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突厥之图腾崇拜再探讨———"蒙古先民以狼为图腾"说质疑》一文推出的"蒙古先民以'鹿'为图腾,'狼'是突厥人的图腾"以及"突厥以狼为母系之始祖,以鹿为父系之祖,而蒙古人则称狼为父系之始祖,鹿为母系之始祖"等见识,存在诸多疑问,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资料基础薄弱,论据不充分,从而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蒯通言于高帝曰:“秦丧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杨树达先生云:“余谓鹿、禄同音,此以鹿双关为禄也。”①近年仍有以此为双关之例者②。我认为:此“鹿”字不必强解为“禄”。《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确解无疑。那么,“鹿”的这个比喻义是怎样产生的呢? 先民们以渔猎为谋生的重要手段。鹿在中原一带很多,成为他们狩猎的重要对象。今河北省多有以鹿为名之地。如涿鹿、钜鹿、束鹿、束鹿岩、获鹿、鹿泉等。③无不与  相似文献   

3.
藏语“船”gru()借自吴越语的“船”glu,中外汉藏语学者一直没有重视这一点。与藏语关系较近的嘉戎语“船”为gru,同样也是借自吴越语的。由于文字是记录语音的,所以吴越语中的glu有多种书写形式。如:东汉袁康《越绝书·三吴内传》:“越人谓船为须虑。”又作“(舟句)(舟鹿)”。魏张揖《广雅》卷九释水:“(舟句)(舟鹿):舟也。”《集韵》:“(舟句)(舟鹿):大艑也。”《艺文类聚》引《物理论》:“工匠经涉河海为(舟句)(舟鹿)以浮大川。”glu又作“(舟冓)(舟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尽伏其精兵(舟冓)(舟鹿)中。”《北堂书钞》:“豫章(舟鹿)(舟冓)州  相似文献   

4.
图腾信仰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最早的原始信仰。“鹿”、“鸟”崇拜是在我国北方先民和阿尔泰语系民族中广泛存在过的原生型信仰形态。“鹿”、“鸟”二兽也是阿尔泰语系萨满教的最具典型意义的神偶和标志。纵观考古学、民族学、历史文献学资料,古今阿尔泰语系诸族的“鹿”、“鸟”崇拜具有较多的图腾信仰典型特征,如“图腾祖先”、“图腾徽记”、“图腾牺牲”、“图腾禁忌”、“图腾艺术”等。但是,由于地域和族群的不同,“鹿”、“鸟”崇拜在阿尔泰语系诸族中的表现不尽相同,显示出一定的地区、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高度敏感.在《故事新编》中,他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自己对牺牲者被背弃、被包围命运的深切体认.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后两篇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牺牲者形象.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流行主题,表达了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的接纳过程,这一过程的描写成为衡量作品成败的关键。怎样写此过程,它需要场景渲染。场景渲染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决裂”场景建构。革命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革命者最终被革命阵营接纳,它必然有一“决裂”过程。“决裂”意味着新生,“决裂”意味着革命者成熟。但这一“决裂”过程是以牺牲革命者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为代价的。这显示出革命文学“决裂”场景的悲壮性。本文以《咆哮了的土地》《田家冲》《在医院中》《青春之歌》为评价中介,试图对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决裂”场景进行描述:知识分子革命者的牺牲有最终的价值取向,即重新确定他/她的血统和身份,变成真正无产阶级革命者身份。  相似文献   

7.
关于稼轩词风,前人有“豪迈”、“豪放”、“豪壮”、“豪雅”、“慷慨纵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悲壮苍凉”(刘师培《论文偶记》)等各种说法.任何理论概括都是以牺牲大量的作品为前提的.仅从“豪”的一面来认识稼轩词风,显然是不全面的,南宋人就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刘克庄《辛稼轩集序》云:“公所作大声镗塔,小声铿(钅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其后多有从豪、婉两方面来评稼轩词者,蔡嵩云《柯亭词说》云:“稼轩词,豪放  相似文献   

8.
(一) 《索引》(指《汉书人名索引》,下同)第156页,“解光”名下有51/2368一条,显误。查《汉书》卷51《路温舒传》中,有《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一句;廷尉光谓谁?《索引》承袭张晏旧注,认定是“解光”。然考史书,此说有错。《汉书·百官公卿表》言,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钜鹿太守淮阳朱寿少乐为廷尉,坐侍中邢元下  相似文献   

9.
“人祀”即以人为牺牲,杀人祭祀。它产生于人类一定的社会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的社会阶段消灭。 春秋时代,“临沂厚丘间,有次睢里社,常以人祭。襄公使邾子用鄫子处,相承雇贫人,命斋絮,祭时缚着社前,如见牺牲。魏初乃止”(《艺文类聚》卷三十九·礼部《伍辑之从征记》)。战国时西门豹冶邺的故事也属于“人祭”的范畴。屈原在《招魂》里也反映过南方民族  相似文献   

10.
礼法系统起源问题是秦以降难题之一.历代《履》卦词等训释的检讨未能解答此问题.《易本命》孔子易虎论的训释揭示,星象三垣中紫微垣勾陈的数术基础是天数之纲.《山海经》三文献训释表明,“神陆吾”即“申履”,肩吾、连叔、陆吾出自一名递变,都谓尸教宣讲“履”卦.卦词亦陈述易象、历算的碓定性.尸未得,将牺牲.不从礼法的世俗邦君也不得救赎.虎象征着《履》所含礼法的至高威望.考古资料证实,华夏礼法起源于仰韶文化早期.  相似文献   

