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水 《学术界》2003,(2):231-233
中国神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影响非常深刻。从研究文化发生学的角度去探讨中国神话 ,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有机整体观、重社会轻个体与重人伦轻人欲的道德思想等 ,其思想源头都可追溯到中国的远古神话。  相似文献   

2.
刘永祥 《学术研究》2023,(6):130-134
丘逢甲和黄遵宪的密切交往和深厚友谊,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交往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他们同为客家人,成长于国势衰微之时,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文化观念,尤其在实现祖国统一、反抗外来侵略以及政治上与时俱进等爱国思想层面,自始至终保持一致。他们在诗歌理论和创作方面也形成相近的理念和风格,共同为中国诗歌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做出重要贡献。两人在政治理念和诗歌创作方面虽然存在细微差异,但并不妨碍整体思想和风格上的一致性,更没有影响到彼此间的友谊。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历史上,鲁迅先生受人们崇敬。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以及文学家,更是第一个倡导图书装帧并在自己的书籍中实践的作家。本文从鲁迅的书籍装帧艺术的时代背景、风格理念、视觉要素以及鲁迅对图书装帧设计思想的贡献等方面作了分析,旨在站在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客观分析鲁迅图书装帧设计风格理念以及对民族性的继承和图书装帧设计思想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建设和具体实践两方面对郑振铎在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贡献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指出郑振铎早在 2 0世纪初叶中国新文学的发轫期 ,就不仅深入批判了封建儿童观的罪恶 ,不人道 ,揭露其实质就是要将儿童培养成统治阶级的“顺民”和“奴仆” ,为在中国建立符合世界现代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新型儿童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理论探讨 ;而且还以大量具体、深入的实践 ,组织、创作、翻译、改编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为中国儿童文学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中美两国文化价值观都在变革之中,在面子领域是否也有新的理论框架?对中美面子观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的面子观在总体上呈现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趋势;在面子策略选择上,美国人更倾向于采取直接交际的风格,而中国人倾向于采取间接交际风格.现在二者之间的差异在缩减.中美两国人在面子观上的相似之处在于对面子的所属有着共同的见解,在面子策略的选择上有相似的偏好.  相似文献   

6.
张文娟 《齐鲁学刊》2008,36(1):135-138
近代以来的女权话题能够进入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视域,缘自以下两种态度的契合:一是新文化人在重构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性目的上的契合;一是新文化人在"再造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努力方向上的契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女权思想的贡献和规约:一方面表现为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借鉴;一方面取决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本义是指音乐的声音相应、协调,后来引申发展为哲学、政治等领域里的一个观念,指事物多元的对立、冲突、融合、统一而达成的一种协调的状态、境界.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和"文化.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蕴涵着"诗人心灵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丰富的和谐思想,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意境、格律等也都蕴涵着和谐思想.中国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具有现代意义与价值:可使现代人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可调和现代人际关系;启示我们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启示我们尽可能避免战争,向往和追求和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主张人要积极投身于政治生活中去,为国家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社会多做贡献;道家则主张顺其自然,比较冷静且具有反思精神。儒道两家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系统.悠久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是通过具体的人而得以创造、传承和延续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三大主干离不开具体的儒佛道三教思想家实际的理论贡献和思想创造活动,儒佛道思想家的思想又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三家的思想,从而表现整个中国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0.
潘永辉 《船山学刊》2006,(2):166-168
和谐思想是中国人贡献给人类的最重要的思想,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心灵与中国文化特征的思想,传统和谐思想的得失为我们今天建构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