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南北朝碑刻文献材料丰富充足、真实性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准确释读、科学整理是有效利用碑志材料的前提和基础。碑志俗字纷呈,铭文或残泐不清,成为正确释读碑文的难点。分析俗字讹变原因,阐释构形理据,梳理形变脉络,考释部分北魏墓志俗字,以期为这些碑志材料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为碑刻俗字的考释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唐代墓志作为出土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唐代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材料。然因墓志文字俗讹多变、用语典雅凝重等原因,释读偶有失误。通读《文物》《四川文物》《中国典籍与文化》等2010—2017年公布的唐志拓片和释文,校理其误,对其准确释读、科学整理,为汉语史、汉字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宋代已进入典故词发展和使用的衰微期,但墓志文中仍有较丰富的典故词,多语典词,以传承为主。用典特别是生僻典故的使用、文字俗写讹变以及泐蚀等都会影响志文的正确释读。已整理的宋代墓志文献中,误录典故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文献材料的有效利用和语言文字研究。具体校释宋代墓志中"实■""表■""俊■""捐■""卒■"等典故词语,需科学把握汉字俗变规律,深入探索典源出处,透彻理解用典之意。由此提出文字释读、典故语破解和文献校理相结合的碑志文典故词校释方法,为石刻文献整理、汉语汉字史研究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唐代碑刻异构字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碑刻文献是研究语言文字的珍贵材料,唐代碑刻数量多,字体以楷书为主.在新出土的唐代碑刻文献中存在大量的文字异体现象,异体字从构形上可分为异构字和异写字.根据汉字构形理论研究唐代碑刻文字,分析碑刻文字中的27组异构字,分为造字方法不同的异构字和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的异构字.两类异构字中后者占绝对优势,表明唐代碑刻文字异构字以构件的变化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碑刻作为出土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碑刻文献异常丰富,记录内容十分广泛,文献真实可靠,产生时间、地点可考,能为多学科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我国碑刻文献整理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材料散碎、原始,全面搜集、整理不够;研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碑刻文献学理论和碑刻文献学史的研究欠缺等问题。因此,应该在碑刻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碑刻文献学学科建设、碑刻文献专项、专题研究等方面不断着力,以将碑刻文献整理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简牍法律文献释读难度很大,整理报告释文的标点和注译时有不妥之处。本文以简牍法律文献的主体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中的法律文献整理报告释文为研究对象,分"标点断句补正"和"注释翻译补正"两方面予以补正,前者共补正5条,后者共补正2条。  相似文献   

7.
碑刻文献研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研究形式多样、研究成果丰硕。出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碑刻文献研究的历程应该清理,研究的成果值得检讨,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缺陷需要总结。《碑刻文献论著叙录》系统清理了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为学界整理、研究碑刻文献以及利用碑刻文献进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线索、丰富的学术信息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必将有效拓展碑刻文献研究的领域,把碑刻文献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碑刻是用少数民族文字镌刻的文献材料,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是一种原始而又特殊的实物文献。通过碑刻文献对维护政权统一、抵御外侮、反抗清政府腐朽统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等民族团结的记载,说明民族团结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并为促进民族关系、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实物史料为今天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提供着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一书的出版结束了此时期碑刻无注释的历史.此书内容宏丰,注解涉及广泛.但万密难免一疏,就其文字的注解方面,指出了《元思墓志》中“迷”、《慈香、惠政造像记》中“遥”、《王浚妻华芳墓志》中“留”等字的误释情况,最后依据实例总结了在释读古文献的过程中,应注意从语境、材料、本校他校、事理推断等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碑刻作为珍贵历史文献的载体正在加速消失。