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爱华 《理论界》2007,(9):114-115
“和”的思想古已有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理念。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校园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本文从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入手,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从而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2.
论和谐社会与和生文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尚贤 《学术研究》2004,(11):10-13
中共中央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 ,带有贵和重生的鲜明特色 ,特别是“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更令世人瞩目。工业文明弊端的暴露 ,两种生态失衡的加剧 ,促使人类以和谐生衍为基础的和生文明在不断涌现 ;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以私欲膨胀和暴力崇拜为共同特性 ,是工业文明发展到极限之时的必然产物 ,它们对于社会生态的危害 ,说明文明更新的紧迫性。推动和生文明发展的关键 ,是彻底抛弃为争而斗以保持现状的争斗哲学 ,高扬以斗谋和、以和促生的和生哲学———这是以老子、黑格尔、马克思、邓小平为代表的杰出智士们探索真理数千年的文明成果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念。研究和借鉴"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社会和谐"作为我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一重要理论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对中国古代传统"和谐"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4.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有着不可脱离的密切联系.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追求的重要目标.在政治文明体系中,有一种可以称之为精髓的东西,这就是"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意思是说首先要承认不同(差异),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这也就是说,"和谐"是目的,但"和谐"的前提是"不同",是多样性的存在,没有"不同",没有多样性,就无所谓"和谐".由是可知,"和而不同"--堪称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从而也就成为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理想状态,而和谐幸福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动力和目标。既然社会的发展要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笔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提倡的幸福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和谐观。构建和谐与促进国民的幸福感密切相关,其着眼点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这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吕培 《理论界》2006,(9):122-123
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四个方面:一、和的历史;二、和文化的起源与现实;三、和的理念及功用;四、“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和谐社会”的哲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精神和谐三方面的内容,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而“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和"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和"思想在力求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的基础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它的基本功能是维系凝聚作用,推动促进作用,塑造教育作用,辐射影响作用,贯穿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于各个时代、各家学派思想文化中,是中国思想文化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思想对于当代仍具有其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的"和"文化可以启发我们提出外交理念上的"促和观"。中国外交"促和观"包括经济、文化、安全、外交等方面的要素,具有独特性、包容性、时代性、价值取向与实践的一致性等特征。中国外交"促和观"的实践指向,体现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促进全球治理以及实现伟大"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和谐世界理念的渊源、蕴涵及其时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世界"理念是一种充满民主精神,具有全球眼光的全新的世界发展观,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赞同。它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既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思想,又是对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和平外交思想的升华。"和谐世界"理念内涵极为丰富,蕴含着从实现国家利益之间的和谐、世界的共同进步与繁荣到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从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它是理想主义为实现国际社会的公平与善治而设计的新范式,也是为满足世界不断变化需要而创造具有东方意蕴规范理论的一次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亮 《江淮论坛》2006,1(4):109-1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启迪我们:把握规律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抓住发展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尊重主体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因素;掌握辩证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要求政治系统的均衡,要求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根基在于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宪政维持均衡的政治系统,推动实现政治和谐,奠定了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宪政有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宪政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维持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社会主义宪政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健康发展的标志.和谐社会是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谐.女性"就业边缘化",会影响社会群体功能的和谐协调,会影响男女发展的和谐协调,会影响两性社会地位的和谐协调,会影响家庭生活状态的和谐协调,会影响社会整体的和谐协调.高度重视女性"就业边缘化"现象的解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公共精神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公共精神的孕育要以社会和谐发展为根基。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在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都树立起足够的公共精神,这需要我们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及西方公私理论中合理因素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国家相关体制的改进与创新,并努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雅丽 《天府新论》2006,(3):99-101
"和谐"既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社会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社会学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对"和谐"与"和谐社会"有所研究的社会学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构成了"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俞睿 《天府新论》2007,2(4):1-4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社会和谐的倡导与追求,但是,历史上政治宽容的缺位使和谐理想与政治现实悖离,成为中国走向民主化的障碍。和谐社会要有和谐政治,和谐政治是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宽容便是促进政治持续发展的途径。超越传统私德的视野,在政治制度的层面,在公德基础上解读“现代宽容”的含义成为一种必需。当前,培育宽容精神主要着眼于:公共领域的拓展、政治文化的重构、政治权力的规范。  相似文献   

17.
“和谐”作为一种理念由来已久,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所论述;古典自然法理论也以其天才的设想和完备的论证使后来的法学家们孜孜以求。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以“和谐”为理念、以古典自然法理论为依托的。当自然状态被赋予“和谐”的理念时便成为新的自然状态,取得新的形式——和谐社会;当自然法被赋予“和谐”的理念时便成为新自然法,并以“和谐”作为基本的法律精神。现实社会以及法律自身的矛盾涵养了新自然法和谐社会中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18.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原则,它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重要特征与必由之路之中.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总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理念.  相似文献   

19.
和谐执法是和谐理念在行政执法领域的折射反应,是行政执法融入和谐社会的必然提升,是和谐社会与优化了行政执法环境理性契合的产物。它寓意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各方主体、多种关系的和谐共存。利益差异必须配以必要的疏导、缓解、缩减、消除等良性机制,方能为和谐奠定良好的利益基础。作为和谐执法法律基础的良法必须符合公意、利益配置合理、权利本位、自律等优良秉性。和谐执法的目标不是强制秩序,而是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和谐秩序。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媒体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治国安邦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闻宣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新闻宣传应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领公众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