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文焯词籍校勘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之时词籍校勘开始兴盛,晚清四大家之一的郑文焯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认识到校词与校经史的差异,反对妄校与昧于裁决.在校勘过程中不仅关注字、词讹误,还着重考察词集名称与版本流传.他在校勘实践中又有诸多异于他人之处,如把校勘与评论结合,详细考证本事,依律校词,阐扬入声字,这也成为其词籍校勘的特色.郑文焯的词籍校勘实可为清季民初词籍校勘学的股肱.  相似文献   

2.
晚清四大家之一的郑文焯词学成就极高,其词学建树涉及批评理论、词律理论及词籍校勘理论.词学批评方面他继承常州派词学,而又有所拓展,主张清空寄托;词律上力纠词坛之偏,强调声律艺术与思想内容的结合;词籍校勘方面提出校词、实证与领悟相贯通等方法.郑文焯不仅在晚清民初词坛享有盛誉,在中国词学史上亦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1899至1911年间,郑文焯数次批校《梦窗词》,以词话的形式评鉴艺术风格、审定声律、疏证典故与词意、校勘词作异文,显示出他重声律、以宋校宋、把批评的艺术灵感和校勘的实证方法相结合的校勘特色。他注重总结词籍校勘理论,其校勘成果和方法得到朱祖谋的借鉴,促进了《梦窗词》定本的形成和清末词籍校勘学的兴盛。他对梦窗词深于寄托、严于声律、空灵在骨的重新评价,也推动了清未词坛的学吴风气。  相似文献   

4.
郑文焯于词律研究成就颇为突出。他于词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打破乐律与文字格律之间的隔阂,通过"校议结合"融通了词律批评与词调声情、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郑氏对律校法的承扬,使"入声字例"成为一种有效且成熟的词籍校勘方法。郑氏还校勘了《词源》,校正了词乐乐调的住字,于词乐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  相似文献   

5.
晚清兴起校刻词籍的热潮,《彊村丛书》是传统词学整理校勘词籍的集大成者。它借鉴刘向广搜异本的校雠家法、乾嘉文献考据方法以及《经义考》的著录体例,考察历代官私目录,考订籍名、梳理版本源流、评价各版本价值、考察存佚、考证词人,完善了词籍版本目录著录的体例和方法,动态展示了晚清词学家群体和藏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词籍版本目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词学文献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林大椿《百家词》校勘本为当今吴讷《百家词》之通行排印本。林氏对《百家词》的主要贡献是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对《百家词》的编者、编辑及抄录时代、体例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述,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其校勘本身也使错漏百出的原抄本变成一个可以"披卷诵读"的版本。其缺失在于林本并未遵偱传统的词籍校勘法附列校记,在《百家词》校勘中,面对不同版本的异文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定,并且存在大量的随意变改完全没有其他版本依据的文字,这既违背林氏自己初定的《校勘标准七例》,更大大失却吴讷《百家词》原貌,如用之校勘他本词集,则"殊不足据"。  相似文献   

7.
赵琦美在录校《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时,留下了大量校语.从现存校语看,赵琦美录校《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主要作了校勘、考证、评价三个方面的工作,体现了赵琦美崇尚古本、讲究词采、注重剧本文学性的杂剧校雠思想.其工作和校勘思想,在今日杂剧校勘中仍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季民国词集校勘成果丰硕,《晚清民国词籍校勘研究》以具体文献文本为依据,细读详剖,对词集校勘做整体研究并做理论提升,同时对词集校勘值得商榷之处提出见解,这无疑对建构完整的词学体系富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晋书斠注》是吴士鉴为唐修《晋书》所做的一部集注体校注,是目前《晋书》注本中最为完备者。其效仿裴松之《三国志注》,吸收诸家晋史及历代载籍,兼取清代以来学者校勘考订成果,形成自己的校勘特点。其校勘成绩突出,涉及唐修《晋书》之脱讹衍倒之校订,不少成果为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所吸收。但其校勘亦有自身局限性,存在当校未校、校勘不精、据讹校讹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
清季民初,词籍辑佚迅速兴起。针对前人辑佚词作来源少、真伪混杂、不注佚词出处、不辨版本源流的不足与弊端,赵万里将清儒考据学的优秀经验施之于词籍辑佚。他甄选古本、善本为辑佚底本,明辨辑佚来源“不注撰人”之体例,并且利用校勘、辨伪阙疑存真,制定了严谨的辑集体例,确立了“客观”的词籍辑佚范型,对之后的词籍辑佚及词籍整理产生了深刻影响。而精于流略之学、反思清儒辑佚得失、坚守阙疑求真的精神以及得天独厚的观书条件是赵万里词籍辑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声情为重要特征的词体,遭遇清代重压的政治局面获得了中兴之势.晚清民初,动荡的时局,飘零的心绪使大批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大潮下寄寓于词,结社而和,成为了清词复兴的重要标志.郑文焯作为清季四大词人之一,不仅主持参与了各地的词学结社活动,更通过提携社友、校勘词籍和发表词论的方式推动着南北方的词学建设,成为了晚清词坛一抹斑斓瑰丽的余晖.  相似文献   

