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护法时期以迄晚年其宗旨始终不变,但其策略手段却采取利用各派系军阀之间的矛盾与之斡旋的方针政策。他既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皖系军阀段祺瑞、卢永祥、李厚基建立粤、奉、皖反对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三角联盟”;又与直皖战后北方最大实力派吴佩孚试探“孙吴合作”,为实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南北军阀勾结的局面。而这种勾结,又以直系军阀吴佩孚与湘、桂系军阀签订的《湖南停战协定》为肇端。因此,探讨《湖南停战协定》酝酿、签订的过程及其影响,无疑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北军阀勾结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一九一九年的南北议和,集中地反映了民国前期,尤其自护法战争以来,中国大地上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各种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南北议和从酝酿到举行和平会议这一具体过程的再探讨,说明从护法以来的南北对峙到南北“合流”这一事态发展的必然性。一袁世凯复辟帝制败亡以后,中国形成更加混乱的军阀割据局面。一九一七年夏,段棋瑞以讨逆为名,驱逐张勋,取消复辟,把自己装扮成“再造民国”的功臣,旋即以国务总理身份总揽大权,发布对德宣战令,乘机扩充属于他的“参战军”,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想以武力控制全国。这种情况,对皖系以外的军阀势力无异于是一种严重的威胁。长期“拥兵自固”而又野心勃勃的西南军阀对此尤抱反感。因此,当孙中山南下揭起护法旗帜时,西南实力人物遂纷纷表示支持他与北洋军阀对抗。孙中山其所以要组织护法运动,是鉴于“叛督称兵,约法失败,国会毁弃,民意无  相似文献   

4.
试论直皖战争直胜皖败的原因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皖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北洋军阀内部直系和皖系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不义之战。以曹锟、吴佩孚为首领的直系军队和以段祺瑞、徐树铮为头目的皖系军队,于一九二○年七月十四日至十八日以北京近畿一带为主要战场,进行了为时五天的直皖战争,它以直军全胜皖军惨败而告结束。直皖战争波及全国,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深有影响。直皖战争“冷战”长达二、三年之久,而“热战”不过五天时间。直军为什么能大胜?皖军何以迅速崩溃?有的人认为,这是大总统徐世昌等人密谋削皖的结果;有的人认为,主要是皖军在军事战略上没有将重兵投入夺取天津所导致的。关于直皖战争后果,人们普遍是以“军阀混战,祸国殃民”的传统认识为认识的。我则另有看法,论述于下,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5.
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直系曹锟、吴佩孚,皖系段祺瑞、粤方孙中山结成孙段联盟。皖系二号人物徐树铮在组织孙段同盟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关键作用,是皖系的主要策划者、推动者和实施者。  相似文献   

6.
1920年7月爆发的直皖战争,以皖系的失败,直奉两系的胜利而告终。皖系之所以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参战主将曲同丰在关键时刻被俘投降,应该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曲同丰原为皖系边防军第一师师长,直皖战争爆发时,段祺瑞任命他为皖军第二路军司令兼前敌司令,率部驻京汉线。7月18日,他和他的师部人员于前线被俘并投降直系吴佩孚,这是客观事实。当时,直系头子曹锟曾就此事通告其前敌各军:“边防军第一师完全溃败,师、旅、团长等归向来保”。曲的被俘,使战场形势急转直下,终于造成直军转败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李烈钧在广州举起护法旗帜,为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基地打下基础;协调孙中山与护法各方关系,共谋护法;组织征闽海陆军联军,向福建北军进攻;组织滇、桂、粤军,击败龙济光的猖狂反扑;最后挥师北上,巩固粤北防务等五个方面,论证了在第一次护法战争期间,李烈钧为护法战争所作的多方面贡献,其功绩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由于派系矛盾出现了权力斗争;地方军阀,借“独立”为名,拥兵自重。帝国主义为了要把旧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趁机在幕后操纵,使南北军阀的割据、混战愈益加剧。控制北京政权的北洋军阀为了维护它们的封建独裁统治,废除约法,取消国会,甘心做帝国主义的走狗。孙中山先生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举起护法的旗帜,为恢复《临时约法》而斗争。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前后两次。第一次,从一九一七年八月号召护法、回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到一九一八年五月被西南  相似文献   

