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范晖 《中州学刊》2004,(5):106-108
周邦彦的恋情词在清真词中所占比例较大,在艺术上有低回沉郁、哀婉清绝的鲜明特色,因而被誉为"词中老杜";但周词往往借抒发相思、描写羁旅的凄清来寄托思致,不仅缺少杜甫诗中所具有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而且缺少杜诗博大精深的境界.因此,总体上看,周词难与杜诗匹敌.  相似文献   

2.
"词体乃乐府的‘格'‘律'化"或"乐府的‘格"律'化而成词",这一命题是对词体生成问题的新思考.它表面上是对古代"词为乐府说"的重申,实际上既强调了词体应为音乐与文学结合较早样式--乐府的直接产物;又揭示了词体与乐府的异同与承继关系,从乐府入手论词体生成方合乎情理;还证明了词体是南朝以后乐府与古体诗、赋、骈文等文体都趋向"律"化这一文体变化规律下所产生的新文体样式.乐府"格""律"化程度是随着声律论的发展而递增的.从齐梁时期出现平仄声律论开始,乐府齐言歌辞的"律"化可称律词的滥觞;隋唐之际乐府齐言歌辞"律"化完成,而杂言歌辞的"律"化已经出现.乐府"格律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多方面的"营养土壤",如酒令、律赋、骈文等.要解决词体生成这一问题,必须由词体的本质(乐府)入手,抓住其音乐与声律上的特殊之点(原唱乐句或歌辞句式供"格",四声平仄声律说供"律"),方能奏效."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这一命题,对"燕乐"说、"律词"说、"民间"说等关于词体的界说、词的起源的争论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丽萍 《兰州学刊》2012,(1):160-165
南宋词人推尊周邦彦的方式之一就是"和清真词",方千里、杨泽民、陈允平遍和清真全集更是词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三人的和词格律上恪遵原词,内容上和意为主,特色上各有千秋。在周词经典地位的生成过程中,"和清真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把语言符号看得和这符号本身一样重要.自有文字,即有声音.韵语偶句,便于讽诵的《诗经》的谐声方式为后代诗歌和文学创作定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以沈约为代表的六朝人,在充分了解中国汉字特性的基础上,创制了运用于文学创作实践的四声理论,并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最终让语音成为区别多种文体的一个界限.以此为基础,后代人们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不断有意识地丰富和完善四声理论,使其成为文人创作中所恪守的金科玉律.  相似文献   

5.
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论者常以“骚雅”品评姜词。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北宋后期一代词宗周邦彦曾以其词的瘦劲清雅,一改词坛崇尚华艳的审美取向,从此,“诗庄词媚”不再是分野俨然而是重新整合。周词的导向作用,使词坛复雅之声鹊起。周邦彦之后的词作几乎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趋于典雅的倾向,但只有姜夔词被公认为是周词在南宋的嗣响;并且,从南宋室清朝,姜词的美誉历久不衰。这无疑是姜词艺术风格即骚雅化的魅力所在。姜词骚雅风格的内涵是什么?姜词为何出现骚雅化现象?惜乎前人对此大多语焉不详,本文拟联系宋代文化的背…  相似文献   

6.
孙克强 《中州学刊》2008,(1):223-225
清代常州词派的周济在分析北宋周邦彦词时用了"钩勒"一词.如何理解"钩勒",在词学史上众说纷纭.钩勒本是画论范畴.本文从考察画论入手,结合周邦彦词的特点,认为周济所说"钩勒"是指清真词中显现词旨的语句,"钩勒"的运用使清真词更加浑厚.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界说十六后,界说十七论述“次”前,有一段承上启下的论述: “前论名代诸字与动静诸字,所有相涉之义,已立有起词、语词、止词、表词诸色名目,今复以名代诸字位、诸句读,相其孰先孰后之序而更立名称,凡以便於论说而已。”现有《马氏文通》、《马氏文通校注》、《马氏文通读本》均是如上标点。读到“今复以名代诸字位、诸句读,相其孰先孰后之序而更立名称”一句,感到前后不一致,没法理解。仔细读来,我认为这里标点有误。从整个意义上来看,“以名代诸字位,诸句读”中顿号应该删去,改成“今复以名代诸字位诸句读,相其孰先孰后之序而更立名称。”前一个“诸”字是代词,为“字”的定语;后一个“诸”为兼词,“之于”讲,作“位”的补语;“位”为动词谓语。这样全句才能与“前论名代诸字与动静诸字,所有相涉之义,已立有起词、语词、止词、表词诸色名目”相承,又与后边“凡名代诸字在句读中所序之位,曰次”“凡名代诸字为句读之起词者,其所处位曰主次”“凡名代诸字为止词者,其所处位曰宾次”等定义论述一致。前后讲的都是“名代诸字”。  相似文献   

