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一千零一夜》的评论者们一致认为这是一部阿拉伯中世纪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忠实反映”。但我们认为,这部“天方夜谭”式的离奇古怪的故事集与其说反映的是实际的社会生活,不如说它所反映的主要是阿拉伯的民族精神。从反映民族精神这一角度出发,可使我们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族精神形成和确立时期的产物。穆罕默德公元七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并用伊斯兰精神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他的后继者不断地向四周扩张,弘扬伊斯兰教义,终于在广阔的阿拉伯帝国范围内确立了以伊斯兰教圣书《古兰经》为核心的一整套信仰体系、观念体系和行为体系,即阿拉伯伊斯兰民族精神。如果说《古  相似文献   

2.
与伊斯兰教几乎同步产生、互为因果、始终相伴的“沙里亚”法,是其宗教伦理、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的核心。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麦地那23年宣教时期的《古兰经》、“圣训”立法是伊斯兰法发展的起点和初创启蒙时期。麦加13年间《古兰经》虽然涉猎了有关法律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但全经的主线始终围绕宗教敕义和信仰原则而展开的。在麦地那“乌玛”国家形成后,《古兰经》才开始了大量的社会主法。这一立法不但巩固和发展了当时“乌玛”社会确立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并在其后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哈里发帝国中也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思想文化大交融以及现代化的背景下 ,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思想文化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和格局呢 ?《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将引领你去进行一次新颖的探索。由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6月出版的蔡德贵教授主编的《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是继其专著《阿拉伯哲学史》之后 ,推出的关于阿拉伯哲学思想研究的又一部力作。该书系国家“九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 ,作者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对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的思想风貌。作为认识当代…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哲学是由阿拉伯伊斯兰宗教哲学和阿拉伯世俗哲学两部分组成的。但学术界往往把两者等同 ,且有轻视伊斯兰哲学的倾向 ,认为伊斯兰哲学没有什么思辩的内容。事实上 ,这是一种偏见。伊斯兰教的世界观在阿拉伯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管是伊斯兰教哲学家还是阿拉伯世俗哲学家 ,都不能或无法绕开它 ,都会受到伊斯兰世界观或多或少的熏陶或者影响。《古兰经》主要是一部宗教经典而非哲学专著 ,但在《古兰经》中却经常涉及宗教和哲学共有的一些问题 ,如理智的认识、思维和存在、现象和本质、真理和谬误、空间和时间、创造和被造等等。伊斯兰宗教哲学的形成以《古兰经》的颁布为主要标志。在穆斯林的心目中 ,《古兰经》就是人类精神的保障 ,《古兰经》都是真主安拉所说的话 ,而且所有的话都表示存在的意义或真正的本质。《古兰经》对于善辩的阿拉伯人来说 ,不仅是宗教典籍 ,而且是差不多 3 0 0多种学问的源头 ,如法律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学、自然科学、天文学、哲学等。伊斯兰宗教哲学最初正是在对《古兰经》的注释中发展起来的。伊斯兰宗教哲学的派别则大多是在注释《古兰经》时 ,由于对经文的理解不同 ,而表现出了各派自己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法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法为古代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它最初产生于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半岛,是伴随着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而来的,所以伊斯兰法又是宗教法,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了。在一千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法随着伊斯兰教和伊斯兰国家的兴起、衰亡和复兴而有着它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一) 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推行伊斯兰教,并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形成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穆罕默德在传教的过程中,创建了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古兰”为阿拉伯语Koran的音译,意为“诵读”。穆罕默德宣称它是真  相似文献   