9.
自一九一七年南京临时约法被北洋军阀蹂躏之后,孙中山为了和北洋军阀斗争,继续进行中国革命事业,曾经和西南军阀桂系陆荣延滇系唐继尧合作,进行护法运动。一九一七年,他会从上海赴广州和桂系陆荣廷合作,召集了在北京被北洋军阀所解散了的日国会议员,重开国会。孙被举为大元  相似文献   

10.
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第一军和胡景翼领导的国民军第二军在北方抗击、牵制着近50万奉、直、晋、鲁各系军阀势力,通过南口大战、西安解围、甘肃平乱,继而挥师东进,与南方国民革命军遥相呼应,会师中原,为铲除北洋军阀,完成北伐大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国民军所以能目标明确地策应北伐,并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是与李大钊自始至终的艰苦努力分不开的。 一、确立“联合国民军,打倒段奉”的正确策略 随着1924年11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刚刚宣告成立的中华民国国民军和奉系张作霖的不共戴天之敌——直系军阀倒台,国奉双方暂时维系着表面“合作”的局面。当时冯玉祥请段祺瑞出山维持政局,段却与张作霖暗通款曲,排挤冯玉祥。奉系15万大军三次进逼京畿,其武力称雄、席卷全国的野  相似文献   

11.
一、参加北伐1926年唐生智决定参加北伐,率师进入长沙,赵恒惕通电辞省长职,投奔汉口吴佩孚,赵部湘军第三师师长叶开鑫退往湖北通城,依靠吴佩孚的力量,纠集豫、湘、赣三省军阀宋大霑,李荫森、唐福山等廿余万人,组成“讨贼联军”,叶任总司令,三路入湘,号称“讨赤讨粤”,唐生智部一时处于不利地位,广州大本营派出第四、七两军北上援唐,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第七军尹承纲团先行出师。唐生智将所部扩编为四个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一年六月,孙中山以“援桂”名义,发动了一场讨伐旧桂系军阀头子陆荣廷的战争。这场战争,是孙中山晚年革命生涯中的一件大事。而且,这场战争的发生,对尔后的广西政局影响甚大,它是旧桂系崩溃和灭亡、新桂系崛起和形成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这场战争进行探讨,乃是研究孙中山和研究桂系军阀史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3.
1924年9、10月间,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与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再次交手.出人预料的是.在实力上占优势的直系军阀却失败了.有人认为,是奉系战胜了直系;也有人认为.是一些偶然的因素导致直系当时的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直系垮台呢?笔者认为.直系的垮台,不仅仅是它当时面临着的种种困难,更重要的是在“五四”运动以后,人民革命的思潮已开始影响到了军阀集团的内部,从而间接地冲击了军阀的统治.  相似文献   

14.
<正> 大革命时期的冯玉祥,对革命的发展和失败都有一定影响。本文就这期间冯玉祥的功和过、政治态度转变的原因及其教训提出一些看法,请同志们指正。(一)从“北京政变”到“中原会师”对革命曾有功绩1924年10月,冯玉祥身为直系军阀集团的将领、北洋军阀政府的陆军检阅使,利用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机会,联合直系将领孙岳、胡景翼,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在北京的统治,囚禁贿选总统曹锟,驱逐溥仪出宫,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大计”。冯所统率的部队,从此基本上脱离了北洋军阀系统,改称“国民军”,以表示服从孙中山的革命事  相似文献   

