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冲突理论视野下的校园血案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学冲突理论的角度,分析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缺位、相对剥夺感的产生以及价值观念的错位是校园血案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认为,只有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表达、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和壮大公民社会、建构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等治本措施,才能避免校园血案或其他血案的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和谐社会构建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现实问题,应用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等理论,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冲突的内在机理,提出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体系、构建企业利益相关者约束机制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对于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利益均衡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根本。近年来,强势群体主导的利益配置机制侵犯了其他群体的利益和公共利益,损害了社会公正秩序。为了避免利益分化引发社会成员不满、危及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动荡,我国应该坚持公平正义的利益均衡导向,实现政府转型;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利益诉求上升为利益协商;构建起能够抑制利益独占、让各利益群体进行公平博弈的均衡机制,实现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4.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综合性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的发展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单纯的“人的全面发展”或“人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一人本诉求。扬弃极端化“人的全面发展”或极端化“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综合性发展”,正确处理好个体、群体与类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从而真正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一人本诉求。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对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群体性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民众利益诉求面临困境、体制方面存在障碍,民众与政府方面也同样存在问题。要化解民众利益诉求困境这一问题,需要在体制、政府以及民众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更需要民众与政府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是参与各方的非合作博弈过程,当诉求方的利益在博弈开始阶段即能得到满足,则群体性冲突不会爆发。当诉求方利益无法满足,则将采用群体性事件的方式来争取利益。诉求方群体利益的获得程度取决于该群体的特征,是经济利益至上型、利益综合型还是示威型,这和政府(承压方)的特征是稳定偏好型、麻木不仁型、还是正常型相关。简言之,诉求方群体将根据政府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加速期,各种利益主体分化组合,利益群体逐渐显性化,出现多元化需求,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空前尖锐和激烈,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就是集中的反映,社会需要新的组织来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基于民间组织在防控群体性事件中具有促进利益诉求、政治发展、利益协调和制度创新等功能,可以构建民间组织发展的政治、法律、政策、体制和管理等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高校学生的利益诉求与表达机制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思想工作走向更进一步的精细化管理,将高校学生利益诉求与表达机制列入精细化管理内容。但是,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利益诉求与表达机制构建缺失,导致校园群体纠纷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通过调查高校学生常见的利益诉求方式及其存在障碍,分析学校学生利益诉求类型及其现状,建立学生利益诉求机制的对策,做到以生为本、服务学生。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利益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当前,弱势群体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及时有效实现合理的利益要求,甚至出现弱势群体代际恶性循环倾向,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优化执政党利益整合机制、畅通利益表达机制、规范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将是满足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科学立法是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而这必然要求强调立法的专业化与大众化。同时,因立法本身不仅牵涉规则的体系化,更涉及权利与利益分配,这势必促使我国立法重视立法的专业化与大众化及其机制的构建问题:既要通过立法人员等专业人士的统筹与系统化来协调各种利益群体的冲突与矛盾,合理分配权利和利益,从而实现专业化,又要积极引导公众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立法,平衡各种群体的权利与利益诉求,从而实现大众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增进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群体之间在利益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导致不同群体在利益层面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凸显出来,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利益博弈时代。我们要在改革进程中协调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要建立起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公正的利益平衡机制,确保社会群体之间都能从改革和发展中实现利益的增进,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治理道德失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社会阶层利益的冲突会使社会有机体的功能减弱,在摩擦中形成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社会发展状态。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的化解机制相对弱化,如何对我国社会各阶层利益群体进行整合,优化社会的有机结构,使社会产生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利益关系协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出现了多样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引起了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并带来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巨大变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如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利益格局的平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本文着重就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以及劳资关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产生矛盾、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指出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平衡与协调机制,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此,需要不断增强党组织对多元利益关系的整合力,增强政府对多元利益关系协调的执行力,并同时增强社会对多元利益关系发展的承受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学增  李东法 《南都学坛》2008,28(2):127-130
我国社会转型期不断出现的弱势群体,已成为引发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关系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是群体性事件引发和难以良好解决的关键因素。建立完善的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并注重提高弱势群体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建立和扶植代表他们利益的各种社会组织,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面临着不断升级的社会性冲突风险,而政策决策和行为成为冲突风险的主要来源.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都是一个利益分配和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和困难,一旦出现不协调和不平衡现象,就会出现风险.显然,识别政策决策过程的风险至关重要.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识别模型,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阐释利益群体引发风险的行动逻辑,将有助于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围绕利益群体的价值观、决策属性、决策资源、执行制度进行风险识别,不断提高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呼唤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有利于适应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文章从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政府行政诉求出发,指出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性,并提出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政府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分离政府的施政行为与利益实现的直接连接,以及加强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农民政治权益保障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现行理论对农民政治权益概念缺乏科学的界定,这在实践中导致了农民政治权益保障的缺失。由于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冲突的复杂性以及博弈的多元性,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政治权益的充分保障来有效表达政治诉求、影响政治决策,以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明晰农民政治权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既是有效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转型时期公众利益诉求及其路径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同样存在和贯穿着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因直接利益诉求而诱发的“非直接利益冲突”成为当前我国较具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之一。防范措施在于:在理性认识上要辩识冲突是社会和谐一个内生的变量,使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保持一定张力关系,防止机制性冲突转化为制度性冲突;在实践层面上可通过主体意识的培育与社会资本的积累,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与增强社会认同等探寻一条利益诉求的路径取向。  相似文献   

19.
制度化利益诉求与国家合法化利益诉求,往往存在完全不同的指向和矛盾。其激烈冲突使社会制度失衡,从而出现变迁的内在动力。因此,对二者冲突和矛盾的调和是维系社会制度稳定的关键。以此观察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社会制度的稳定与变迁,将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分为四个阶段,其制度化利益诉求与国家合法化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变迁动力。希望据此提供一种中国社会制度演化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20.
矛盾性思维,指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辩证思维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领导者应当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本文从正视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度、化解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协调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动因三个方面,论述了领导者在正视矛盾与化解矛盾的联结中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