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文学描摹世界、表达客观世界和人类经验认识,其需要传播,在传播中获得意义,实现其价值。文学在人际中传播,关系是人际传播的核心。从关系传播来探讨建安文学发展的动因及文学的意义对于了解建安文学的面貌是无法回避的途径。研究发现,权力关系、友情关系、亲情关系传播下对促进建安文学的繁盛和文章观念的变化有巨大推动作用。权力传播促使文学创作环境和创作观念得到改变,并实现了经国大业的功用;友情传播形成了文学风尚,促进了文章观念的深入;亲情传播则继承了文学齐家的传统,也实现了文学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21世纪贵州文学创作取得了较大发展,涌现了一批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但总体上受文学传播媒介环境和题材选择偏狭方面的制约,难以助推整体的贵州文学产生更大影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贵州文学传播主体即作家群、文学刊物主管单位、文学传播机构及媒体策划人主体意识淡薄.要在传播活动中扩大新世纪贵州文学的影响力,应从“理解力场”、“内外有别”策略、“形象整饬”和“自我指涉”的效果反馈四个方面来建构和强化主体意识,使新世纪贵州文学更好地塑造“新贵州”形象,推动文化更快地发展,从而服务于贵州社会整体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3.
传播方式与文学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方式经历了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和网络传播三个阶段,每一种传播方式都规定了特定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在口头传播阶段,作品通过口耳相传,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了面对面的接触关系,文学活动具有密切的人际交流性质,作品简单质朴,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变体。书面传播阶段,创作和接受都成为个体行为,作者有可能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极大发挥了语言的潜能,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文本在流传过程中虽然具有了较大稳定性,但读者的接受却体现出很大创造性。网络传播阶段,文学借助于网络广泛传播,扩大了文学的影响面,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接受都突破了传统文学体制的限制,体现出自由性和随意性,创造了特有网络文学文体——超文本。  相似文献   

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俄罗斯文学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已走过了60多年艰难曲折的历程.在其整个传播发展过程中,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对于俄罗斯文学的传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文中将以传播学的“5W”模式作为研究视角,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以及传播效果5个方面,对改革开放前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活动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揭示改革开放后俄罗斯文学的传播发展所产生的新变化,为进一步开展对俄罗斯文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伴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口语媒介文学传播时代、手抄媒介文学传播时代以及印刷媒介文学传播时代几个阶段。每个历史阶段上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不同面貌和文学生态的不同变化,都和当时传播媒介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文学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文学传播媒介本身已经不仅仅是文学传播的物质传播渠道,而且构成了文学本身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为被传播对象而被传播,以及文学作为传播手段而传播其他社会意识。从发生顺序看,文学传播是源于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作家在思想深处从异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作为文学活动的主体存在并充分发挥能动性。这样,就传播主体而言,作家就首先成为文学传播的主体。发展到后来,作家这种原创文学的传播主体逐渐表现出团体化倾向;另方面,文学传播还包括已经存在的文学的传播,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看,这类文学传播的主体主要有乐府及其嬗变的机构,即那些以学术或其他传播方式进行文学传播的组织机构或机关,如历代史馆、书院、书坊等。文学传播主体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因存在状态不同而有性质差异;文学传播主体具有不同影响力;文学传播主体所利用的媒体影响传播力度;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呈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与"再次立言"、"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章可立身、以幻为真与声律传文等。这些文学传播思想大都是一些与文学传播有关的意见、主张或观点,而不是系统的传播思想体系或理论。同时,上述文学传播思想在中国古代还不仅仅是以理论表述的形式发表,还有一些是通过某些文学创作的倾向或致力方向体现出来。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思想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文学传播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活动中,文学传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学活动的发展。宋词在宋代特殊的时代氛围中繁衍兴盛,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宋代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与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各种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杂剧艺术的红及大江南北也为宋词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它本质上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物质、技术、符号和人;传播新闻的媒介是比较固定的和专门的,而传播文学的媒介则呈现为多样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学有时本身就是传播的媒介,而新闻不具备这方面功能。文学传播中,更多的是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往往表现为交叉关系。中国古代传播文学的媒介主要有龟甲兽骨、青铜器、石,以及写本文学媒介中的竹、木、帛、纸、雕版、墙壁等。  相似文献   

