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社会所供的生存契机,为人赋予了身心自由,这使鲁迅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城市空间吸引了乡间、小城中濒临绝望的鲁迅,并对其发挥了施救作用,而立身之艰,又使鲁迅深切体验了城市的严酷现实,最终促其形成“噉饭”的文艺观,并转化为“生存”的现代思想.这构成鲁迅思想中启蒙意识的相对面,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人文精神的起点与支点,表现为深刻的绝望和尖锐的批判(即彻底的否定)。前者构成后者强大而持久的文化心理后盾。鲁迅人文精神的存在方式即是这种彻底绝望中的批判和彻底批判(否定)中的绝望。否定是这一精神的基本面貌和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鲁迅与奥地利的卡夫卡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是他们都能够超越时代语境,对人以及人的生存处境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深刻地思考了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出路何在等问题.绝望与反抗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两个彼此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鲁迅与卡夫卡在个人经历、精神气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正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绝望与反抗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鲁迅具体作品,理解、分析并阐释其寻找内心黑暗而作绝望的抗战之精神与意义,对世纪之交中国文坛贬斥鲁迅的喧嚣声浪及现今社会普遍的媚俗无不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野草>之于鲁迅,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与其说它是文本,不如说这是一次穿越精神绝望的生命行动.<野草>存在着一个自成系统的精神世界,鲁迅最丰富、最复杂的精神奥秘都隐藏在其中.<影的告别>和<求乞者>正式启动了死亡的过程,带领读者走向深渊,直至<颓败线的颤动>: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强烈的生的召唤,作者走出绝望却又进入了新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6.
怀疑和警觉是用理性烛照一切,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也是连接“五四”与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脐带。在现代化的探索中,鲁迅与韩少功的怀疑与警觉均是异常突出的。二者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精神血缘关系其一,都有启蒙的立场;其二,都关注心性层面和灵魂问题;其三,都具超前意识和思想者气质;其四,都能冷静反思与执着批判;其五,生存感都偏于悲观、绝望且人生态度都近于“绝望的抗战”或“悲观进取”等等。但鲁迅的绝望是生命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而韩少功的悲观则停留在经验层次上。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说过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感到与鲁迅心灵相通可能是在深层次的心理体验和性格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是强烈的孤独者的感受和抗争心态.以及极其自尊、极为敏感,反对恕道和中庸.在表现形式上,鲁迅主要是通过小说、散文特别是杂文等文本呈现,毛泽东则主要通过讲话和少数的文章反映.通过对中国历史现实的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和批判,鲁迅一生致力于个人主体精神的确立.而这必然会与强调理论权威和绝对统一的文艺体制相矛盾冲突,于是有了胡风的悲剧和毛泽东对假如鲁迅还活着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家庭伦理经验中个体生命的缺憾曾长久地压抑着鲁迅,促使他在文本叙事中寻求自慰.生命的缺憾与自慰维持的紧张关系构成了鲁迅家庭伦理叙事的内在机制,在文本叙事中以悖论式展开,纠结着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爱与恨的分裂和对抗.论题结合文化批评、传记批评和叙事分析、心理分析,立体式的展现了鲁迅的家庭伦理体验和文本叙事的同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从生命体验、体验美学的角度对《野草》进行解构 ,可以发现《野草》是鲁迅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表现 ,寂寞、孤独、苦闷是其情绪特征 ,生命存在的悖谬性是其基本认识 ,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绝望的抗争 ,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 ,显示出存在主义哲学的胚芽。这也使得《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生命体验最有价值认识的文本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笼罩在鲁迅生命之上的两个互相关联的精神特征——反抗绝望、希望和绝望的交织——进行思考和剖析,认为根植于鲁迅思想中的深刻矛盾是造成其生命峻急风格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了鲁迅特有的焦灼感和使命感于一体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过客>篇中通过塑造"过客"这一独异的"精神界之战士"形象,郑重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哲学关系,从而揭示出"向死而在"的哲学意义和"反抗绝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鲁迅文学遗产的精髓是"精神诗性"。精神是一种升华到宗教层面的境界。精神性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希望与绝望的悖论,是世俗逻辑的反向同构:以黑暗为光明,以坚忍为逃亡,以苦难为欢欣,以绝望为希望。文学是通过内面即黑暗的精神通道抵达上天,这就是文学希望之路,也是中国文学获得拯救之路。但在这条路上,我们的传统资源几近无有。而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抵达了几乎无人可及的精神的近乎宗教的层面,成为孤绝的"精神界之战士"式的"诗人"和"诗人"型的"精神界之战士"。中国鲁迅学虽然持续近百年,却仍然没有真正认识鲁迅的"精神诗性"的真谛,当代中国文学也没有继承鲁迅的这个真谛,存在严重的精神欠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追踪鲁迅小说从“呐喊”到“彷徨”的创作历程,探讨了鲁迅矛盾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伟大人格和精神世界。认为鲁迅小说由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性审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失望和弃绝,而充满绝望与反抗绝望的紧张感,并将鲁迅小说的创作形态熔铸成了“彷徨”中的“呐喊”。本文还探讨了鲁迅小说中未来理想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那里,成为自我是反抗绝望的内在动因,如果没有成为自我的意志牵引,反抗绝望就缺少持之以恒的主体支撑。在反抗绝望底下,恰恰是呼吸绝望,因为绝望是成为自我的必经之途。绝望和反抗绝望正是围绕着“能否成为自我”这个核心。惟有觉醒了的自我,才能直面绝望,而泯灭了的自我,就是绝望本身。因而鲁迅一生最大的努力并不是花在反抗绝望上,而是花在如何成为自我的实践上。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野草》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都充满对生命执着的探寻,大体来说,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向下扎根,具有深刻性、真挚性;梁实秋的生命哲学是向上飞升,具有超越性、平和性。《野苹》是鲁迅对黑暗社会“绝望”和“反抗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箴言;《雅舍小品》则是梁实秋对现实社会“绝望”从而“超越绝望”的从容典雅的生命诗篇。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体现为韧性战斗精神,是执着现在的现实主义。归根结底是“真”,真中有善,是一种大善;梁实秋“超越绝望”的生命哲学体现为儒雅为业,是执着现在的理想主义,溯本探源是“善”,善中有真,是一种本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存在一类逆转型孤独者形象,他们在社会现实中处于先觉者和被压迫者的尴尬位置,有着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和悲凉心态。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绝望的抗争”精神。“绝望”体现的是鲁迅思想的深刻和清理,“抗争”显示了鲁迅执着于现世和勇于自我牺牲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嵇康在精神特质上的相似,已为鲁迅研究者所注视,但其剖析似乎不够翔备。本文试图通过思想的"承传"与"化解"、现实的"挣扎"和"反抗"以及精神的"绝望"和"希望"三个方面,对两位文化奇人作一比较,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读者了解鲁迅和嵇康,让更多的评论者来揭开鲁迅和嵇康间的深层蕴涵。  相似文献   

20.
个体的情绪体验是鲁迅诗化哲学的思维起点,其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内涵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思维方式来表现,批判哲学则是它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