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英国哥特式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的英国文学研究方面,哥特式小说因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发展的支流而受到忽视。哥特式小说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催生因素之一,其影响延续至今。哥特式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了特有的美学特征和影响。自华尔浦尔首创该类型小说后,哥特式小说就以哥特式历史小说、恐惧派哥特式小说和恐怖派哥特式小说三条线索并行交错地发展。本文探讨了哥特式小说的创作意图及其美学意义,哥特式小说与早期恐怖小说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几位作家的哥特式小说代表作,阐明了哥特式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期、19世纪初期比较盛行的文学体裁。本文从哥特式的人物、哥特式的背景、哥特式的故事结构以及哥特式的主题来研究《弗兰肯斯坦》,认为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成功地融合了哥特式小说的特点,是哥特式小说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坡的哥特式小说的独创性在于着重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尤其是多层次地描写被扭曲的人的心理活动,摆脱了传统的哥特式小说道德教诲的内容。他的哥特式小说心理描写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梦幻、背景、动物、灵肉等方面并且他的小说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英美文学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研究的发展,哥特式文学得到了热烈的讨论和研究。然而,由于白人历史不够悠久,澳大利亚长期以来被认为缺乏哥特式小说滋生的古堡文化,因而,哥特式小说在澳大利亚的新发展也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考察哥特式小说在澳大利亚殖民主义时期进行移植的可能性并且梳理哥特式小说在澳大利亚的本土化新发展,既可以拓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视野,也可以丰富哥特式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小说《秘密花园》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弗朗西丝·伯内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歌颂了自然的伟大,人性关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作品自发表以来受到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女性主义、成长主题、神秘主义等角度对小说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哥特式风格在小说中的体现及作用,包括哥特式风格在小说人物塑造、背景环境描写以及故事情节推进中的具体体现,进而分析哥特式风格对于小说主题强化、情节推进、审美教育及小说自身深度、现代性提升方面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6.
哥特式艺术手法对英美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作品都采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哥特式小说通过超常的想象力、复杂的思维描写人物心理,小说充满神秘感和恐怖感。作家执著于书写丑陋、罪恶,揭露人类的伦理道德。在《呼啸山庄》、《简.爱》等小说中,正是哥特式手法的运用,才使其复仇主题得到了深化。  相似文献   

7.
哥特式小说在英美文学中影响广泛,许多一流作家都成功借鉴了哥特式小说风格,爱米莉姐妹的《呼啸山庄》和《简爱》中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环境,烘托主题,构造情节,揭示人物的心理冲突,为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使我们更好得理解哥特式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8.
哥特式小说创作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文学现象,而是有着源远流长且丰厚精深的理论基础.这其中就包括西方的崇高理论.探讨并梳理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的层面理解哥特式小说创作产生的原因,而且为我们走进哥特式小说的世界,提供了绝好的心理学与美学的指南.  相似文献   

9.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哥特式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申克的救赎》以哥特式小说的震慑力反映了制度化对人性的迫害,通过人性与专制,自由与禁锢,希望与制度化的哥特式冲突,表达了人类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小说使用哥特式手法将幻灭的人类从空虚麻痹的状态中激活,重新点燃其追求梦想,追求自由的希望,并完成生命中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10.
评雪莉·杰克逊《抽签》的创作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抽签》(1948)是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中采用了哥特式恐怖小说手法,客观、真实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等主要艺术手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荒诞的、弱肉强食的社会,女性则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1.
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与哥特小说的关系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模仿说与讽刺说各有理据。一方面奥斯汀模仿哥特小说某些人物及其情节上的套路,发展她自己的哥特版本,推进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她在借鉴哥特框架的同时给予其嘲弄与调侃,达到期待中的反讽效果。小说《诺桑觉寺》正是这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发轫于18世纪中期的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大潮中一个重要并且特殊的文学流派。但是,浪漫主义文学在吸收和借鉴哥特式艺术手法的基础上,摒弃了哥特小说的颠覆特质,不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远远超越了哥特小说。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不仅继承了哥特式艺术手法,而且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修道士》是18世纪马修·刘易斯的成名作,他本人也被称为"修道士刘易斯"。今天分析和研究这部哥特式经典,要着重分析主人公安布罗斯从虔诚可敬、清心寡欲、超凡脱俗的"圣徒"到阴险毒辣、淫逸放纵、道貌岸然的"魔鬼"的转变的外因和内因。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说对宗教教育、教规和生活对人性的压抑、扭曲的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为哥特形式注入现实的内容和激烈的情感,使之表现现实、激情与美好愿望;并利用"疯女人"的一把大火完成了对"拜伦式英雄"罗切斯特的改造,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爱情理想,借助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振撼人心的力量,表达女性对于男权文化的反抗,实现了其与男性的平等对话.小说超越了哥特传统及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主流,把浪漫主义很自然地移入现实的土壤,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神谕女士》是加拿大当代作家阿特伍德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在文体上戏仿哥特小说,同时体现出对女性主体意识复杂性的思考。女主人公琼成长经历曲折,以写作哥特小说来寄托梦想,哥特小说文体在作品中形成了书中之书的叙事模式。在琼所呈现出的一系列多形态的、不同的自我形象中,可以看出阿特伍德在写作中对多元的、复数的主体的解放。由此,《神谕女士》显现出明显的后现代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西方严格意义的英国哥特式小说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较大规模,也不乏一定深度,但存在着观点驳杂、概念泛化等缺陷。在我国,英国哥特式小说研究才刚刚起步。要正确疏理西方研究英国哥特式小说的成果,采用“类型分析与社会历史文化阐述相结合,理论诠释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有效研究方法,实现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根本突破。  相似文献   

17.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创作的多部哥特小说中的一部。整部小说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本德伦一家人运送棺材到杰弗逊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磨难。在这些磨难当中,死亡意向、恐怖的气氛、扭曲的人物心理等等一系列哥特因素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哥特小说领域的典范,挖掘这些哥特因素有助于我们对《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从整体上把握其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西方第一部哥特式小说<奥特兰托城堡>无论就其形式还是主题,并非"颓废、野蛮、怪诞"的纯娱乐性作品,而是一部融合了古代传奇和现实主义小说特征、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和革命内涵的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