11.
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在写到曹刿问庄公“何以战”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相似文献   

12.
《韩非子·五蠹》一文说“尧之王天下也 ,茅茨不翦 ,采椽不斫 ;粝粢之食 ,藜藿之羹 ;冬日裘 ,夏日葛衣 :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其中“裘”何解 ?查《说文》:“ ,鹿子也。”“裘 ,皮衣也。”合起来“裘”就是“用幼鹿皮制的皮衣服。”再看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注 :“小鹿皮做的袍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幼小的鹿。裘 ,以皮制的裘。”再翻翻目前通行的各选注本 ,亦无一不同上说。但笔者总有疑惑。首先 ,作者明白地在说尧王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茅茨不翦 ,采椽不斫”,讲住的简陋 ;“粝粢之食 …  相似文献   

13.
《理想国》中已走出洞穴的哲人按照“正义”的要求重返“洞穴”是否牺牲了自身的利益,一直是柏拉图伦理学、政治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通常的看法是,哲人如去统治理想城邦,就必须牺牲一定程度的幸福,因为《理想国》规定最有价值、最有益的人类活动是沉思“相”,而哲人在从事“统治”这一实践活动的同时就无法沉思“相”或减少了对“相”的沉思。因此,统治与沉思相悖,这意味着,哲人为了沉思而放弃“正义”的要求会比他遵从“正义”的要求进行统治于己更有利。所以柏拉图关于哲人必须返回洞穴的论证实际上破坏了他对“正义有偿”的辩护。然而,实际上,对“正义”要求的遵循并不意味着对自我利益的放弃:柏拉图一方面强调哲人进行统治是以正义的活动来模仿“相”,而这种模仿“相”的方式在此情况下于爱正义的哲人而言远优于无视政治要求继续以沉思来模仿“相”的方式,另一方面又认为“政治正义”同“灵魂正义”一样,都是哲人幸福和自我利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哲人在根据“正义”的要求统治理想城邦时不仅没有牺牲自己的利益,反倒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看虹录》曾被人讥为“色情”小说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恰当的。小说的主体部分对女人和鹿身体的描述 ,显示出沈从文在“文明”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中 ,试图通过对自然人性中原始美的抽象抒情 ,来表达对人性回归的渴望和重建国民精神家园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结构主义的方法论述了《长恨歌》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不同于史实意义的爱情悲剧;以符号学的方法论述了李杨的爱情悲剧样式是一般情感、生命、命运样式的符号化表现;以原型的方法论述了《长恨歌》深层结构所表现的是诗人并没有理性认识到的“自我牺牲”心理原型:“自我”成为“超我”牺牲的深刻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16.
六、灵台《毛诗·大雅·灵台》五章章四句.第一章:“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第二章:“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第三章:“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第四章:虚“虞业维(?),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痈”.第五章:“于论鼓钟,于乐辟痈,(?)鼓逢逢,矇瞍奏公”.《小序》云:“《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按:小序立说极谬,非此诗之旨.  相似文献   

17.
一.1、辛酉卜,王兄于匕己,迺取且丁。《甲释3045》兄:读如祝。取:祭名。屈万里云:匕己为中丁之配,且丁谓中丁也。卜辞大意。云:王祝于匕己,且取祭中丁也。迺:连词,犹“且”。2、于来自牢,适逐辰鹿。《屯南3599》3、从向归,迺先于盂。《粹1067》。  相似文献   

18.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马驩” 这句诗历来遭致人们的诟病,“私心发作”、“要汽车”之说显然亦由此而生。因此,如何破译颔联中的两个典故的深层内涵也就成为阐释文本不可回避的关碍所在。下面先交代典源: 夺席谈经:典出《后汉书·戴凭传》:“正旦朝贺,百僚毕会,上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故经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正旦:正月初一。上:指东汉光武帝刘秀。侍中:戴凭的官职。)五鹿:典出《汉书·朱云传》:“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齑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少府:皇帝身的  相似文献   

19.
日本“古学派”(Kogakuha)鼻祖山鹿素行(Yamaga Sokou)的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集中体现在他的两部著作———《圣教要录》(Seikyoyoroku)和《中朝事实》(Tyutyojijitu)中。其思想流脉的倒叙特征,较早地呈显了日本人的“发展论”诉求和“华夷名分”逆转的“去中华”意识。它间接地催生了日本的实学事功派“徂徕学”和“国学神道”派“宣长学”,成为江户(Edo)时代整体思想流脉中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说:“人这个字是多么响亮……多么值得骄傲。”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最下贱不过了、什么都能习惯。” 谁对呢? 人确实是种非常复杂的东西,非常难以研究又非常值得研究的东西。 一八四二年到一八四八年,马克思在当《莱茵报》主编的时候,就摩基尔农民状况同莱茵省总督展开辩论,他对官方为幼树的权力而牺牲人的权力,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极力反对“胜利的是木头偶像,牺牲的却是人。”(《马恩全集》1·P·137) 胜利的是木头偶像,牺牲的却是人。何止一个当时的莱茵省。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史上的动物时期”的中世纪,不就是典型的木头偶像取得了胜利,而人却遭到了牺牲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