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壮剧作为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应当尽快"走出去",让英语世界国家认识壮剧,了解壮剧,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壮剧的行当角色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而在对其进行英译时,应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遵循"文化再现"原则,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壮剧行当所蕴涵的壮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调查研究了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情况,总结了常州"非遗"命名的特点,分析了常州"非遗"外宣英译存在的问题。根据外宣英译"三贴近"原则,结合常州"非遗"各自的特点及外宣目的,提出了常州"非遗"外宣英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贵州是一个非遗大省,非遗文化是我省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其做好对外传播对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民族形象、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非遗的外宣在贵州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目前尚无这方面的外宣英译研究,在本文笔者指出了非遗外宣的意义和必要性,并探索性地提出了采用音译加注、直译、归化意译和音译加意译等方式对贵州非遗文化进行对外宣传.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文学传播的重要手段,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得到更广泛实施的新时期,有必要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的翻译进行再认识,包括对翻译的作用的再认识,以及对译介内容、译者选择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再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内容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其对外宣传的效果事关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胡庚申先生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立足点,从西柏坡红色旅游圣地的外宣翻译实例入手,以生态翻译学的方法探讨翻译过程中"三维"的适应与转换,从而帮助译者实现适应性选择,为译者对如何提高红色旅游外宣材料的英译质量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新词逐渐成为人们日常词汇的一部分。为了顺利地进行文化交流,如何把这些新词的内涵译介出去成为对译者的更高要求。本文以“裸”族词汇为例,并运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探讨和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自17世纪古诗英译肇始,西方传教士、汉学家译作丰硕,翻译风格多样化,为"中国文学走出去"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国外独具特色的诗体派译本有海伦·沃德尔于1913年节选《诗经》英译的《中国抒情诗》.介绍诗人译者及其主要作品,探析译本的选材、诗体和内容特征,归纳出译本选材聚焦婚恋、忧国和宴饮,译注凸显女性主义思想,译诗诗体遵从目的语诗体规范,同时分析时代诗学对诗人个性化译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揭示,语言文字对文化具有稳定、深远的塑造力量."Translate"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语词,它造就了西方译论中贯穿的等值思想.查普曼、蒲柏、考珀、阿诺德等英国译者围绕<伊里亚特>的英译提出的翻译主张就是典型个案之一.  相似文献   

9.
从跨文化阐释学的理论视角来研究和评价汉语新词语的翻译,提出要借鉴跨越中西二元论模式的翻译方法,直指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单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现象的症结,符合当下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的需求.审视2008年之后出现的汉语新词英译文,本文试图发掘汉语新词翻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文化推介给国外受众、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0.
鉴于我国"走出去"背景下文化影响力亟需增强的现实要求,传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每个人公认的准则,对于翻译活动更不例外。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的输出,必须使译文最大程度地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语言习惯与心理认同,使源语文化为目标读者所接受,而不能将原文本所有的内容不加区分地进行翻译。将译者作为切入视角,对译者的"创译"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概念整合,尝试分析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思维",对译者"创译"的方法和形式会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而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同时结合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英译文进行举例,旨在论述和总结译者的创造性思维在外宣文本翻译中的价值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译者对自身创造性思维的重视程度,以"创译"来促进我国文化的输出,更好地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1.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5.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思辨等方法,对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以及体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述与判别.通过转变视角,得出体育价值由"显"入"微"的价值演变与体育"供给"对"需求"的本质超越.虽说体育"供给"在逻辑思辨与历史实践中完成了对体育"需求"的超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有效避免或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不仅需要掌握较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也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体育、参与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7.
18.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9.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20.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