO后,中国与美国等10个国家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有显著下降;无论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还是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都会显著抑制贸易的增长,且两种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增强双方对贸易的影响;集约边际是经济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贸易的主要机制。在政策不确定性日益严峻的环境下,为稳定出口,促进贸易发展,中国应保持经济政策的可预见性,并积极与其他国家签订优惠贸易协定,降低中国企业面临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6位数级微观贸易数据,计算了1996~2009年在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的出口增长二元边际;并运用制造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出口增长的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都有促进作用,但对深度边际的影响更大;同时,本地市场效应对中高技术行业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促进作用大于中低技术行业.  相似文献   

5.
钟晓君  吴建新 《学术探索》2023,(12):124-128
作为一种新型绿色贸易壁垒,碳关税的实施将给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带来全新挑战。文章深度剖析碳关税的起源与本质,揭示碳关税本质是欧美发达国家试图维持产业国际竞争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争夺国际贸易霸权,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挤压的重要战略武器;碳关税是欧美发达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重要伎俩;碳关税是欧美国家制衡中国,削弱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贸易政策工具。碳关税将增加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恶化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贸易条件,并严重挤压中国中小型制造出口企业的生存空间。为了有效应对碳关税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必须拓宽出口市场广度,走出口市场多样化贸易路线;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企业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积极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程;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势,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碳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6.
离岸外包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构建离岸外包指数,对1997-2002年中国各产业参与离岸外包的状况及其对出口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表明:在参与外包的程度上,中国资本密集型产业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倾向于把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中国,使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则有所下降。此外,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是离岸外包的基础,产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离岸外包指数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通过离岸外包方式影响着中国的出口结构。  相似文献   

7.
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中国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此,利用1995—2021年CEPII-BACI数据库HS6位码层面的贸易数据,从双边贸易成本与产品比较优势视角出发,采用PSM-SDID方法分析了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出口二元边际有显著影响,抑制了出口拓展边际的增长,促进了出口集约边际的增长。事件研究结果表明,自由贸易协定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自由贸易协定通过比较优势的提升促进国家核心优势产品的出口,从而促进了出口集约边际的增长,抑制了出口拓展边际的增长;自由贸易协定通过贸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出口集约边际的增长。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自由贸易协定对不同形式和类别产品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研究结论能为中国进一步签订深度贸易协定、促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影响一国贸易的重要因素.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国与 日本两国文化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异.中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承,而日本文化则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独有文化.以探寻文化差异对中国和日本出口的影响为目的,基于中国和日本2002-2016年SITC三位数编码出口数据建立引力模型,采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PPML)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文化差异阻碍对外贸易的主流观点下,中国文化差异的阻碍作用小于日本文化,"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倡导的民心相通之路,日本应积极响应以降低文化差异的出口阻碍效应;而中国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重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商品贸易出口规模逐年扩大.2013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为22094亿美元,是1978年的225.4倍,年均增长为16.7%;同时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3年中国制造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高达9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也逐步上升.出口贸易结构的升级主要是制造业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因此,中国制造业出口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与FDI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出口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高技术制成品出口回归分析发现,贸易开放对东部、中部地区的高技术制成品出口有正向作用,而FDI只对东部地区的高技术制成品出口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测算方法和116个国家服务业分行业的出口数据,探讨1980-2012年中国服务业及分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变迁与异质性,高、低复杂度的服务产品对国家复杂度的贡献程度,服务贸易国家复杂度与人均GDP的关系以及服务业各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异质性的内在机理.实证结果显示:中国服务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稳步提升;资本及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增长较快;与英美日及印度相比,中国服务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与出口技术结构显得相当低下;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明显低于其出口规模及人均GDP的发展,中国服务业目前仍停留在中低端服务品的延伸和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11.
朱洁西  李俊江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31-42+156-157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激发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赋能效果,已成为中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具体效应及中介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其作用机制包括人力资本机制和技术溢出机制。(2)相对于成渝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推动作用更显著。(3)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数字经济对周边城市的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对推动中国制造业高水平“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20,(2):82-92
从"本地市场效应"理论视角出发,运用2000—2017年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对中国与30个贸易伙伴国、不同行业出口优势来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中国与3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制造业贸易中,"本地市场效应"显著存在。在外部需求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之外,规模经济优势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扩张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高技术行业由于具备较高的技术门槛和固定资产投入,在生产过程中更容易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本地市场效应"更为明显。(3)中国制造业出口的规模经济优势主要是由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所主导的。在制造业出口中,中国对于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优势,而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出口则更多地依赖资源、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所创造的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并不明显。因此,中国应当逐步增强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的规模经济优势,特别是高技术行业出口中的规模经济优势,积极构建要素成本比较优势以外的制造业出口优势来源,避免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制造业迁移和"制造业空心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李轩 《兰州学刊》2013,(8):126-131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规模一直位于世界制造业出口规模的前列,长期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促进了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就业的增长。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过后,中国制造业出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和挑战: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重塑制造业"的口号,积极抢夺世界制造业分工生产价值链,采取种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凭借劳动力禀赋优势抢夺中国制造业市场,这意味着中国原来承载世界中低端价值链分工的部分地位将逐渐丧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合理性等特点,对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产生了很强的抑制作用。文章系统地论证了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机理,提出中国制造业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指标,测算中国与沿线各国的铁路联通水平。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铁路联通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与沿线各国的铁路联通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与沿线各国铁路联通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出口;铁路联通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促进效应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国通信基础设施越好,与中国的距离越近,铁路联通的出口促进效应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内陆国的铁路联通所产生的出口促进效应显著大于沿海国。  相似文献   