8.
据最新考订与统计,两宋词坛所用词调总数共计1490调,其中词调正名为844调,词调异名为646调;常用词调正名为206调,"低频词调"正名为638调。宋代词调"十大金曲"为:《浣溪沙》、《水调歌头》、《鹧鸪天》、《念奴娇》、《菩萨蛮》、《满江红》、《蝶恋花》、《西江月》、《临江仙》、《沁园春》。宋代词调不仅总数远超唐五代,而且众调兼备,体式多样,中长调反而显现出超越于小令的优势;宋词沿用唐五代词调仅75调,宋代创制和运用的"新声"词调则多达769调,而以创制长调慢词的成就最为卓著。宋代词调的创制和运用既有力地印证了宋词的繁荣气象和绚丽风采,而宋代词调的统计与整理也必将弥补清人所编《词律》、《词谱》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词人,在词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最早对其词给予恰当评价的是宋人王灼。他评论周邦彦时总是联系到另一位北宋后期词人贺铸,认为:“大抵二公卓然自立,不肯浪下笔,予故谓‘意新语工,用心甚苦’。”在王灼看来,这两位词人的创作态度是谨严的,而且都能“各尽其才,自成一家”。他又说:“前辈云:‘《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戚氏》柳(永)所作也。柳何敢知。世问有《离骚》,惟贺方回、周美成时时得之。贺《六州歌头》、《望湘人》、《吴音子》诸曲,周《大酺》、《兰陵王》诸曲,最奇崛。”(《碧鸡漫志》卷二)有学者据此以为贺铸与周邦彦词多寄托  相似文献   

10.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平生事迹,《宋史》本传所记甚略。他是否曾至长安,本传亦失载。但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有云:“先生游踪或至关中,故有《西河》(长安道)一阕。惟此词真伪尚不可定,又无他词足证。至《苏幕遮》词所云:‘家在吴门,久作长安旅’。则以汴都为长安也。”今按:周邦彦至长安  相似文献   

11.
四声新探     
本文根据现有材料对陈寅恪《四声三问》中认为四声的发现是受到佛经转读梵呗的启发而形成提出商榷,根据佛教《十诵律》以及印度佛教语言的史实认为汉语四声的自觉并非来源于佛教的直接影响;同时梳理了汉语四声声调发现的各历史阶段,在沈约四声论之前已有自觉的滥觞,为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 词律来源,远的可以追溯到《诗经》.如词的句式、叠句、换韵、过片、换头等等,均能在《诗经》中找到它们的源头.至于词律的近源,学界历来认为是近体诗、民间曲子词和汉魏六朝乐府.但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却被人们忽略了,这就是唐人杂言短歌也是词律的来源之一,而且和汉魏六朝乐府相比较,它是词律的更近、更直接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完全任意性的符号不存在,每个符号的创制都有一个原因.符号的原初理据性是心灵的原初认知方式:像似性和相关性,后来卷入反向相关性.心灵按此方式创制符号,符号反作用于心灵,赋予心灵以格式,格式化的心灵又按相关性和反向相关性的原则创制新的符号,因此符号与心灵互为理据性.符号的理据性在新符号的创制和使用过程中磨损,导致原初理据性丧失,但是符号的心灵理据性却始终可以辨认.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雅正词体本质观、以姜夔为词美理想范型、讲论词法的得失三个方面对《词源》下卷内容进行了论列。认为《词源》的词体本质观,是对两宋以来文人词和民间俗词分流、互动以及文人词内部变革两方面因素作出的一种主流趋势的凝结,也是南宋以来“复雅尊体”思潮辩证扬弃的必然产物;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以周邦彦为典范和《词源》以姜夔为圭臬,涉及的是雅词内部的不同审美理想,并不是根本的对立;《词源》在入元之后对宋词作法经验方面的概括总结,这实际上也显示着词体文学高峰期的结束,所谓“嗟古音之寥寥,虑雅词之落落”既包含扶正示范的意思,更有为一代文学总结之意。  相似文献   