12.
黄昇的词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构建的《花庵词选》体例及对所选词作进行评论和《中兴词话补遗》中.构建对所选之词进行精要评点的体例,在中国词学史上有筚路蓝缕的首创之功;对词人系以字号、里籍、事迹等简介,在校勘、辑佚、考证上皆具文献价值,亦属首开先河之举;其选词博观约取,不主一家,评词兼容并蓄,风格多样;对于词的体制、作法等进行甄别和考证,颇具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音注校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涉及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知识,李善《文选注》中的音注校勘盲点较多,注校工作并未终结。今选取前人未校勘的疑难音注为研究对象,校释43则疑难音注,其中把形符作声符致误1例,字形近似而致误22例,正、俗、通、别、或体等转写而致误10例,传抄刊刻脱漏而致误1例,类化造成的讹误1例,误认联绵词的字形1例,乱改联绵词的字音1例,给被训释字注训释字的音3例,义同换读而致误2例,阙疑不校1例。详加校正或解释上述疑难音注,以期对李善《文选注》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14.
胥洪泉教授的《顾太清词校笺》一书,以可靠的版本作为底本和校本,参证了大量相关文献,校勘精审,注释准确,同时吸收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使本书成为研究清代满族词史的重要文献,对进一步深化清代满族词史的整体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蒋锡昌的《老子校诂》可说是民国时期训校《老子》最高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其书融前代八十四种《老子》版本进行校勘,足见其校勘之广度.蒋氏的研究其实为我们重校王弼本《老子》提供了一个借鉴.蒋氏之训诂理路承自王念孙,多以汉魏古训为遵,探求文本原义,其训诂多平实可信.  相似文献   

16.
30年代陈垣先生所著《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释例》问世,全面总结了校勘一种古籍的理论、方法、原则和通例,是“标志校勘学建立的里程碑”。尤其是书中卷六《校法四例》总结的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四种校勘方法,现已成为众所公认的校勘基本方法。对于其中的“本校法”,他说:  相似文献   

17.
《彊村丛书》校勘尚有疑误之处或可做多面理解之处:一、词牌不一;二、名号误写;三、正文与目录不一;四、正文与校记内容不一致;五、校记内容不全或错误;六、衍误;七、避讳表述之异;八、节气称谓之误;九、误收他人之词未予校出;十、集注位置安排误乱而致错简,等等。  相似文献   

18.
俞正燮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他坚持“误者当改,不同者不当改”的校勘原则,秉持理校为主的校勘方法,其校勘学成就被世人所推崇.  相似文献   

19.
为了总结前人图书校勘理论,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分析,将古人的校书理论总结为六个方面:一、充分认识到图书校勘的重要性;二、认为图书校勘的前提之一是校勘者具专门之学;三、指出校勘的原则是不可以对原书妄加修改;四、总结出校对有死校和活校两种方法,认为活校是校对的最后目的;五、主张校书时要总结、分析书籍出错原因,并建议校书者应该久任;六、认识到校书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了解这些理论认识对今天的图书校对工作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理校法是校勘者依据义理推断改正古籍文字讹误的校勘方法,理校法的运用是很早的事情,但是关于理校法的理论探讨却是晚近的事",理校法"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陈垣先生明确提出的,理校法的运用自有其科学的依据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