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教育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审美化过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奥尔夫教学法中高度体现.音乐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理论技术学习 ,而应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奥尔夫教学法通过节奏训练、语言训练、动作训练等各种训练,更大程度地发掘人的各种能力,培养人的各项优良素质.合理科学地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是奥尔夫审美教育精髓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但其基本理念是:音乐是人的教育,从儿童出发,挖掘人人具有的音乐潜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音乐的原本性、创作性、综合性。笔者尝试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及基本内容引入钢琴教学。从识谱、节奏、技巧、感觉、创作五个方面作了实证研究。本文阐述了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运用于幼儿钢琴教学.将会推动钢琴教学向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原本性音乐教育,这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是以节奏为基础,运用音乐的娱乐功能在兴趣引导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人格素质及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演技能等方面的提高。音乐治疗学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在音乐治疗学科中可充分利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以及奥尔夫创造性、综合性的方法手段,使求治者在各种音乐活动、音乐体验及音乐参与下促进身心平衡发展,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和自控把握能力,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的“原本的”音乐观念。奥尔夫将原本的音乐观念与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产生了现代儿童音乐教育媒介——“元素性”音乐。无素性音乐以原本音乐的基本特征和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为基础。它是一种自然性、艺术性和教育性有机结合的,采用适合儿童主动参与、体验的媒体和方法,由儿童自己创造和表演的音乐。多元化音乐教育是当代世界音乐教育领域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早在20年代产生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就已经孕育着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萌芽。  相似文献   

5.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原本性、即兴性、综合性、本土化和人本主义.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文章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实践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全世界音乐文化领域的广泛传播,对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特别是在课程领域的改革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受我国民族性格、思维方式、文化差异、教育体制、教育环境、师资力量以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奥尔夫教学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理念冲突、方法僵化、流于形式等问题。本文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全球化背景和文化融合与生成的角度出发,探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本土化的制约因素,从而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策略,进而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教育的。音乐通过自身优美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等来感染人 ,通过音乐的形象之美 ,培养人们感受和评价艺术作品之美、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的能力。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充分体现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目的。以自由、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音乐自身的魅力去唤醒人们对音乐的热爱 ,而音乐本身又恰恰具有这种诱人的特性。音乐是主动的创造性的艺术 ,强制性的、被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达不到音乐教育目的的。寓音乐教育于具体…  相似文献   

8.
音乐新课标的中心内容所体现出的理念与奥尔夫教育理念在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的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理解多元文化,关注过程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内在契合性。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我国音乐新课标契合性的深入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借鉴和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从而为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国外四种音乐教学法和课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科教学特殊规律的探索过程。如达尔克罗兹的动觉理论以及节奏因素分析和一线谱的运用;奥尔夫的元素音乐思想及打击型乐器的使用,以适应儿童大肌肉发展先于小肌肉发展的规律;柯达伊的旋律教学顺序和音域对儿童生理条件的适应及音高手势和节奏唱名的直观性;综合音乐素质课程所强调的学生音乐概念认识的整体性等。除了学生在认识和技能领域对音乐教学的要求外,多数教学法和课程都强调满足学生音乐学习中发展积极情感的需要。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法的产生与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了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与当代教育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尔夫(CarlOrf,1885———1982)音乐教育体系是一种开放式的、兼容并蓄的、不断发展的、允许为各式各样的方法论去阐明的音乐教育观念。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许多音乐教育研究者从音乐学、人类学等不同角度对《学校音乐教材》(Orf-schulwerk)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者们发现,尽管奥尔夫没有专门从教育理论角度去研究音乐教育,但渗透于《学校音乐教材》中的教学思想观点和原则,相当程度地与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相吻合,这也许正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