15.
清真词概论     
清真词向有集大成之称,历代词论家把人们称颂杜甫的话,又一字不改地用在周邦彦身上,如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就将他喻为“词中老杜”,陈匪石在《宋词举》中也说:“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这仅指他在艺术技巧上综合前人之长而言,并不是指其词的内容像杜甫那样负海涵天,博大深厚。与他那精工的艺术技巧相比,清真词的意境与情感要显得贫乏单调得多,连王国维也惋惜他“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人间词话》)。清真词在创作方法上是北宋与南宋之间的转折点。他以前的词人,不论是豪放如苏轼还是婉约…  相似文献   

16.
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其清真词题材虽窄,却不单一;境界虽不够深广却并非仅香艳软媚一途;其"疏隽少检"的经历经小说家夸大渲染,并影响后人对其词品的评价.人品对词品虽有巨大影响,但二者却分属不同的范畴.人品词品的高度统一在现实中未必尽然.周邦彦一生宦海沉浮,飘零不偶,既非斗士亦不属佞臣.他的词音律精审.皆有法度,境界软而不媚,艳而不俗,体现出词家的当行本色.  相似文献   

17.
《四声的话》系清咸丰年间梁借宝撰。梁氏号寒白退土,广东顺格人。书刊于光绪十六年间(公元1890年)。现有光绪十六年梁氏家塾刊本,古渡出版社1955年据以影印出版。《四声的话》是与作者另一著作《切的求豪》相辅而行的作品。为什么要另统一部叫《四声韵语》呢?梁氏自己解释说:“撰《切的求豪》一卷—…·它目有见而献疑日:《求豪》所举四声,固已备矣。推切语尚未标出,又每音止取一字,其同音者无从考证。窃虑始学犹有感焉,盗续撰诸?退士应日‘诺’。乃复作《四声韵谱》区以十六摄,各为一卷”。可见《四声韵谱)是《切韵求豪》的…  相似文献   

18.
<正> 词至两宋大盛,其标志之一,就是慢词的兴起和发展。慢词不同于以精炼含蓄为主的令词,最讲究曼衍铺叙。其铺叙之法,前人云一忌意脉散乱,宜一气融贯;二忌平铺直叙,宜顿挫矫变。综观慢词艺术在宋代词坛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历程,其顺序以柳永、周邦彦、吴文英为代表。本文拟就三家词的若干名篇,略探慢词艺术在宋代的发展轨迹。一、柳永:平叙见长,自然为归宋初词坛,一方面以晏、欧为首,专工令词,一方面则有柳永初兴慢词之风。其《乐章集》二百一十余首,慢词竟占三分之二以上,而且不少为其创制,堪称宋代慢词第一个杰出  相似文献   

19.
<正> 《点绛唇》“蹴罢秋千”一词,是否出自李清照的手笔,历来看法不一。《词林万选》等七种古本认为是李清照作,《古今词统》等七种古本认为是无名氏作,明人杨金刊本《草堂诗余》认为是苏轼作,明人茅暎撰本《词的》认为是周邦彦作,近人赵万里辑本《漱玉词》批云:“词意浅薄,不似他作”。19S9年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认定是李作,评价颇高。1962年上海中华书局辑本《李清照集》和同年脱稿的王学初先生《李清照集校注》  相似文献   

20.
《翻切简可篇》作为清代道光年间的一部等韵学著作,是研究清代北方话的重要语言文献.是书为初学发蒙计,经清张燮承修订,几经磨难,三刊而后存于世.该书以"至简易读"为宗旨,在韵图的设计、编定及歌诀方面,远取《康熙字典》前《字母切韵要法》,依据时音,归并其三十六字母而得十九母,同时以其为参照,变摄为韵,合并删减韵首,确立并创制三十三韵首;近取《李氏音鉴》,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其粗细理论,进一步细化三十三韵首,因袭之中不乏创新,体现出一定的革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