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比较法学在法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不同文化的法律比较研究有助于寻找法律制度创新的切入点。对法学教育来说同样如此,比较法学也可以为法学教材的创新提供有益的参照系。本文作者随机选取若干种国内和德国一些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材尝试进行简要比较,为我国行政诉讼法学教材结构创新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一、比较法和比较法学的概念比较法并不是象某一国家的民法、刑法那样的法律。民法或刑法都各有调整社会关系的对象,也都各有调整这些关系的具体法律规则;比较法既没有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规则。简单地说,比较法是指对不同国家的法律进行双边或多边的比较研究。因此,比较法(Comparative Law)、比较法学(Comparative Jurisprudence)和比较法研究(Study of Comparative Law)这三个用语的意义实质上是一样的,而且后两个要比第一个更为精确,但在绝大多数法学家中,比较法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用语。比较法或比较法学的特征,主要在于通过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法律。当然,人们的认识过程总是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的,任何科学都使用比较方法,但比较法学不同于  相似文献   

3.
比较比较法     
达维德的《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与茨威格特和克茨合著的《比较法总论》都是当代西方比较法学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的巨著。尤其是达维德的《当代主要法律体系》,它是比较法学研究进入法系划分这一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标志,是现今进行比较法研究的基础读物之一。而《比较法总论》的问世则开创了比较法研究的新模式,也是比较法学界的一部必读之作。总的来说,这两部著作都对当代世界主要法系进行了比较和考察,并明确指出:比较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而不仅仅是一种应用于法律科学的比较方法。《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一书之所以被誉为西方比较法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日本法律文化作为契机,通过阐述比较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已经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展现了比较法的力量所在。但同时,比较法也是存在弱点的,不同法律文化中种种难以统一的差异的存在使得比较法不可能逾越文化认同的界限,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追求法律的和谐而非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比较”已经运用于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和法律部门的研究,比较法已经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当然也就没有自己作为学科的体系和结构。再次,从比较法的功能可以看到它既有其“力量”,也有其“弱点”,而其“弱点”正反证出“比较”只能看作是一种法律的研究方法,比较法确定为方法,并非就不如确定为学科重要。  相似文献   

6.
学界研究比较方法的理论很多,但研究比较法的方法论还有待时间的沉淀.文章在阐述古代东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基础上,分析了比较法的一般性方法论,说明古代东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法律问题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传播外来法律文化,拓宽法学研究领域; 二是充分对比,选择最优,为我所用,加快本土法治建设进程。以上两点恰恰反映了法文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改变法制落后面貌的急迫要求。基于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法学界比较法研究迅速升温,作为比较法重要组成部分的比较行政法研究也在其中,相关著作如雨后春笋不断  相似文献   

8.
比较法研究在全世界的发展,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学术界的显著特点之一。政治学家和法学家认识到及时了解外国法律最新进展的重要意义。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出现了许多学术团体、学术会议和学术书刊。而且,每一所珍视自己声誉的大学现在都在开讲比较法;在一些地方,比较法已成为教学大纲中的必修课程,和必  相似文献   

