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0 毫秒
1.
大典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七月,至次年十一月,书成,赐名《文献大成》,明成祖朱棣以纂修未备,于永乐三年(1405)正月命姚广孝等重修,至永乐六年(1408)冬告成,定名《永乐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前后两次纂修共计历时五年多。其纂修经过,史有明文,迄无异议。至嘉靖年间,世宗朱厚熜命重录副本。关于当时重录一部还是两部,史书上缺乏明确的记载,至今聚讼纷纭。按《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称:“嘉靖四十一年(1562)选札部儒士程道南等一百人重录正、副二本,命高拱、张居正校理(原注:案事见《明实录》)至隆庆初告成,仍归原本于南京(原注:案事见《旧京词林志》);其  相似文献   

2.
(一)《永乐大典》本百科全书式的《永乐大典》于一四○三年至一四○八年编于南京.一四二一年,《永乐大典》及文渊阁芷书迁至北京。这部巨著的副本完成于一五六二至一五六七年间。战火和保管不善,都是文学宝库的死敌。一七七三年,在恢复《永乐大典》收入的佚书过程中,《永乐大典》得到广泛应用。这时发现北京这套《永乐大典》副本不完整.当时存于翰林院.是四十年前从皇史歲迁来的。  相似文献   

3.
<正> 《永乐大典》(以下简称《大典》)一送“梦”、六模“湖”、九真“门”、十三箫“潮”、十八阳“堂”、“仑”字有关条目内辑有《三阳志》、《三阳图志》条文,而以十三箫“潮”字潮州府最为集中。从而使失传的《三阳志》、《三阳图志》得以保存其梗概,为研究潮汕地区史地及志乘提供了宝贵史料。对《三阳志》和《三阳图志》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基本上处在辑佚阶段①。兹就管见所及,对二志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大家对二志的注意,并准确地运用二志的史料。  相似文献   

4.
施耐庵的生、卒年,一般沿用1944年刊行的《兴化县续志》所载王道生《施耐庵墓志》里的说法:“生于元元贞丙申(1296年).”“殁于明洪武庚戌”(1370年).虽然其与“享年七十有五”吻合,也与“至顺辛未进士”不悖,但是,拙见以为这个生、卒年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应为施耐庵约生于元泰定戊辰(1328年),殁于明永乐癸未(1403年)左右.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藕香零拾丛书本《元河南志》,是清末人缪荃孙根据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河南志》手钞本校刻而来的。由于它被收入了缪氏所藏刻的藕香零拾丛书中,故称为藕香零拾丛书本《元河南志》,或缪氏校刻本《元河南志》。这部书,是研究我国自周到宋元时期洛阳城的宫殿布局、城市规制、坊市名称、名胜古迹等等的变化发展的重要史料,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清凉山志》是部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的五台山寺志,有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点校本,内168—169页有“如来大宝法王传”,全文如下:“大宝法王,名葛哩麻,乌斯藏人也。道坏冲模,神用叵测,声闻于中国。永乐间,我太宗文皇帝,遣使西土迎之,师适有五台之游,应命至金陵,道启圣衷,诰封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师  相似文献   

7.
唐樊绰《云南志》是今存最早和最重要的南诏史。自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付印以后,学者相继校订,但原书讹脱舛误之处仍多,难于通读。赵吕甫同志撰著《云南志校释》,对樊著作了较详细的校勘和考释。现征得作者同意,将其中《蒙舍诏校释》一篇先予发表,以供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历代出现的南宋江湖诗集本子很多,今可考知者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南宋书商陈起在宝庆初年编刻的《江湖集》;第二种是明代《永乐大典》引录的江湖诸集;第三种是清代乾隆年间由两淮盐政采进的《江湖小集》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江湖后集》。研究江湖派,本来应当利用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即陈起《江湖集》,可是这个集子早就亡佚了。在这种情况下,《永乐大典》中的江湖诸集去宋代最近,是无可争议的善本而弥足珍贵。由于过去《永乐大典》是帝王的御用品,深藏禁中,一般人很难寓目。所以,从清代以来人们只能依靠转贩了多次的资料——《江湖小集》和《江湖后集》。按理说,《江湖小集》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来龙去脉尚不清楚,有所怀疑是难免的话,那么《江湖后集》是从  相似文献   

9.
《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以下简称《碣铭》),是一篇重要的西夏文献。著录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以下简称《嘉志》)中。由于著录有误,笔者在《<嘉靖宁夏新志)中的两篇西夏伊文》(以下简称《佚文》)①中,对《碑铭》的撰写时间,进行过考证,认为《嘉志》原文“大夏天庆三年八月十日建中的“天庆” (桓宗年号1194——1205年),应是景宗李元昊“大庆”(1036——1038年)之误。1930年拙文发表以后,  相似文献   

10.
(一)嘉庆《泾县志》的由来 泾县(位于安徽东南部)修志始自南宋,宁宗嘉定年伺知县王栐首倡志事,撰成县志十三卷,其书早佚。明代凡三修:正德年间泾人左顺撰志八卷。成化丙申(1476),曹迁撰成增志十卷,赵昌为之校正。嘉靖辛亥(1551),王延幹受知县邱时庸礼聘,主持志事,越数月而志成。该志凡十一卷。明代三志,惟嘉靖《泾县志》尚见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入清,《泾县志》又经三修。顺治年间知县孙登第奉部院李日芃檄令,聘举人王云龙、赵时可等纂成县志一部。乾隆十八年(1753)郑相如私纂《泾县志》四十五卷本行世,人称《郑志》。《郑志》采用纲目体,纲仿《春秋》,目仿《左传》、《谷梁传》、表志列传则取法班马。  相似文献   

