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成安 《学术界》2001,(6):110-117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丁建中等人在<新价值论与产权改革>一书中对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提出了挑战.不过通读该书我们发现,该书作者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他们其实是在曲解马克思原意的基础上就草率地向马克思及其价值理论发难的;而且他对于自己的所谓"新理论"也缺乏小心而细致的论证;该书中甚至还存在很多常识性的错误.可以说,<新价值论与产权改革>是一本理论错误、逻辑混乱、文字粗糙的低劣之作.  相似文献   

2.
徐娜 《天府新论》2020,(3):17-23
柄谷行人借助康德超越论“强烈的视差”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依照这种解读模式,柄谷行人从对价值形式理论的分析入手,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形式的忽视,进而基于交换和流通解构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构建了一种消费者抵抗理论。然而,柄谷行人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并未超出古典经济学的水平,以价值形式理论来解构剩余价值理论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批判认同,所构建的消费抵抗理论也不过是一种主观主义形式化的浪漫式幻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新的低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学界爆发了新一轮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论战。与以往不同,发展和创新、怀疑和否定,构成了这一轮大论战的双重旋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中国被置于十字路口。破除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正确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与居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地位、以强调技术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不同,马克思经济学基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的博弈规则,确立了以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为基础的宏观经济体系,其基于再生产理论的扩大再生产图式更是现代宏观体系描述增长与结构问题的雏形。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剖析,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即在于获取按货币价值计算的利润或货币增殖,从而有效需求问题也就来自于资本家阶级对剩余价值即货币利润的追逐,由此联系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与危机。显然,这对于我们解决当前宏观经济中的有效需求问题和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马克思经济学若干误解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我们更经常地接触到一些极力贬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议论和现象。本文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许多人缺乏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了解尤其是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误解了马克思经济学。本文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三个方面的误解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6.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经济理论根基.然而,自它诞生之日起,就遭到资产阶级学派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诋毁和攻击.他们流行的一句口号,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过时了”。今天,在我国有一些在经济学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重弹剩余价值理论过时的调子,为全盘西化制造理论根据.对此,必须进行分析批判,并对在我国历史条件下,应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的道德哲学受到康德伦理学的强烈影响,但马克思自由概念的提出,使马克思实现了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真正超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一个具有现实历史性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超验的形而上学范畴.自由自觉的活动使马克思在价值论的本体根据上扬弃了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而在价值目标上超越了康德"人是目的"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界的"范式危机"不仅出现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也出现在马克思经济学领域.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讨论,已陷入了"范式危机"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必须划清两种理论"范式"界限,遵循马克思经济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分析了剩余价值的源泉、生产和分配,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新时代的中国,尚存在有生产剩余价值的现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坚持我们国家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企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范昆 《兰州学刊》2003,1(5):25-26
本文作者认为 ,马克思在《资本沦》中运用科学技术的理论 ,深层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论证了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工人相对剩余价值的。马克思还运用科学技术的理论 ,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学说 ,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无法解决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1.
刘冠军 《人文杂志》2002,2(2):59-62
超额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范畴 ,我国经济学界的传统理论对该范畴仅从现象层面来理解 ,误认为它是由生产工人创造的 ,结果导致理论与现代经济社会事实的矛盾。而从科学价值库理论的角度看 ,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是在个别企业将科技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 ,科学价值库中的潜在价值通过技术成果的吸纳、生产产品的凝聚等中介环节 ,最后在社会流通领域中加以实现的。进一步说 ,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借助于个别企业的生产工人之“手”转化或显化而来的。这样既消除了误解 ,又解决了矛盾 ,从而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超额剩余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12.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并论证的.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马克思在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枢纽,是坚持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环.  相似文献   

13.
竞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对竞争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了深入阐述,形成了科学的竞争理论体系.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的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竞争,但是撇开制度因素,他们所运用的方法和得出的某些结论,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仍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4.
<正> 本文试图运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科学理论成果:系统科学方法论(系统、信息、控制科学),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剩余价值学说进行新的探索.一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面临挑战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劳动的二重性,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了深刻揭示资本主义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的剩余价值学说,指出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贡献之一.但是,由于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批判资本主义,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8页,人民出版社版),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名目繁多的价值定义,给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带来了一定困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定义,有助于与其他价值概念划清界限,以及理解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并科学地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他关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论断,是对市民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市场经济社会中全部物质交往关系的总体把握.在马克思那里,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交往关系只是全部社会物质关系的本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却遭到不同立场研究者们的误解.只有消除这些误解,才能发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蕴含的巨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了马克思与当代主流经济学对“剩余价值”的来源和索取权的相关研究,认为导致观点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两者研究方法的差异。马克思采用的主要是规范研究的方法,当代经济学采用的主要是实证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理论的内容与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中 《江汉论坛》2002,2(12):10-12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蕴含着相当于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理论的研究对象、出发点和中心问题等一般内容。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体现了表面描述和本质分析的统一,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的统一,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的统一,较之西方经济学的宏观分析理论具有某些比较优势,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更具有直接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曾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马克思思想形象差异。在恩格斯那里就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索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而经过列宁和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形象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青年马克思"又引发热议。正是这一讨论促使我们反思马克思多重面相背后的秘密:研究者自身的思想诉求以及历史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拣选。  相似文献   

20.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柱.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问世以来,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持续不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劳动”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界定,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认识,探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这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