9.
为了弥补学界对陕西地区高等法律教育研究的不足,进一步证明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法律教育呈"三足鼎立"格局的观点,通过对清末民初西北大学高等法律教育、法学研究的考察和分析,认为清末民初陕西地区的法律教育具有如下特点:法律教育基本上以培育法政人才为直接目的;法学科目的讲授内容辛亥革命前以旧律为主,以国际公法等"新法"为辅,辛亥革命后则基本仿照西方法学教育的模式,展开法律教育;师资雄厚而结构复杂;注重法学教育的留学派遣,创办学术刊物,开展课外法学教育活动,从而为后来的民国高等法律教育"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民国前期,傅增湘三任教育总长,这一时期的教育部相对而言最为稳定。他一方面近承范源濂执政思路,在用人及施政上延续已有局面,保证了教育部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远绍蔡元培余绪,任内连续三次召开全国性专门教育会议,商讨民国教育发展大计,并据此修正和完善各项教育法规,把教育部施政水平推进到新的阶段。傅增湘三次任期内教育部的种种作为,不仅对当时教育事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民国教育的后续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国潮汕女子教育的研究著作较少,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侧重对教会女学的探讨,对潮汕地区自办女学的研究相当欠缺。选择以民国潮汕女子教育为考察对象,通过广泛收集整合有用史料,对这一时期潮汕女子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及特点、女子教育理念及实践、女子教育的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力求从地域特点和社会性别构建的角度来展示民国潮汕女子教育。其结论是:女子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经济的限制,女子教育的理念和实效更是受到地方政治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巨大影响。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女性必然存在着有别于男性群体的特征。女子教育也应当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民国文学教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诞生,因“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而逐步走向深化.目前学界对民国文学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大学文化”“学科教育”“教育文化”与“教育体制”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文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尽管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实体内容”和“制度形式”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但是由于民国教育体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质性,加之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障碍,如何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来处理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中心”和“边界”问题、“文学”与“史学”问题,成为民国文学教育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比较法”这个词,从表面上的涵义看来,是指以法律为对象,以比较为方法的一种思维活动。自从“比较法”出现之始,即突破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范围,而成为世界国际间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的学问。希腊、罗马学者的研究成果首开其端。从十九世纪开始,比较法学才进入一个摸索时期,法学家比较注重研究外国法律,积累资料来和本国法律对比,或作为本国立法改革的借鉴。至十九世纪后半叶,特别是从法国比较立法学会成立后,各国法学家都纷纷进行法律各方面的比较研究。此种风气在法国尤为盛行。  相似文献   

14.
从比较法的角度分别对欧盟和中国两性工作平等法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目前两性工作不平等的现象作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包括扩大法律保护的领域,对传统观念的更新、法律适用和诉讼制度的完善等.  相似文献   

15.
民国司法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发展和运作离不开民初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大环境。为了使国家走上独立富强之路,民初法律人极尽法律启蒙之能,力倡司法独立,大力发展法律教育,希冀通过法律教育的普及推动司法的进步。现代司法需要专业化的司法官。就民初国情考量,考察法律知识、选拔合格法律人的最好办法即为司法官考试制度。然而民初的中国,外遭列强欺压,内有社会动荡。所有这一切又无不在时时制约着近代司法官考试制度的运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比较法的角度 ,论述了历史上中国和日本之间法律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后果。认为中日法律的互动 ,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 ,为我们的法制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7.
唐自斌撰写的《孙中山法律思想研究》一书,最近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对孙中山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法律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建立“法制民国”的思想,宪法、民法、刑法和诉讼法的思想,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作了相当详尽和深入的评述;对其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也作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孙先生反对“人治”,力主“法治”和废除特权,实行“主权在民”以及用法律  相似文献   

18.
比较法学作为法学之一独立的研究领域,早在中国近代就兴极一时.先有沈家本、伍廷芳、梁启超等比较法之先行者,后有吴经熊、王世杰、钱端升、李祖荫等后继者.<比较宪法>、<比较民法>及东吴法律学院的<中国法学杂志>,现在仍是我们研究比较法的重要参考.当20世纪80年代,比较法学在我国再度兴起时,大量的国外比较法学专著被译介过来,影响甚大.比利时Ghent大学中世纪史与法律史教授R.C.范.卡内冈的著作<法官、立法者与法学教授--欧洲法律史篇>,就是近年选译过来的,非常有特点的一部比较法律史著作.书中展示了法官、立法者与法律理论家三重力量在历史进程中是如何相互博弈,共同左右一国法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文尝试着对本书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从个体人生和人类活动同为经历与试错过程这一人类学观察入手,可推导出比较法对于人类法治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就法律而言,不同族群的法律制度、组织、行为和观念等必然主要依赖并体现各自族群的经历与试错;比较法可以从他者的经历与试错中吸取经验教训,克服自身的局限,因而有助于促进人类活动从实践理性到理性实践的发展进程,与美国实践主义等主流哲学思潮不谋而合。而在比较法学领域,部门比较法最能体现从实践理性到理性实践这一重要特征,亟须得到构建和加强,从而实质性地推动法治的建立。我国法治实践也同样呈现出从实践理性到理性实践的发展趋势,而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兴起与使命正是推动法治中国实践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20.
在民国时期,幼稚师范教育的发展经历了重大的变化。综合史料研究,幼稚师范教育的发展始终以课程设置为中心而展开。通过对比“五四”运动前后幼稚师范课程设置的特点, 可以发现民国后期的幼稚师范课程设置更趋向于科学化。民国幼稚师范课程的发展优势,对当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