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0):14-18
诸葛亮躬耕何处:后人将《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一语,坐实为诸葛亮躬耕于今天的南阳市,使原本清楚的诸葛亮的躬耕地被弄得混淆不清。长期以来,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一直有“襄阳说”和“南阳说”两种说法。”襄阳说”认为是在襄阳西南的隆中,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襄樊市城西的古隆中:“南阳说”认为是在南阳的卧龙冈,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西郊的卧龙冈。  相似文献   

2.
IT人品三国     
三顾茅庐刘备:“在下刘备见过卧龙先生。”诸葛亮急忙从床上爬起来,大惊:是谁把我的网名泄露出去的?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汉末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4.
刘红玉 《南都学坛》2011,31(3):37-38
要辨析诸葛亮的躬耕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南阳郡和南郡的行政划分,通过查阅史料发现,东汉时期的襄阳隶属于南郡而非南阳郡;二是南阳卧龙岗建祠时间最早,后世官方祭祀也以南阳卧龙岗为首选;三是唐代以后的文学作品皆认同南阳卧龙岗为诸葛亮的躬耕地;四是南阳拥有优越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这是诸葛亮选择躬耕于此的合理解释;五是《隆中对》的题名为后人所加,并不能成为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的证据。由此,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更为科学、客观一些。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5,(6):121-122
<正>南阳卧龙岗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发生地,自从蜀故将黄权在卧龙岗祭祀武侯,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感召下,历代纪念诸葛亮的活动绵延不绝,诸葛亮当年居住的简陋草庐经过修葺、重建、扩建,逐步发展成为今天面积十余万平方米,融古建、园林为一体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雕刻于古建筑之上和点缀其间的雕塑艺术,最早为汉代,明、清  相似文献   

6.
<正> 南阳卧龙岗是三国时诸葛亮隐居躬耕的地方。刘备“三顾草庐”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吊谒怀古,保留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篆、隶、楷、草等各种字体的石刻。这些石刻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很高的水平。其中民族英雄岳飞书写诸葛亮《出师表》的二十一方石刻,(图一)就是这批历史遗产中的上乘作品之一。图一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有一段名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论者往往以此讥笑曹操过于自负,笔者则以为,三国时期曹操在历史上确实起过相当的作用,对此足以当之;而刘备则愧领了。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真正能够推动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左右历史风云变幻的是曹操和诸葛亮。然而,“论英雄”之时,诸葛亮尚未出山,曹操还无法认识这位“卧龙先生”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8.
姜太公直钩钓渭水,诸葛亮散隐卧龙岗。因身有经天纬地之才,隐而不埋其名。于是,文王访贤亲自揽辔,刘备求才三顾茅庐,遂得良臣,平天下。这样的故事似乎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是不用着急的,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其实不然。韩愈在《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通篇没说,如果碰不到伯乐怎么办?难道像姜子牙一钓九年,抑或诸葛亮久隐不出?当然不是。姜子牙直钩弄玄虚,才引起文王关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7,(1):38-39
明代《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的颁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提高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极大地丰富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提供一个缅怀诸葛亮的"法定"日期,约定俗成,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0.
<正> 《诸葛亮隐居处考析》一文,(刊载于《南阳师专》学报1981年第二期)拜读之后,意有未足。觉得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文章一开头就说:“诸葛亮隐居处,素来有两说:一是襄阳隆中,一是南阳卧龙岗。前者的根据是‘隆中对’,后者的根据是‘躬耕于南阳’。前说虽是而流于偏激,  相似文献   

11.
韩国民众很早就通过正史《三国志》《文选》《朱子文集》等文献,得知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及作品.特别是在民间,通过小说《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更为熟知.高丽末期,李齐贤奉王命前往峨眉山祭香,参观了位于成都的诸葛孔明祠堂.朝鲜初期,金时习在吟咏南阳武侯祠的同时,想念诸葛亮的忠诚,并披露了时代的混乱.壬辰乱时,宣祖曾把平安道永柔作为暂居地,为了消除国难,祈求能有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出现,在永柔卧龙山上建了武侯祠,之后,历代的国王都派官员前去卧龙山致祭.显宗年间,儒林们为了赞扬诸葛亮,在京畿南阳,俗称卧龙岗上建了龙柏祠,后因兴宣大院君拆毁书院时而被拆毁.汉末,民间把诸葛亮作为信仰的对象,建了首尔南山(木觅山)卧龙庙和龙山屯芝味府君堂,南山卧龙庙境内建有本殿和檀君圣殿、三圣阁、帝释殿、药师殿、文臣阁等,屯芝味府君堂是武侯庙的统称,并在1919年搬到了普光洞,普光洞武侯庙内有本殿和普光寺、堂木.  相似文献   

