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社会舆论的“沉思”可有日常意识和现象学两种,前者极有可能起于经验、感知而止于议论;而后者则致力于把握社会舆论的“是其所是”,借助先验还原给出一个有关社会舆论的“本质还原”,其旨趣在于把握社会舆论的“真理”。除了将“真理”呈现在表象里把握在意识中,借以显现出社会舆论的原始发生及其演进逻辑,更为重要的是将其“还原”为具体情境中的社会和精神“现象”,这就是“场域”思考。只有将现象学中无人称、无主体的社会舆论还原成具体场域中的“现象”,它的主体、客体、中介及其有机联结才能得到确证和澄明,从而为“归责”奠定基础。社会舆论伦理学本质上乃是个人意志与公共意志之间的正当性博弈,而伦理学就是要为制造舆论、传播舆论、接受舆论、改造舆论等行为进行正当性基础论证,指明一种正当的社会舆论是如何可能的,并为此提供德性论和规范论建构理据。  相似文献   

2.
舆论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中介作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一起构成社会规范与规范行为之间的中间地带,而社会舆论又处于社会规范与社会心理的中间位置,所以社会舆论在社会生活运行中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社会组织通过舆论宣传自己所建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引导人们自愿地遵守社会规范;而社会公众通过舆论反映自己的意见,影响社会道德、风俗、信仰,使社会规范成为自己所能接受的东西。二、摸拟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女性普遍兼顾职业妇女和家庭妇女两种性别角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女性为摆脱双重角色的压力,倾向于放弃职业角色,选择“回家”。这体现了现代女性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但也有一种声音主张通过政策引导妇女“回家”,这是男性社会的一种怀旧情结。这两种性质的态度都反映出,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协调发展是女性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是个有机动态系统,它的运动和发展是在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社会舆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子系统,揭示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舆论意为众人之说,社会舆论则指舆论的社会性,指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群体在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关系中相互作用的交往过程中的思想产物,是人的社会生活意愿的反映。根据形成和发展方式的不同,社会舆论可分为自发和自觉的两类。自发的社会舆论是人们对自己共同的社会关系及其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它是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形势下,要更加正视社会思潮对舆论的影响,认真研究当前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及其传播规律,正确处理好社会思潮与舆论引导的关系,既要包容引导,又要抵制批驳,提高主流思想舆论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用主流社会舆论占领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舆论对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负面的社会舆论正在消解着人们的见义勇为精神.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培育人们的正义感、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控制等途径,为弘扬和培育见义勇为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评价活动的两种现实形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格尔认为 ,群体通过“有机”和“无机”两种方式表达对社会事件的评价。权威机构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的一种自觉的现实形式 ,并通过“赏罚两柄”和舆论宣传来体现其权威性。民众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的一种自发的现实形式 ,并通过良心机制和强制力量机制来体现其权威性。社会评价活动只有这两种现实形式 ,两者相互促进。两者的结论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情欲”和“礼教”是明清社会生活的两个面相,也是塑造明清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两个关键要素。美国女性史家高彦颐(Dorothy Ko)与曼素恩(Susan L. Mann)的明清社会性别史研究基于这两大范畴,讲述了明清妇女的生命故事。高彦颐侧重描绘女性在参与和带动“情欲”风潮时所流露的文化主张,曼素恩更注重考察女性在礼教系统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此二者的研究也体现出美国妇女史界在“社会性别转向”(gender turn)以后的学术动向。有别于早期的激进主张,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保守主义的回潮,女性史家不再反复强调妇女在父权制下遭受压迫的情状,而是把考察的重点转向他处,思考如何在既定的社会性别框架下凸显女性在历史中的中心角色。  相似文献   