经过湖北现存近二千块碑刻搜集整理,发现其对于进一步揭示湖北历史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湖北地方社会宗教传播、农林水利、生态环境与商业发展,而且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宗族自治为核心的地方治理以及明清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该碑刻为湖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史料,其价值弥足珍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买地券作为一种随葬明器,是非常宝贵的碑刻材料.从买地券所保留的文字而言,或因文字有所磨泐而漫漶不清,或俗讹字形近字较多,或用典使事、言辞深奥等原因,致使已经刊出的许多买地券在文字释读上存在不当之处.笔者尝试加以指正.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现存及见于文献著录(或发表)的有关民族碑刻文献,在吉林省碑刻文献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吉林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吉林地处边陲,属于开发较晚的边疆省份,文化相对落后,文献典籍留存不多,研究地方文化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叹,而这些已经发现的地方碑刻文献正好填补此项空白,为东北边疆史以及地方文献的研究提供了权威性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31年苏联杰出的西夏学者Н.А.聂历山首次对国际西夏学研究的早期历史作了简要回顾,全面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西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对西夏文字的创制、构成、发音、推广及其重要辞书、文献,尤其对西夏文释读作出重大贡献的《掌中珠》都作了生动有趣的描述。对我们了解西夏研究历史,总结前辈学人的经验教训,借鉴和完善方法理论,促进西夏研究的繁荣有着重要意义。现据《西夏语文学》译出,希望能为学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浩繁,所出土的战国文字材料内容丰富。其铜器铭文、兵器铭文、货币、陶文和印玺历来受到众多学者重视,对铭文的文字考释、史实考证及战国文字的分域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应在疑难文字的释读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探索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宁夏地区历代碑刻铭文和地方志文献非常丰富,为文学、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区域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相当完备的资料。本文以《宁夏历代艺文集》所收录的韵文为基础,参考该地区的历代碑刻铭文和多种地方志文献,分析其中韵文材料的用韵情况,探讨韵文押韵所反映出来的语音史、方音等信息。重要的是,本文还根据古音学知识对这些传世材料进行了辨伪。这样的工作无疑会对宁夏地区历代典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历代碑刻甚多,对研究岭南历史文化及书法艺术有很高的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碑刻大多佚失,目前仅余清刻《明洪武诏书》碑一块。该碑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刻有《孝通庙尚书省牒》与宋人吴揆《赐额记》二通碑文,但因时间久远而出现剥泐或阙字。根据不同版本文献及散藏民间的拓本,可互参校正碑刻原文,并探究碑刻出处、历史背景、撰写人事迹,从而为研究龙母祖庙的历史沿革及岭南地区古代历史文化、宗教、人物职官等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出版的《尹湾汉墓简牍》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地理、军事、文学、术数、职官制度、书籍制度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在整理小组及时贤考释的基础上,就文字释读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第12木牍反面第1栏第7行:“哈具”当读为“唅贝”,其中“哈”是“唅”的讹别字,“具”是“贝”的讹别字,释文应作:“哈<唅>具<贝>”.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简帛文献成为西方汉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西方学者大都通过中国学者所整理的释文进行阅读和研究。隶定是中国学者做释文的传统方法,但是这一方法缺少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因此,不断有西方学者质疑中国学者做释文的方法。西方学者巴纳、鲍则岳、李孟涛、柯马丁和邢文等提出了直接释文法、释字三步曲和透明释字法等理论,期望做释文的过程更加透明、易懂。中国学者李零和冯胜君等就此问题作出了回应,认为西方学者的方法不具有操作性。本文旨在阐述中西方各家观点,剖析中西方学者释读简帛文献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隶释》是宋代一部极具影响的金石学著作,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但针对《隶释》进行的专项整理与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时候,应该处理好《隶释》与其参引文献、后世文献、出土碑刻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隶释》的研究可以围绕文字、词汇、社会思想及历史文化等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新疆考古发现的古代民族文献和文献释读为基础,论述了丝绸之路文化的变迁历史。丝绸之路民族文化的变迁主要由语言和文字来体现,其支配力量是民族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和宗教。丝路民族文化的变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印欧文化、突厥文化、伊斯兰文化,其对应的时代分别为:6世纪以前、6—9世纪、10世纪以后。其中,汉语和汉文化影响的长期持续存在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