11.
<正> 林则徐病逝普宁的时间,我所见过的文章如:《福建论坛》(1985年第4期)、《普宁县文物志》(1986年出版)、《普宁文史》(第一辑,1987年10月出版)都认为“1850年农历十月十九日林则徐来到普宁,十月二十二日在普宁文昌阁病逝。”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前一个时间是根据1939年饶宗颐编的《潮州志·大事志二》,后一个时间纯属民间传说,找不到任何根据,这两者都是不可靠的。根据林  相似文献   

12.
太仓于明代始,从一个依附昆邑的小乡都一跃为太仓卫。在明弘治十年,由昆、常、嘉三邑割地,又升为太仓州,辖崇明县。至清雍正二年,再升为江苏直隶太仓州,辖崇明、宝山、嘉定、镇洋四县。自明代建州后三年,即撰州志,以后代有编修,不绝于缕。建州前则有陈伸首创之《太仓事迹》及陆容之《太仓志稿》。更前,太仓地方史,则散见昆山、常熟、嘉定三邑志书。现将搜访得知之太仓地方志乘六十二种,作一初步考评。一、通志三十九种(一)州、县志十六种1.陈伸《太仓事迹》陈伸(延令),太仓人。明洪武间为茶运副使,后改任富阳丞,明永乐间著《太仓事迹》。邑志之草创,实以此开端。该《事迹》对太仓的沿革作了生动简明的叙述,并着重阐明了太仓历史与海  相似文献   

13.
<正> 以饶宗颐先生为总纂,集合各学科专家分工撰修的《潮州志》(以下简称饶《志》),始修于1946年,1949年修成部分志稿后,因故暂停工作。同年,汕头艺文印务局将已修成的十五个专志汇集编成《潮州志》出版。1965年,该《潮州志》又被收入香港龙门书店出版的《潮州志汇编》之中,但在《实业志》中比艺文版少了农业,林业、金融业部分。与历代所撰的《潮州志》相比,以饶宗颐先生为总纂的《潮州志》具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中国的永乐大典(公元1403——1408年完成),全书共22937章。初名《文献大成》,后更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就有六十卷,定名《永乐大典》。世界上最小型的书: 197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出版的3×2.5毫米的图书,书名《绘画入门》(BilderABC)。出版这样的小书是为了说明印刷和装帧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这种微型书只有火柴头那么大。  相似文献   

15.
马廷鸾的《碧梧玩芳集》自明代以来流传甚稀,今传本为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录而出。学界对马廷鸾的佚文进行了大量的辑佚,但犹有不少遗漏。笔者翻检《庶学老斋丛谈》、《新安文献志》以及相关的宗谱、方志,辑得马廷鸾佚作九则,以补《全宋文》、《全宋诗》之纰漏。  相似文献   

16.
三、明永乐年间的“鉴湖吟社”徐象梅《两浙名贤录》:“朱纯,字克粹,与罗颀、张皓相结鉴湖吟社”。陈田《明诗纪事》乙签十四作“鉴湖诗社”,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作“鉴湖吟社”。郭绍虞先生考定结社活动当在永乐二十二年期间(见《照隅室古典  相似文献   

17.
《唐故河南府洛阳县尉孙府君(备)墓铭并序》,署名为“再从兄朝散大夫守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瑝撰”,“弟孤子储书”。志石现藏河南新安县千唐志斋。此志载录于《千唐志斋藏志》,图版编号1077,该书编者于图版说明中定为“会昌元年(841年)八月”;又《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31册81页和《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3册172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12月14日,《江苏省志侨务志》(以下简称《侨务志》)编纂暨《华人时刊》订刊用刊工作交流会在南京召开。来自江苏13个省辖市及2个直管县侨办的相关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就《侨务志》编纂、修正工作和《华人时刊》订刊用刊及未来前景展开座谈。省侨办副主任徐开信出席会议并指出,2015年全省侨办树立"大侨宣"理念,海外宣传成效提升,海外华文教育拓展,对内宣传侨务加强,对外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永乐大典》在同一种辞书间单字的排列顺序问题。在同一种辞书内部,《永乐大典》所引《洪武正韵》与八十韵本《洪武正韵》的韵序、字序完全相同。《永乐大典》在引用《说文》、《集韵》、《龙龛手鉴》、《五音类聚》时,单字的排列并非是按照所引辞书的前后次序加以排列。  相似文献   

20.
《元朝秘史》这个书名,出现在明朝的永乐年间,并收入了《永乐大典》。它是蒙文的《脱必赤颜》一书的汉译本。后来出现过几种刻本,以清末民初叶德辉的观古堂汇刻本为最流行。 此书共分二集,正集十卷,续集二卷,写成时间为蒙古窝阔台汗(宪宗)即位的第十二年庚子,亦即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其时下距忽必烈汗(元世祖)建立元朝的辛未,还有三十二年之久,译为《元朝秘史》,显然是不恰当的。近数十年来,一些历史学者感到《元朝秘史》这个书名不恰当,把它改称为《蒙古秘史》,我认为也未必恰当。 从全书内容看,正集的卷一写蒙古的起源至成吉思汗(太祖)的结婚,卷二至卷十写成吉思汗一生的战斗业绩,续集二卷写成吉思汗攻打金朝及其逝世,到窝阔台汗即位为止。对窝阔台在位十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