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的技法之~。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白画”,是指用墨线进行勾勒,不着色彩循一种画法。我国古代的人物画和花卉画多用此法。它的持,o是笔法简洁,线条清晰,形象突出。清代郑绩在评论画家曹云西的画时,曾称赞他“写牛毛较多m水墨白描入加颜色,盖牛毛被乾尖细幼,笔笔松秀,若加重色渲染则掩其笔意,不如不设色为高也。”①大学创作中的白描,是借用绘画艺术的术语但内涵较为复杂的一种手法,它不尚修饰渲染,不事雕琢陪衬,用质朴简法的语言鲜明地勾勒出所描绘的形象,达到“寥寥几笔,神情毕肖”②的艺术效果。具体…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白描手法白描,古称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技法之一。它是学习花鸟画、人物画必需掌握的基本功。这种绘画手法,就是不用色彩烘染,不分浓淡层次,只用墨线勾描物象,借用线条的变化表达物象的质感和动态。运用白描绘画,能使花鸟栩栩如生、人物神情毕肖。好的白描作品是一幅完美的艺术佳作,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  相似文献   

3.
写作专著、教材、词典等,大都认为“简笔勾勒”是白描技法的本质特征,其实,此论与白描这一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的本来意义、与前人将“白描”借用为写作技法名称的论述及写作实践,都是不相符的.白描必“简”的认识,最初恐怕是受了《辞海》等工具书的影响.旧本《辞海》中的“白描”词条,只有绘画方面的释文.1962年出版的《辞海》修订本才增加了写作方面的内容,释文全文是:“中国画技法之一.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里释绘画中的白描并无“简”意,用于文学创作上却称“用简练的笔墨”,根据何在?没有讲.其他工具书一般都采用这种说法.1991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8)对“白描”在写作方面的释文,才回归其本来含义;“文字平白如话、不施渲染烘托的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小说构成系统的独特视角 ,对白描这一中国传统写作技法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运用作考证 ,揭示出白描手法多运用于农村生活题材、多用于刻画农民形象、多用于历史题材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查慎行是清代诗歌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白描则是其最为擅长的、堪称标志性的艺术手法。文章从他人对于查慎行白描手法的评价、查慎行对于白描手法的正面阐述、对于前人白描手法的点评以及白描手法在其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四个方面做了论述,认为查慎行运用白描已臻挥洒自如、出神入化之境界,这对于他在理论与创作方面实现唐宋互参,委实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鲁迅小说白描手法的多种表现形式与意蕴,探索白描之精义,并阐述鲁迅小说里呈现的浙东地方习俗的主要方面与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明清戏曲刊本插图以线造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景物特征、环境场景等,风格由古拙凝重发展到清新自如,使白描技法由毛笔描画转变到刻刀雕刻,演绎的是从笔下用线到刀下用线的不同风情。明清戏曲刊本插图中的白描实际上是一部浓缩的刀刻印刷白描艺术史。本文从白描技法的发展概况、白描载体的演变、白描技法的演变等多方面来阐述白描技法的渊源和艺术流变。  相似文献   

8.
从李公麟对传统线描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画线条的认识以及他对色彩和绘画材料的选择等方面,梳理李公麟白描艺术形成的脉络,说明每一种艺术风格都是在时代影响下个人性格和个人智慧的体现,从而达到写时代精神之“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五马图》是现存最为可信的一件李公麟的作品,画家在画中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成功地描绘了马的外形以及表现了马的内在结构特点。李公麟以娴熟的笔法作鞍马人物画,使白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画科,这是他在中国画史上的巨大贡献。因而,元代长于白描的赵孟頫奉他为“白描之祖”。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擅长白描手法的大师,那么,孙犁则是当代作家中运用白描手法的高手。他们的作品都以白描艺术为特色形成了为人们首肯心折的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不仅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得心应手地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画廊,而且还对白描这一我国传统艺术手法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他认为,“‘白  相似文献   