15.
谢本书、冯祖贻两位同志主编的《西南军阀史》第一卷出版了。初读这本书,即使人感到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成果,一部具有独自创见的书。简言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富有开创精神。长期以来,军阀史的研究,尚未突破史话和小册子的范畴,而对西南军阀史的研究,则更为薄弱,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书全面系统地对西南军阀早期的历史进行评述,达37万言,颇具规模。除《前言》外,分《清末西南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时期的西南》、《西南实力派与护国战争》、《护国战争后的军阀割据》、《桂系和滇黔军阀扩张》、《西南军阀与第一次护法运动》、《南北军阀的勾结》、《唐继尧的“收束”和陆荣廷的“退让”》等八章。条分缕细,纲举目张,对西南军阀形成的背景及其形成的过程,和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陆荣廷为首的桂系等西南军阀各派系的活动,进行述评。上起清末,下至民初1920年前后。其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是西南军阀史上相当重要的时期。读了这本书,对西南军阀的历史发展及其原因,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据知,《西南军阀史》全书共三卷,其二、三卷正在修订过程中,其  相似文献   

16.
<正> 1927年7月,是国共两党第一次由合作到分裂从而也是大革命由胜利到失败的转折点。由于这个转折,才酿成了国共合作历史上的一场悲剧。那末,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学者认为“敌强我弱”是其主要原因,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大革命的对象是北洋军阀,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实现“南北统一”。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长江流域,皖系、直系军阀土崩瓦解,吴佩孚、孙传芳落荒而逃,奉系军阀张作霖如惊弓之鸟,躲进了自己的“老巢”。这充分说明当时革命力量足以推翻旧军阀的反动统治,怎能说是敌强我弱呢?或许有人讲“敌强我弱”中的“敌”,还应把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包括在内。但是,把国民党新右派当作革命的对象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而不是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因此,我认为应该把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国共统一战线的破裂,即国共分裂才是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1918年3月22日,段祺瑞重新登上北京政府总理的宝座后,继续推行其“武力统一”政策,欲对孙中山组成的广东军政府用兵,借以缓和北洋军阀集团的内部矛盾。当时孙中山虽已成立广东军政府,但盘据两广的军阀陆荣廷,不仅拒绝任军政府元帅职,还公然主张“总统复职”,并通电全国。粤系军阀唐继尧亦挟滇、黔军自重,在他的靖国军攻占成都后,孙中山的秘书长章太炎追随唐继尧从昆明到贵州毕节,虽反复劝说,晓以大义,唐继尧仍不就军政府元帅职。孙中山委任的军政府的六个部、总长,除陆军总长张开儒外,都唯陆荣廷、唐继尧的马首是瞻,不敢轻易就职。这样,孙中山名为军政府大元帅,大权却被桂系军阀所掌握。孙中山的军政府“权日蹙,命令不能出府门”,对内对外,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期的南北战争,是发生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南方军事政治集团与北京中央政权之间的内战(纯粹的军阀混战除外),包括“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等。南北战争的发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与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究竟有何关系?这个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至今人们尚未提到的问题.历史事实说明,李大钊对孙中山的护法斗争,曾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 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是指袁世凯死后特别是张勋复辟以后,孙中山领导革命民主力量对袁世凯的继承者军阀势力所进行的斗争.这场斗争,从1917年7月孙中山正式以“护法”为号召算起,到1923年年底国民党“一大”之前结束,历时达六年多.所谓护法,就是维护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充分地吸取了其他先进国家实行民主政  相似文献   

20.
1918年5月,滇、桂军阀为了排斥孙中山,改大元帅制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愤而辞职,通电指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一般论著都以此作为孙中山对军阀本性认识发生“质变”的标志和根据.这一概括是否符合实际?孙中山是否在自己的政治行动中如同宣言那样实行了依靠工农群众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政策?是可以研究的. 笔者坚持认为,虽经共产党人的帮助,孙中山晚年的政治实践、革命战略的重心,仍然是依靠军阀反军阀,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依靠工农群众反军阀.他仅能做到他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所能做到的这一步.超出此点,即意味着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孙中山本人是“终身不悟”的.我们不是看他说过什么,而是看他做过什么.现就一些重大战争问题看孙中山与军阀的关系,再述管见,求教于胡显中同志与学术界研究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