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目前正在向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迈进。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一项长远目标,它带给我国的积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在逐步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障碍。因此,只有正确分析当前宏观经济状况,才能为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汇率模型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的经济运行要求,人民币汇率必须分两个阶段来设计计量模型:(1)从目前到经常项目人民币自由兑换之前,采用经常项目与政策变量相结合的汇率模型;(2)从经常项目人民币自由兑换到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采用资本市场开放模型。每一阶段汇率决定因素及参数设定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与外汇管理法规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12月7日中国政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加入WTO后,随着国际贸易的频繁往来、国际资金流动的迅速增加,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成为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放松管制并不意味着没有管理,而且更应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以保障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逐步实现.本文从外汇管理的进程及相关立法出发,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货币可兑换应满足的条件,指出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要求,并对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逐步实现提出相应的立法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我国宣布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前提。货币自由兑换能促进外汇市场的完善,能促进国内外价格体系的接轨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但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必须在有条件、有速度、有阶段的前提下,选择良好的时机。  相似文献   

5.
1994年我国实现了汇率并轨,即实行以市场供需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同时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性项目下的有条件自由兑换。这项改革措施实行近二年来,由于贸易顺差和外汇流入,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剧增,形成了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一国货币国际化可为该货币发行国带来增加铸币税收入、降低汇率风险、扩大国际影响等好处 ,同时也使该国遭受国际经济与金融动荡冲击的可能性加大。我国入世后 ,加快了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 ,同时也推进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诸多矛盾的解决需假以时日 ,预计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将在 2 0 0 8~ 2 0 10年之间完成。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深化,外汇管制逐步放开,中国终于有条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承诺接受IMF协议的第8条,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此一举措使中国货币与国际货币体系基本接轨,它将对中国和世界经贸、金融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人民币成为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仍然是我国以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8.
货币自由兑换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外汇实力的反映。为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这一长远目标,我国外汇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逐渐创造宽松的外汇环境。本文通过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汇率对我国经济和外贸的影响作出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外经贸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对资本项目进行严格管制的做法及经常项目中的结售汇制度既不符合WTO的基本原则 ,同时又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为成功地加入 WTO,并真正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必须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最终使人民币成为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对我国早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曾起到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制度的僵硬性日益显现出来,已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民币汇率改革要加快,但也不可急于求成。首先调整人民币汇率比价,解决人民币高估问题。然后实行有计划管理的浮动汇率,待条件成熟时,使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相似文献   

11.
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必须达到七个方面的条件.我国在外汇市场和汇率机制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预计我国在今后1—2年内可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从1996年12月1日起正式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这无疑给广大居民提供了一个买卖外汇以及求保值、增值的新途径。然而,要进入外汇交易市场,办理外汇买卖,必须首先学会看外汇牌价。 目前,我国采用的汇率标价方法是直接标价法。即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折算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如:某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100美元兑换833.2元人民币。这种标价法是外国货币的数额不变,折合本国货币的  相似文献   

13.
没有恰当的汇率,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不可思议的。适当的汇率水平既是人民币成功地实现自由兑换的前提,又是人民币兑换以后保证外汇市场稳定的重要条件。在人民币自由兑换情况下,汇率变动不仅仅对贸易收支有影响,而且对物价水平,货币替代和资金逃避,外汇短缺,贸易条件,总需求,经济结构和劳动生产率,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都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人民币汇价政策不应当过度依赖外贸,而应根据宏观经济的阶段运行状况来确定汇价政策的阶段目标。  相似文献   

14.
对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在使一国享受到许多现实利益的同时可能会付出某些代价。中国应趋利避害 ,不断完善实现自由兑换的各项条件 ,循序渐进 ,逐步到位。理论界对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已经作过不少讨论 ,但是在中国目前业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 ,重新研究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问题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货币自由兑换的含义、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国际比较以及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指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既提上了日程,但又要创造条件,不能强行推行,必须选择渐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探讨了货币自由兑换与外汇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体制关系 ,指出外汇市场国际化客观上要求我国在交易主体、交易环境等 7个方面符合外汇市场 ,符合国际惯例 ,与国际接轨。最后根据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要求和国际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有条件自由兑换推进的策略 ,以及为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必须从多方面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平稳过渡模型”的初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其存在的理由,但随着汇兑限制的效力递减与成本递增,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成为货币资本项目管理的必然趋势。从日本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经验以及墨西哥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可总结出发展中国家在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平稳过渡模型”的初步构想,尝试将发展中国家实现货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过程中应满足的条件和面对的风险相对量化。根据模型,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情况,并对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策略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国际货币战略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随着欧元区的形成、美元化的出现,东亚国家迫切要求建立亚洲货币一体化.在这种区域货币一体化趋势下,我国应该审时度势,树立人民币国际货币战略,这是中国以大国姿态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过程的一种必然选择.建议当前应分三阶段实施人民币国际货币战略.近期目标是实现意愿结汇,推动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自由兑换.第二阶段是选择最佳路径,谨慎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第三阶段是推进人民币成为亚洲支点货币,促成亚洲货币区形成.借鉴欧洲货币联盟实践经验,提出通过中日货币合作,构建亚洲多重货币联盟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外贸战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汇率长期以来被作为促进出口的政策性工具,这造成出口企业过于依赖汇率而疏于产品质量.从人民币向可自由兑换货币发展的目标来看,汇率制度必须逐步改革.汇率制度的改革将使汇率水平由市场决定的程度越来越大,汇率不可能成为长期促进出口的政策性工具,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只能依靠企业的内在实力.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内在实力,不仅要利用传统优势,更要注重后天优势的培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要看到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可获得性,选择具有前瞻性的动态比较优势对外贸易战略,使我国持续不断地拥有在外贸中能赖以获利的比较优势基础.  相似文献   

20.
徐松 《中南论坛》2006,1(1):117-120
本文从人民币汇率改革后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不断升值隐含的问题出发。提出中美两国对于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汇率问题上的分歧本质上是在浮动汇率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可能性上寻找突破口。认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进行自由兑换其实可以从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甚至新加坡和韩国的货币自由兑换形成突破口,形成统一货币机制“华元”,为抵御未来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另一层面的思考,并提出了实施的可能性和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