12.
掩映于万木峥嵘、苍松翠柏中的南阳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当年曾经结庐居住、荷锄躬耕的地方。全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位于南阳市区的卧龙岗上。卧龙岗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南阳市街区环拱。倘若你站在  相似文献   

13.
李白诗中的诸葛躬耕处武安国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说”和“襄阳说”各执一端,皆言之有据。近读李白诗,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南阳和襄阳,都是李白多次游经之地,在两地他都结交了一些朋友,留下了一些诗作。他关于南阳的诗几次提到诸葛亮,而关于襄阳的诗则一...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诸葛亮隐居处素来有两说:一是襄阳隆中;一是南阳卧龙岗。前者的根据是“隆中对策”,后者的根据是“躬耕于南阳”。前说虽是而流于偏激,后说武断而不符史事。《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令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晋隔三国年事不远,隆中诸葛故宅尚存,襄阳郡守刘弘得以观亮故宅,当不是妄说。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的原始形象受到历代的智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为诸葛亮艺术形象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塑造源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盛行于上流社会的诸葛亮“儒雅”形象与中下层推崇的诸葛亮“民间”形象有效地舍二为一,成功地重塑了诸葛亮的历史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多面南阳     
<正>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卧龙之地,灵秀南阳!独特的地理环境在中国所有的人文美地中,南阳地区是地理位置最特殊的一个。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它处在中国  相似文献   

17.
在悉尼,身边的人总是说,有时间要去看看卧龙岗的海滩,虽然与悉尼的无从比较,但却有种别样的风味。于是趁着一个小周末,正好有机会到卧龙岗转一转。每个第一次听到卧龙岗这个地名的中国人,想必都会联想到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其实大家也都明白它和孔明先生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卧龙岗是新南威尔士州第三大城市,也是澳大利亚第九大城市,位于州的南部。这里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观光城市,距悉尼90公里左右,人口20多万。除了现在兴旺发达的旅游观光业,区域内的大工业有煤矿、铁矿、钢铁厂,因为靠海,所以又有港口和捕鱼业。教育方面卧龙岗大学世界闻名,可说这座城市有南半球最大的汉传佛教寺庙--南天寺,恐怕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为何娶黄氏丑女为妻? 诸葛亮娶黄承彦之丑女“黄阿丑”为妻的故事,正史《三国志·诸葛亮传》未载,仅见于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大意为:“沔南名士”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家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足下以为如何?”诸葛亮一听,喜出望外,当即答应,随即就用车子去沔南把阿丑姑娘接了回来。象诸葛亮那样已被当地名士们公认为才貌双全、品学兼  相似文献   

19.
张冬云 《南都学坛》2006,26(3):64-66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倾注全部热情和笔力塑造的艺术典型。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形象有一个较漫长的形成过程,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魏晋野史传说中的名士形象、宋代词作中的儒将形象、元明杂剧中的道教军师形象。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外部形象流泻出疏淡闲雅、潇洒飘逸、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范,表现出道家“自然”人格的特征。同时,诸葛亮又具有“儒者气象”,体现了“以道持守”的儒家道德人格,两者相济互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北伐曹魏,以赵云、邓芝据箕谷,佯攻为侧翼;诸葛亮率大军为主攻部队,以马谡为先锋,据守街亭。在“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的大好形势下,由于街亭失守,连及箕谷兵败,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退回汉中。在汉中总结第一次北伐战争失败的教训时,诸葛亮“戮谡以谢众”。一千多年来,围绕着“诸葛亮斩马谡”这个问题中心,人们聚讼纷纭,争论不休,从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