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公共生活领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个人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共秩序、公共利益、价值共识、公共精神越来越重要。公共精神是人们以利他的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对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公共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发展民主政治、抑制腐败的强大力量,是提高社会公德的时代呼呼。培育公共精神,需要鼓励公民投身公共生活实践,重视教育在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为公共精神的推广提供外在保障,同时要加强公职人员公共精神的培养,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BBS、网络博客、移动博客、播客、维基技术等公民媒体的出现与发展,认为公民媒体不仅是对传统大众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一种颠覆,也使得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得以扩大,公民媒体为中国公共领域建构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但距哈贝马斯心目中的理想的公共领域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需要培育网民理性精神,养成宽容、超越的气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网民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3.
公共理性、公民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具有和谐的人格、和谐的价值观念与和谐的行为方式,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公共美德、公共能力与公共意识。文章旨在从公共理性的维度,以培育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群体为核心,对公民教育做一政治学的思考。在阐述公共理性基本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该文认为公共理性对公民教育的价值定位、逻辑思维以及评估具有基础性的规导作用。要实现公共教育的根本目标与功能,就需要以公共理性为指引,积极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和意识文明的培养,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为文明有序、均衡和谐之社会的构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公共精神是指公民个体或社群在现代公共生活形态中所具有的超越自身狭隘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既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重建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公民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需要。青年大学生作为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人群,却普遍存在公民知识不足、公民技能缺乏、公民品性有待修炼等问题。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应着力促进自觉反思,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激发问题意识,厘清学生的公共价值观念;加强多元整合,促进学生的公共精神建构;拓宽公共空间,加强学生的民主实践锻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公共领域的逐步开放和拓展,公共精神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话题。学者们在公共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培育与践行、应用与拓展等研究层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也存在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研究视域狭窄、实证研究欠缺、研究范式亟需转换等不足。下一步,应健全理论体系,继续深化公共精神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加强实证研究;转换研究范式,开展公共精神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自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与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导致共鸣取代了获知、急躁淹没了耐心、情绪遮蔽了理性.网民群体的结构性缺陷、网民身份的易逝性和多变性、网络话语的"广场性"、协同过滤机制的存在,网络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混杂化都是导致网络理性缺失的重要原因和推手.网络理性是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应有之义,重塑网络理性应推进网络多中心协同治理,厘清网络言论边界,改进网络管控策略,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坚守传统媒体的价值底线,涵养网民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7.
公共领域是培育公民道德的社会沃土,公民道德是公共领域的道德支撑.我国公共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政治民主、市场经济的催生,但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完善仅有政治、经济的依托是不够的,还需要公民道德的精神涵养和公民道德教育的主动维护.目前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在取向、基点、内容和功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其本应具有的公共领域涵养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公民精神是现代化的主要指标,是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而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当前的公民精神水平远远滞后于现代化的需要。通过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阐述,指出网络公共领域作为"理想"公共领域,有助于培育公民自由独立平等的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自我、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具备批判精神等公民精神,进而提出完善网络公共领域、提升其对公民精神培育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大力培育城市精神,用城市精神引领人民群众奋发图强的过程.城市理想、市民的公共理性和法制道德观念等,从意识形态的层面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公共理性是有限理性、渐进理性,作为导向制度正义与政策正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尺度,其核心功能在于塑成权力的合法性与利益的协调性。它表达的是公正理念,倡导的是社会合作,追求的是协商民主,运行的是共赢思维,发展的是公共治理的逻辑。作为公共领域的核心精神,公共理性精神是和谐公共空间成长与良善公共生活营造所必需的一系列精神观念、文化要素与心理习惯。践行公共理性精神,就意味着在公共管理中充分彰显公共价值、以公共的视野和思维逻辑进行治理,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达致公共生活的民主化与效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