10.
金元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主要传播方式有:文学传习活动、诗学著作、诗歌选本、黄集重刊、书法作品等,前四种是集本传播,为文学隔代传播的主要方式,后一种则是单篇传播,是黄庭坚作为诗人兼书法家的诗作在后世传播中独具的特色。其中,有着较强地域性传播特征的文学传习活动和《瀛奎律髓》这样颇具影响力的诗歌选本,对黄庭坚诗歌在金元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陆游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史上的印刷媒介文学传播时代。在这一时代,文学传播的各要素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同时词体文学也已经完成了尊体意义上的变革,这些都影响了陆游的词作和词体观念。在陆游的词论和词作中提示了其时文学传播尤其是词传播的丰富信息,比如渔歌菱唱、宴乐酬唱、寄赠酬唱、词集刊刻等传播方式甚至为词集题跋作序进行传播推介活动等在陆游词论和词作中均有表现。  相似文献   

12.
宋代文学传播在城市生活状态下,呈现出了新的传播途径,表现为轰动效应、品牌效应、旅游广告效应、宫廷文学消费以及城市谋生等息息相关的城市化特征。这些不同于题壁传播、纸媒传播的文学传播新特点,是文学传播近世化的开始。研究这些传播途径,可以更深入认识影响宋代文学的生成发展机制,解读宋代一些特殊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3.
从传播学视角对延安时期戏剧文学的传播环境、传播途径、延安时期戏剧的发展和变革状况进行全景观照,深入分析了延安时期戏剧文学创作、传播活动的历史意义及其与延安文化构建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延安时期戏剧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在构建延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为延安文学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该研究对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传播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均具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文学传播的角度入手,将唐文学的传播置于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中予以审视,同时,分别从文学传播主体、讯息、传播手段、受传者和传播效果等五要素分析唐代文学传播条件的改善及其对唐文学的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以期说明唐代文学传播的发达对文学繁荣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闺阁与青楼本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场域,其中的行动者自有差别.闺阁、青楼场域的资本积累模式影响了其中女性的文学传播接受活动.启蒙教育、场域文化积累、文学传播情况均使闺阁女性有更多接受文学的机会,同时也承担更多的文学传播义务.而青楼女性的文学接受滞阻更为严重,且对场域的文学传播不发生太大作用.闺阁、青楼女性有相似的文学传播观念,她们较前代女性都有积极传播的意识.但青楼女性更多是为积累文化资本以为稻粱谋,闺阁场域的文学传播观念则相对纯粹.  相似文献   

16.
广播是20世纪文学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扩大20世纪文学影响的同时,也有力地影响到文学的发展态势和文坛格局。从文学的传播方式来看,广播有播读和改编等多种样式;播音者和编辑是文学广播传播的两大主体,他们的个人素质与文化修养决定了文学作品广播传播的质量和范围。文学广播传播的内容、环境和对象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就传播效果而言,广播扩大了20世纪文学的影响,发现了一批作家和文学作品,并将文艺大众化落到实处。总起来说,在20世纪文学传播史上,广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参与到20世纪文学建构的全过程,在对语言形式的回归中呈现了20世纪文学的声音形象。  相似文献   

17.
认知传播是以“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活动。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就是认知传播产生的物质基础,“人”就是最初的媒体形态。人类认知传播经历了前口语传播、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和互联网传播等发展与繁荣时期。在技术工具的支持下,人类不断地延伸着感官媒介的触角,探索着无比丰富的客观世界和充满奥秘的人类主观世界,形塑着社会形态和个体心智。在这历史进程中,最原始的身体感官媒介自始至终是引导人类传播活动跨越时空的主动力,左右着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8.
文学传播是整体的文学活动的一个方面。文学创作主要涉及作者,文学接受主要涉及读者,而在两者之间的文学传播中则是非人格的文化发挥作用。文学传播作为文化,首先是语言文化,语言不只是充当工具,也可以成为一种建构的力量;其次是传媒文化,传媒的形式成为铸造人的心灵的模具;再次是审美文化,传播中的一些状况就可能成为新的审美的动力。文学传播过程人的因素需要关注,而其作为文化又超越了具体的单个人。  相似文献   

19.
六朝是我国诗歌传播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人们的传播意识随着文学地位的确立而觉醒,逐渐发达的造纸术也诗歌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间诗歌传播中的酬唱赠答、歌妓乐工传唱、题壁与编选诗文集等活动都为诗歌的传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读者的接受又对诗歌创作从题材、体裁、风格与流派的形成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的传播活动中,受众的心理特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选择了新闻传播和文学传播两种类型,从传播活动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受众的目的和需要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这两种传播活动过程中受众心理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