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间金融如何开放、怎样监管、以何种形态呈现在金融市场中,均是当下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立法机关困惑的问题。这种困境的出现,核心问题在于从政府到市场、从监管者到金融消费者均对民间金融的信用心存疑虑,疑惑是对民间金融整体信用环境的不信任,更是对民间金融个体机构的不信任,其衍生出的诸多不信任弱化着民间金融“阳光化”的基础。反思、重释和重塑民间金融的信用构成要素和结构体系将给予民间金融新的信用内涵和成长根基。  相似文献   

2.
人文生态的优化与中国的反贫困战略高长江20世纪即将落下帷幕,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已经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能否如期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九五”计划提出的在本世纪消除贫困的目标,现在不仅需要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更重要的还在于重新审视当代中国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贫困事业所取得成绩受到了世界瞩目。但反贫困的任务依然十分沉重。近十年来浙江省武义县创造的“下山脱贫”的经验,对解决生活在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在总结武义县脱贫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政府的扶贫职能问题,并提炼出了政府扶贫职能的一般性特点,以期为当前各级政府开展反贫困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赵慧珠 《文史哲》2007,(4):161-16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应当看到,目前农村反贫困政策实际上陷入了某种困境。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扶贫政策的明显差别,非农就业的沉重压力,现有开发式扶贫的局限性,失地农民的贫困以及极端贫瘠地区扶贫行动的低效。如何使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走出困境?首先必须确立起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在此条件下,针对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困境,确定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我国农村贫困和反贫困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中国扶贫工作成就显著,"大扶贫"格局开始形成,但贫困问题面临新的特征:贫困问题已经从普遍性贫困转变为区域性贫困,绝对贫困为主转变为相对贫困为主,长期性贫困为主转变为短时性贫困为主,因病致贫和因灾返贫人口成为新时期我国贫困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新世纪传统的反贫困战略已经难以适应中国农村贫困新特征,建议要对中国反贫困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郁南模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创新在于政府主导的信用村评定、首创县级征信中心、扶贫担保基金贷款等.其绩效是既扩大了农村金融普惠面,又促进了县域经济与农村金融双向可持续发展.理性剖析郁南模式,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供给导向制度安排、政府主导优化的金融生态、相容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关键.针对发展制约,提出了深化改革路径:以需求制度衔接供给制度,用契约信用链接农村民间信用,以财政杠杆撬动农险与信用担保,并审慎增加农村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7.
蒯小明 《云梦学刊》2010,31(5):78-81
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犯罪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对我国农村的反贫困提出了紧迫性要求,而我国以扶贫开发为主的反贫困政策导致反贫困的不完备性,扶贫政策只能解决一部分个体的一部分贫困问题。由于政府责任缺失,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与运行状况不理想。我国农村的反贫困体系应该包括扶贫开发、社会救助和产业救助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财政扶贫与区域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鹏  张启春 《学术界》2006,(1):170-175
本文从国际扶贫一般经验和中国贫困与扶贫的独特特征两个层面分析了财政扶贫对与区域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的任何反贫困措施都毫无例外地会对区域均衡发展产生或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而政府财政扶贫的区域均衡机制是多方位的、多途径的,政府专项扶贫资金的不同性质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不同扶贫方式的选择也直接产生不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的民间信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间信用在我国已广泛存在。本文以民间借贷、社会集资,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我国民间信用的成因,在现实经济金融生活中的正负面效应,进而对我国目前的民间信用形式及未来民间信用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贫困人口中的女性化趋势现象不容忽视。微型金融作为一种以促进性别平等为目的的扶贫方式创新,已成为满足女性贫困群体金融需求的运作模式。微型金融可以通过信贷和保险服务获得渠道、赋权效应等促进女性增权,不仅可以借助小额信贷服务加强女性对资源的控制能力,而且可以借助参与式扶贫项目,自下而上增加女性的能动性和可行能力,从而有利于女性反贫困。中国微型金融在甘肃、河北等地的实践表明,微型金融(特别是妇女小额信贷)是扶助农村贫困妇女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反贫困工具的创新。实证结果也发现,微型金融机构扩大女性借款人群体的覆盖面有利于其实现经营绩效与社会绩效的协同发展。因此,应加大教育投入,重视并加强女性素质教育;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推动微型金融可持续发展;完善互助合作社融资模式,加快扶贫融资模式改革;发挥妇联组织的特殊优势,构建适合妇女小额信贷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地理环境制约了雅典国家农业的发展。从量的角度看 ,雅典国家的农业在城邦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据支配地位 ,难以维持城邦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质的角度看 ,雅典国家的农业已在很大程度上商品化了 ,属商品经济范畴。因此 ,雅典国家的农业不足以说明城邦社会的农业特征 ,不足为论证城邦社会农业特征之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的发展将呈现出七大趋势:民族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无法避免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城市社区将成为民族问题发展的基本单元;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成为民族问题发展的重要变量;少数民族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国际移民新群体的身影逐渐显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构将进一步走向深化.综合来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会出现大的民族纠纷.  相似文献   

13.
汉画中有关鹿的画面,可分为猎鹿和神鹿。猎鹿是汉代人对原始社会狩猎活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反映;神鹿具有升仙工具、阴性象征及祥瑞象征的性质,与鹿的奔走、性情、生育特征、医药功能以及“物候历法”的作用密切相关。在鹿神话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飞廉、麒麟、天禄等神话。  相似文献   

14.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诠释了二战后美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追求生命的"本真",并有保护美好的愿望,但是他不具备英雄的气概和胆量,无法改变"非本真"的成人世界的虚伪和麻木,因此,只能在成长的不可逆转中矛盾挣扎,无法解脱。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频发,死亡人数和惨烈程度在近代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一现象的发生,除了该地区较为复杂的气候和地质、地理环境外,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则是农民的耕地不足与普遍贫困、频繁的战争、政治腐败以及鸦片的大量种植,导致西北地区百姓防灾、救灾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16.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7.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确立共青团工作的一般原则包含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共青团工作自身作为系统的内部条件。二是构成共青团工作环境的作为系统的外部条件,即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宗教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人。马克思的人,也不仅仅是现实的人,而是现实人和抽象人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灵魂和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都是从人出发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和人类的解放。肢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大量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从实践上看,其危害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20.
唐代小说落第士人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屡屡落第,有坚持不懈而终成正果者;第二类是落第后,饥寒交迫漂泊他乡,甚至魂归异乡者;第三类是经受落第的打击后,归隐或甚至出家者。其中第一类主要出现在盛唐到中唐的小说中,反映了当时士人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后两类主要出现在中唐以后,特别是晚唐的小说中,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唐代走向衰败过程中士人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