9.
同样是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存在于仅有传统语境的时代与存在于同时兼备两种语境的时代,事件舆论及事件与舆论之间的关系状况迥异。而在同一时代,在两种不同的语境之中,事件舆论及事件与舆论之间的关系状况,也不无差异。这些差异,会在公众参与度、公众对于事件及事件舆论的影响度等方面体现出来。不仅舆论的状况不一样,而且舆论对于事件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许多科学工作者转型为自媒体人。他们除了向公众"科普"外,也积极介入公共议题,舆论场由此出现了一种新型舆论领袖。科学工作者创办媒体平台介入社会公共议题,是自媒体时代的一种新气象,也成为当下中国舆论场的一道新景观,给中国的网络和社会舆论带来了新的变化。要在舆论场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作为自媒体人的科学工作者需要保持独立和公正,在传播的专业性和大众性、商业性和公共性之间进行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11.
杨朗 《文史哲》2015,(2):134-141,167-168
中唐时期,家族式微、科举考试、政治斗争等历史因素形成了特殊的舆论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士人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一方面却又感受到社会舆论对于自我意识的破坏与瓦解。为了应对这一矛盾,一种道德观念在士人中兴起——"诚"。"诚"既指外在言行与内心的一致——不欺人;更指个体意识与人的本性保持一致——不自欺。由此,士人创造出一种稳定的自我意识,以应对舆论环境的诸种压力,从而保持其人格独立性。并且,"诚"这一道德观念因为肯定个体的独特性与超越性,也促进了个性化的文学创作。不过,因为这一观念未能明确界定人的本性,所以造成了士人对于"独善其身"的不同理解,并产生才性与德性的紧张关系,这一内在困境体现出中唐作为文化转型期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2.
熊燕 《学术探索》2006,(2):143-144
主导社会舆论的新闻媒体,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推进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女性阅读小说是不被认可的行为,这在官方法令、社会舆论、家规家训中均有体现。自晚清小说界革命起,小说地位由文学边缘移向中心,在知识分子、教育体制、民间舆论、社会风尚乃至官方意志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古代"女性"与"小说"相对绝缘的状态被打破,女性取得了阅读小说的"合法权",完成近代中国"女性"与"小说"关系新陈代谢的关键一步。从清末民初和"新文学"第一代女作家的创作实践来看,她们都经历了一条阅读、摹仿、创作的渐进路线。  相似文献   

14.
《苔尔芬》中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她在作品中抨击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表现出女性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进而展示出作家对妇女解放与社会舆论、道德与爱情之间矛盾冲突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营经济在其曲折、坎坷的发展路途中,注定脱离不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和作用。回顾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民营经济与社会舆论时而浓情蜜意、时而刀光剑影,结下了无数恩怨情仇的“恋爱史”。舆论环境的优化可以落实在政府、社会精英、社会成员这三个层面上,即政府清源、精英正本、民众使达。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地域构成了不同的地域景观,反射出不同的风俗文化.汉代作为早期的大一统国家,幅员辽阔,制度疏阔,表现在女性社会评价上,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本文试以齐鲁、巴蜀地区的女性为例,分析两个典型地域女性社会评价的差异性,并探讨其原因,由此可更为深入地了解汉代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体现的女性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司法过程中的舆论模式及其现代性特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结果表明,法律事件中的现代社会舆论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格局,表现为法律事件中的现代社会舆论的三极模式,即传统媒体、知识界、网络公众的三极模式。三个极点成鼎立之势,构成了信息不断地相互传递与反馈的理想模型;法律事件中的社会舆论具有现代性特质。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成为现代性载体,体现了社会舆论工具上的现代性。在功能方面,网络舆论已开始成为公众行使话语权的主要方式,为不同类型的主体提供了进行交错式交往的空间,鼓励公众对政治、经济、知识等各界权威提出怀疑和挑战,体现出“新启蒙运动”的某些征候。现代社会舆论作为公共领域的重要内容及表达方式,在司法领域的意义在于追求“正义”,即以理性的对话实现真正的司法正义。  相似文献   

18.
政府、媒体、公众是影响社会舆论最为重要的三极,其复杂而相互依赖的关系共同构成舆论引导格局,任意一方的强弱变化都可能影响舆论引导效果,对舆论格局产生影响和冲击.本文在分析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产生互动关系的内在动力及交互影响的基础,对网络时代如何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介的基本社会功能之一,舆论引导力的高低决定舆论引导的效果。从舆论的形成及传播、导向来看,新闻媒介舆论引导力由事实报道能力、舆情研判能力、意见整合能力、新闻舆论传播能力、社会舆论导控能力等五要素构成。在新闻媒介的舆论引导实践运用中,这五要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形成舆论引导力的有机共同体,并以合力的方式作用于舆论引导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李白诗歌中女性出现的频率较高,而杜甫诗歌中女性出现的频率却相对较低.李白在诗中描写女性时,主要是表达对女性的思慕与渴求,这正是男权社会里,男性将女性抽象化为审美客体甚至欲望化玩物而用以满足男性缺失情感的一种体现,而杜甫则将女性投放到了现实生活的大时代背景上,从人性的角度,将女性作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主观美化的抽象喻指来抒写,对女性进行了新的诠释,折射出男女平等的一线曙光.二人在女性题材的写作上表现出从喻指到写实、从飘逸到沉郁、从渴求到礼赞三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