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北民歌,作为全国民歌海洋中不可或缺的一隅,一种偏僻的地域文化,它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是从1938年以后开始的。根据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以及陕北民歌在文本搜集与理论研究上出现的不同成果,陕北民歌可划分为延安启动期、建国推动期、文革停滞期和改革开放腾飞期四个不同研究时期。对陕北民歌的文本搜集及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其研究逐渐走向科学化、学术化。  相似文献   

2.
《榆林日报》是榆林市委机关报,它作为陕西北部的地方性的报纸,在其创建多年历史中,对陕北民歌及陕北音乐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报道,对榆林民间音乐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榆林地区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对榆林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更在对陕北民歌等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同时它也在榆林地区特有的文化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地方性特色。本文通过对《榆林日报》进行简单介绍,对其陕北民歌及陕北音乐文化宣传和报道版块的现状、特点、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性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特色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探索,又与其同级别报纸《延安日报》的类似版块进行了对比,最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陕北民歌中既有近代以来民众对鸦片毒害的痛斥和西方列强侵略的控诉,也有民众对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鞭挞和灾荒中困苦生活的呐喊,也有对民风民俗的反映和描述,又有对民众朴实革命思想的表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陕北民歌对近代陕北民众社会生活及社会变革也有深刻的写照和记录,以及陕北民歌中大量关于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及陕甘宁边区军民生活和斗争的记述和歌颂。  相似文献   

4.
语言结构方式的自然淳朴本色、歌曲内容的真实情感体验、音声表达的悲怆苦涩质感,构成了陕北民歌语言的美学内核,这实则征示着陕北民歌乃是一种面对纵横沟壑一泄胸中块垒的艺术化了的生活仪式。基于此,陕北民歌的根本保护之途,乃是回归其存活的载体里,按民间文化发展规律回复其与社会日常生活"互渗性"的审美表达机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其重新焕发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借鉴地方音乐素材是现代歌曲创作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不仅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 ,同时也使旋律的地方特色十分浓郁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近百年来的优秀现代歌曲中 ,许多歌曲直接或间接地借鉴了地方音乐素材 ,成了歌曲创作教科书中的经典之作。在歌曲创作的教学与实践中 ,我把探索山西地方音乐素材的特点、范围及对现代歌曲的启示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山西是戏曲与民歌的“海洋” ,戏曲剧种、民歌类型及民歌数量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是中华民族文明长河中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6.
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功用性差异直接影响着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陕北民歌可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新时期民歌三个发展时期。陕北传统民歌的传唱使人们对陕北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1949年陕北民歌得到发展,革命民歌改造与融洽了传统民歌,新民歌运动拓展与发扬了陕北民歌。新中国成立后,陕北民歌得到了空前传播。  相似文献   

7.
豫西地区流传的民歌,主要有劳动歌曲、节日喜庆的灯歌、悠闲小调和一些商贩叫卖曲等.最常见的调式是微调,其次为宫调、羽调、商调,大都由单一部式构成或变型构成.其曲式结构,重复旋律引入某些新材料使乐思扩展,并置向着不同方向展开,其旋法特点是节奏基本相同,而各乐句旋律、落音不同.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育是传承和保护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的最佳方式。陕西地方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本土化优势,对陕北民歌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以达到对其的发展和创新,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传承者。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方法与陕北民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歌歌词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推进陕北民歌研究。从方言地理学角度考察,陕北方言分区与陕北民歌色彩区划基本对应;语言考释能揭示出陕北民歌形成、发展的历史线索;陕北方言的特征分析是深层把握陕北民歌艺术特质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是黑龙江省的土著民族,对其传统民歌中的山歌小调类歌曲、民间歌舞中的歌曲、民间说唱中的歌曲、"萨满"祭祀歌曲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