15.
测算我国产品贸易竞争指数发现,我国产品出口经历了从比较劣势到比较优势的转变过程,至今仍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影响产品出口竞争力变化的因素中,内向型FDI的增长强度与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幅度呈负相关关系,滞后一期的内向型FDI对出口竞争力有负面影响但不显著,汇率对出口竞争力具有显著正影响但影响幅度较小,主要原因是外资企业在华FDI的主要动机在于寻求广大的中国市场,而非出口。另外,内向型FDI的增长带动了跨国公司对国外子公司零部件或原材料的进口,从而促进了中国产品进口总额增长;但同时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最终产品消费市场,导致对进口增长的影响高于出口增长,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增长缓慢。政府应进一步引导内向型FDI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移; 鼓励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产品出口,进一步提高零部件和半成品本土化率,限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进口; 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推动人民币结算或多种货币结算方式。  相似文献   

16.
运用2005—2008年中国14个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企业出口的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中学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违背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自我选择效应不显著,并且存在"生产率悖论";出口中学效应也不显著。虽然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规模正相关,但在控制其他影响出口规模的变量后,生产率与出口规模则呈现负相关;在控制其他影响生产率的变量后,出口规模与生产率同样也会呈现负相关。中国企业出口的自我选择效应不显著的原因在于其加工贸易等现实条件与经典理论假设的背离;而中国企业出口中学效应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则在于其自我选择效应的不显著和规模报酬递减。  相似文献   

17.
使用UN comtrade数据库中SITC Rev.3的三位数双边工业制成品贸易数据,计算中国与东盟五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并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与东盟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汇率波动率、相对劳动生产率、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是影响价格贸易条件的主因,相对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基础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是影响收入贸易条件的主因。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0~2011年中国苹果汁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和荷兰五国的出口量以及影响其出口量变化的多个变量面板数据的整理,建立个体固定变系数模型对中国苹果汁出口需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国别对于中国苹果汁需求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其政策含义是:外贸促进政策应针对不同的出口国采取不同的出口促进政策和补贴方式;苹果汁出口企业应针对不同的出口国别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和扩大国际市场需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产品相似度指数、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和市场占有率分析了2002-2006年中美农产品对韩国出口的竞争情况。同时,将这种竞争与韩国的农产品关税水平和对美国的农产品关税减让模式结合起来分析美韩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两国农产品以及分类的谷物及制品、油、油籽与油脂、水果、蔬菜与植物产品、水产品在韩国市场竞争明显,竞争程度较高。这种竞争在美韩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与其他因素一起通过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出口韩国产生很显著的影响。据此,中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这一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充分认识中日韩建立FTA的可行性及制约因素,对于提高人们对中日韩建立FTA的重要性,以及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有重要作用。中日韩经贸关系发展迅速、投资依赖加深、经贸资源优势互补性增强、金融合作的前景广阔等是建立中日韩FTA的经济基础;而儒家文化、邦交正常化则是建立中日韩FTA的文化和政治基础。但中日韩建立FTA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也不容忽视,如产业开放问题上的瓶颈问题、对区外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