11.
隋彬 《南都学坛》2003,23(5):121-121
<正> 白描,是中国文学艺术创作手法的传统特色。对小说创作来说,就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行动、言语,从人物的行动、言语中体现人物活动的时代、环境,体现人物的心理和外形。除了对人物的行动、言语的直接描摹,不用或少用解释性、评价性的语言,而作者对他所反映的生活的理解、对他所刻画的人物的态度,却已融入有血肉、有生机的艺术形象中。白描手法概括起来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动写静,一是以形写神。下面,我们试以《水浒传》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心理的揭示、肖像的凸现及景物的描写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的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的肖象时,用的是白描法。鲁迅先生把这种手法,简洁地概括为画眼睛法。中国的新文学——小说,虽在“五四”时期和三十年代在肖象描写上细致了,但名篇并不多见,而多数成功之作,特别是四二年以后的成功之作,仍多用白描,山西派的主要代表赵树理,就是用白描法达到极其简洁的程度。西戎的肖象描写总的看也是白描,但具体描写的角度与手段却又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13.
道论思想体现着中国高度传统文明的精华,闪耀着东方智慧之光.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画道是道的分蘖,画道通于宇宙自然之道,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是绘画活动一切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4.
白描,作为一种文学语言表现方式,在《受戒》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在传达白描语言的描形、写意、传神语言功能时,汪曾祺将绘画中的骨相比法融入其中,创造出一种简约、空白的语言诗学魅力,而平等视角又将白描对象置于温婉世情当中,体现抒情诗人的人间情怀.《受戒》语言更高的艺术成就在于白描对境界、氛围的营造,其中又深蕴着道家的审美观与语言观.  相似文献   

15.
美学思想、文学与绘画在互动中发展,美学思想、文学深刻影响着绘画的风尚,而美学思想、绘画也会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莫言的小说展现了一种极具特色的绘画性。他在文学创作中十分重视色彩的描绘与运用,且注重利用场景来构建意境。色彩和画境这对艺术范畴,和谐统一于莫言小说所构筑的感觉世界中。莫言对色彩语言特别青睐,其很多小说标题都含有色彩语汇。他在对语言赋色着彩时不只是停留在感觉的捕捉上而以此悦目,更多的是在色彩的铺陈中艺术地埋进了一层深义,使读者能透过色彩的表面见“色外之画”、闻“弦外之音”。莫言小说的画境体现为:在富于主观创造性的写意建构中,使用遵照现实主义原则的局部工笔描写、油画式的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的手法,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给予主观意象以一个坚实有力的负载物。此外,莫言在其小说叙事中,还充分使用了复合双层色彩的油画式的描摹方法,这种层次透视效果使得小说魅力大增。总之,绘画性是莫言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成为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与特征。  相似文献   

16.
词画相融、同出一理.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画讲点染,文学亦然.文学创作中的点染手法起源很早,但终以词对绘画点染手法的成功汲纳为突出代表.我们选取宋词为主要观照对象,对绘画和词的点染手法之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词中的点染手法,随词的不同结构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并各具独特的审美功能;而点染手法本身,也是技法多变,运用灵活,句群点、染,连点,叠染以及点染互带等多种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7.
以文本细读方法,分析沈从文、汪曾祺、凌叔华文学作品中的文人画画境追求与其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其具体表现在: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描摹,精神气质上体现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追求;空间并置与留自的叙事手法,黑、白、灰淡雅的水墨着色,传神的人物刻画在创作手法上体现对文人画绘画技法的借鉴;空灵静谧的画面感在美学追求上体现文人画的审美追求等。对文人画的精神与技法上的借鉴,使作家的小说呈现出别样的美学风格,开拓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和谐文学在新世纪的井喷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随着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对和谐文学的努力建构业已成为新的时代主旋律。和谐文学是指传承了中国文学中的和谐文化传统,执意表现真善美,反映民生疾苦,营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之间的和谐氛围的文学作品。不能简单地把反映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文学视为不和谐文学。和谐文学肩负着弘扬主旋律,复兴、重塑民族魂魄,彰显文学的使命意识,承担道德责任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史记》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传记文学巨著,具有伟大的史诗效果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史记》作为文学传记的开山之作,在人物的刻画与个性塑造上特色显著,卓有成就;在史与诗的结合上,达到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在思想内涵与艺术手法上《史记》所创造并娴熟运用的简约叙事与白描手法,更显得别具一格。《史记》和司马迁永远都是中国传记写作者的精神守护神。  相似文献   

20.
建筑是文化,是艺术。艺术是相通的。本文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画所反映的艺术精神,通过对传统建筑中群体院落———单体建筑———建筑中的绘画艺术点染的具体分析,指出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着一种如画和谐之美。为在现代建筑创作中,探求一种新的建筑民族风格表达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