6.
一、翻译运动:中世纪伊斯兰文明大厦的奠基中世纪——人类觉醒与奋起的东方时代。大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并驾齐驱,文明之光竟相映辉,合奏了中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旋律。阿拉比亚——沙漠与干旱的名字——人类文明的低谷区。公元七世纪初,希拉山洞的“启示”——“伊斯兰教革命”——“震憾世界的力量”,拓展了阿拉比亚乃至整个大中东地区历史的新纪元——伊斯兰时代。以此为背景,在政通人和的阿拉伯帝国一场史无前例的百年翻译运动揭开了伊斯兰文化创造的彩幕,掀起了“东方智慧的第三次浪潮”①。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中间主义”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日益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思潮,其兴起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中间主义”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思想渊源,秉承伊斯兰文明公正包容、中正和谐的文化传统,致力于弘扬伊斯兰教和平中正的价值理念,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反对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主张不同文明间开展平等对话,谋求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与世界的持久和平。“中间主义”思潮已然成为当代伊斯兰世界主流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伊斯兰“圣战”一词频繁出现在世界各种媒体和著述中。然而,由于西方话语霸权的存在和伊斯兰世界反抗斗争的暴力倾向,致使“圣战”一词的真正内涵被曲解甚至忽略。一、伊斯兰“圣战”的真实内涵“圣战”并非伊斯兰教的规范用词,而是西方人对阿拉伯语“吉哈德”(jihad)的一个并不非常贴切的意译。“吉哈德”思想源于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和圣训。《古兰经》说:“你们信仰真主和使者。你们以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为真主而奋斗(即‘吉哈德’),那对于你们是更好的。”(61:11)圣训中记载穆罕默德的话说:“我岂能不把事情的尖…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其经典《古兰经》和圣训也传到中国。因最初的中国穆斯林大多为西域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研习宗教经典的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故经训未被译为中文。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伊斯兰学者开始用中文进行有关伊斯兰的著述和翻译,但主要以“以儒释教”为主,对经训的翻译微乎其微。自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圣训研究及其翻译才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0.
文萃与信息     
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学的成就 王建娥在《西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中撰文说:中世纪阿拉伯史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它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产生了灿若群星的历史学家,更体现于阿拉伯史学所具有的广博视野、深刻内容和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独到见解。它不仅记载了阿拉伯帝国的朝代更替、治乱兴衰,而且涵盖了阿拉伯疆域以外的众多地区、众多民族和众多国家的历史变迁。它不仅记载了伊斯兰世界的经济文化、宗教法律,而且记述了伊斯兰世界之外的异教世界的山川、地理、风物人情。这种广阔的社会文化史视野,是希罗多德以后直到伏尔泰之前的西方历史学家所不曾拥有的。阿拉伯历史学的思想是深刻的:一些杰出的阿拉伯史学家已经开始形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受异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吸收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一种新文化,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以阿拉伯文为载体,以伊斯兰精神为主导,时间上连接了古、近代,空间上沟通了东西方。它在时间上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之间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是信奉伊斯兰教、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己任的阿拉伯民族和信奉祆教的伊朗波斯民族在全面接触和深层交往中逐渐实现的.伊朗与阿拉伯的早期交往奠定了两个民族交往的历史基础,阿拉伯人对伊朗的军事征服是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的前提条件.在阿拉伯穆斯林的统治下,波斯人一直处于劣势和被动.在政治和宗教生活中,阿拉伯穆斯林对波斯祆教徒进行诱惑和胁迫.经济生活的困境使波斯祆教徒大批改宗伊斯兰教.法律地位的不平等和通婚削弱了祆教群体.在文化交往中,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逐渐在伊朗占据主导.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什叶派在伊朗的传播和发展上.  相似文献   

13.
刘诚、杜晓成在《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撰文《为国家主义法制观正名——以新中国1949年至1957年的法律实践为例》认为,国家主义法制观是在“国家政权建设”和“民族形成”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政治国家为中心的国家治理观念。新中国1949年至1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产生之前,城市为其孕育、发展提供了土壤。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扩布,在中东及其伊斯兰地区,形成新的“伊斯兰城市”。这些城市改变了阿拉伯部族的结构和传统生活方式。城市的特有环境,铸就了伊斯兰文化的基本要素。伊斯兰教义、教法的形成,古兰学、圣训学的研究,阿拉伯语的传播,乃至教法学派的发展,都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在伊斯兰城市中,清真寺、浴池以及市场巴扎的建立,城市公共区域与私人区域的布局,居民的房屋构造风格,都是伊斯兰教文化影响所致。伊斯兰城市的发展,构成了世界城市文明发展史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穆斯林在陵墓建筑的布局上,仍采用阿拉伯的陵墓建筑方式。尽管东南沿海地区和新疆等西北地区的穆斯林对陵墓的称呼不同,如东南沿海地区称“圣墓”,新疆地区称“麻札”,甘肃、宁夏等地区称“拱北”,其功能意义却是一致的。无论圣墓、麻札,还是拱北,从其建筑布局中,都可以看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立即植根于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之中。中国特殊的文化氛围孕育着新的伊斯兰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其特征既有区别于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文化之处,又有与其相同之处。陵墓建筑完全反映出这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而后来所说的“十恶”最早也就出现于《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重罪十条”到了隋、唐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它是指:1.谋反指以各种手段企图推  相似文献   

17.
埃及地处非洲大陆东北角,狭长的尼罗河流域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神秘而辉煌的尼罗河文明。但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后,古老的埃及文明被伊斯兰文明所取代,今天的埃及与古代埃及的风貌已经迥然不同,在《圣经》和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则保留了有关埃及的最早一些记录。其中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古典作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的第二卷中详细介绍了他到埃及的所见所闻。本文从古代埃及的历史、宗教、风俗、文化等几个方面,总结归纳希罗多德所述,并参照其他相关著述指出其中部分失实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学史和宗教史上,《盖绥德·布尔德》及其增补本《穆罕麦斯》是最受欢迎的赞圣诗。考察它们本身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包括汉语在内的90余种语言的注本、译本的产生、流传和特点,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经济思想的基础伊斯兰源自一种以贝督因人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的种族社会。应该承认,在伊斯兰的形成过程中,宗教和社会生活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制约。其中,主要是单一的农业经济活动影响了它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因此,至少是在伊斯兰形成初期,这种经济活动的单一性决定了它的经济观念。只是随着阿拉伯-伊斯兰征服行为的扩大,经济活动的基础才得以扩展并适应新的需要,形成了一种具有不同经济形式的新文化。由此,沙里阿(Schari’a)这种法律体系就  相似文献   

20.
《土耳其民法典》与《埃及民法典》是中东伊斯兰国家法律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部代表性民法典。虽然近现代以来两国都移植借鉴了西方民法,但是两国的民法典却存在明显差异,相应地形成了中东地区民法典的两种模式。《土耳其民法典》坚持全盘西化,《埃及民法典》则试图在传统与现代间进行调和。由于伊斯兰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间难以弥合的差异,中东伊斯兰国家学习、借鉴西方的法律现代化之路注定不平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