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认真学习领会《决定》精神的基础上,文章结合高等学校离退休人才的状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第一,以两个“第一”的科学论断为指针,以世界科技史实为前鉴,论述中央制定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性与深远意义。第二,按照《决定》的要求,分析离退休人才的现状与实践,论述在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进程中,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才资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第三,论述如何开发利用老年人才资源,当前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正确认识老年人才的价值,在人们的认识和舆论上要克服对老年人才的“年龄歧视"现象,纠正“无用论”、“包袱论”以及“争饭碗论”等不正确的观点;二是把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当成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重要部分,搞好开发老年人才资源的调查、预测和规划工作,使之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三是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包括培育与发展老年人才市场、维护老年人才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2.
石油企业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应借鉴西方先进的人才资源管理经验,应以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理论为指导,建立石油企业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6S”系统,即可持续人才观念开发、可持续人才引进、可持续人才培养、可持续人才使用、可持续人才激励、可持续人才文化运营;要结合石油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实施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3.
辽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人才战略是现代国家、地区繁荣和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走人才强省之路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必由之路。辽宁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过程中,遇到了人才观念陈旧,人才队伍实力不强,人才管理机制滞后,分配制度滞后,人才引力不够等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人才新理念,建立市场取向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资源引进机制,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资源使用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资源激励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加大吸引海外人才的力度.南京市委市政府研究出俞了“紫金人才计划”.对留学人员创业创新、工作生活、持续发展进行全方位政策支持.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5.
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是农业科研机构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资源发展和人才开发与管理活动全局的整体谋划。本文述论了农业科研机构人才强院战略的涵义和特点,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的意义,以更好地为农业科研机构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浅论二十一世纪高校师资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江泽民同志关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的论断,确立了开发人才资源在“科教兴国”中的重要地位。而高等学校师资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培养开发高级人才资源的主体。因此,研究与构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校师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女性人才资源是人才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发女性人才资源,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该文着重阐述了女性人才资源开发的意义,分析了女性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女性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把广州建设成全省“首善之区”,关键靠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战略,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引进、开发、培养和合理利用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市之路。  相似文献   

9.
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提高国家竞争力,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开发人才资源。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对国际化人才的强烈需求。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科学人才观”是新一届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新发展,是对我们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人才战略思想上的历史性飞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人才观”三者是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人才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制定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思想理论基础。我们党的人才工作实践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践基础。“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一届党中央最新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继续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深刻理解和把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跨国公司人才本地化策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性发展新趋势的出现,竞争能力的体现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人才本地化策略是跨国公司为了提高其国际竞争实力的新战略,是利用本地人力资源优势为其服务,并为其提供占领本地市场和提供适合于本地化需求的新思维。人才本地化策略将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应充分考虑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把不同的策略结合起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然而人力资本流失却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失既有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的原因——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组织管理的不规范。西部地区应当采取一系列留住和吸引人力资本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略论唐五代河南人才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五代时期,河南地区人才济济,数量巨大,分布广泛,是全国人才聚集地之一.其总体分布态势是豫西、豫中及豫北地区涌现出较多的政治和文学艺术人才,豫东南、豫南地区涌现出较多的军事人才,而豫西南地区各类人才都不十分突出,大致占中间位置.经济的发达、政治中心的地位和悠久的学术文化传统及发达的士族文化是唐五代时期河南人才济济的主要原因.研究唐五代河南人才兴衰史对于今天河南重塑辉煌、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吸纳人才数量众多,其人才开发力度和水平不仅关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同样具有战略价值。当前,安徽省乃至全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存在"就业机器"与人才匮乏悖论、"人才孵化器"与人才培养不足悖论、"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偏差和人才流失与人才淤积二元并存等人力资源悖论现象,需要分析其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青岛经济发展重心西移,会使西海岸加速发展,开发区经济迅速增长,在总体上和相应的产业方面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同时会产生人才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人力资源产生新的需求。根据开发区现有人才状况,其人力资源开发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第一,创造优良环境,建立区域形象识别系统,吸引专业人才;第二,吸引外地移民,改变人才结构,搞五湖四海,建立人才高地;第三,发挥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作用,广招人才,同时,利用科学的人才素质测评手段,科学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第四,要建立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其首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为此,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从建立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制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保障体系五方面构筑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人才问题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运用邓小平重才、知才、用才思想,开拓新思路,采用新办法,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需要认真思考、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全体西部人应该认真思考、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2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增长点,其经济实力与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分析发现,其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实力仍然相对较弱,外部竞争异常激烈,区域内部差异较大,中心城市集聚带动能力较弱,资金外逃和人才流失现象明显。由此提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和谐共荣;发展县域经济,关注效率与公平;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提升引资能力,扩大外向型经济规模;升级教育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手段和过程。西部人口目前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人才使用效率不高和数量规模过小等问题。以知识经济的思维提高西部地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具有战略意义。其有效途径为:建立单向型、服务型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加快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进程;大量吸引东部人才到西部创业,以调整东西部人才的合理布局。要使这种人才市场体系得以建立和正常运转还应采取以舆论宣传作辅助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推进新世纪我国人才工作,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系统的适应国内外形势需要的人才新观念和新理念,其中包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价值观、"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和深化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发展目标观、"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四不唯'"的人才评价观以及"‘按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以人为本'"的人才教育培养观等.这些新观念和新理念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