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李绿园所著长篇小说《歧路灯》是一部颇具特色的现实主义巨著。全书围绕主人公谭绍闻在父亲死后,由于母亲溺爱,被同辈浮浪子弟所诱,吃喝嫖赌,日趋没落,最后又改恶从善,重新做人的整个过程,调用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呼之欲出的艺术典型。较之其它现实主义作品,它重要的、突出的特点,就在于能大量地运用民俗来状写环境、塑造人物、刻画形象。谭绍闻改恶从善全过程的形象塑造,无一不是在一幅幅活脱脱的风俗画的描写中进行的。这不仅是一个特色,而且是它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5.
6.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即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可以看出贾宝玉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7.
8.
<正>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性格的最大特点是“行为偏僻性乖张”。其乖张的具体表现为:他所说的名言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的一贯行为是和女儿们在一起。“厮混”,他的人生理想是女孩子们都不死不嫁、终身与他为伴。一句话, 相似文献
9.
贾宝玉性别角色扮演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别角色十分特殊,他不能扮演传统的男性角色,也并非简单的双性恋或同性恋,实际上倒是一个心理学所说的性别烦躁或性别认同障碍者。《红楼梦》通过塑造一个承载家族未来希望,却又不能承担男性责任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对贾家败落命运无可挽回的绝望,这才让今人从中解读出了封建家族、社会难以为继,小说由此在客观上具备了反封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贾宝玉身上无论男性性格还是女性性格,其表现都是比较明显的,并以其男性性格为本体,两者相互融合、参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曹雪芹为了表达他的文化理想和对未来文化转型的展望,赋予了他这种双性化的性格1。但是究其深层原因,这种性格类型的形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明中叶以后思想界和文学界的新思潮的共同基本内容是:肯定人的生命的自然性,否定理学对人性的压抑;肯定女子的智慧和创造力,否定“女子弱智”的观念;肯定人的自然情感,尤其女子对爱情的需要和追求,否定理学对人的情感的压抑。 一、理、欲关系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1.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徐秀梅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之一,是作者精心塑造和寄托深意的人物形象,是具有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典型。一《红楼梦》第三回有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形象进行了“极恰”的概括,其中“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一句...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九十九回以后,是宝玉叛逆形象的“尾”部。这个“尾”部中,有关宝玉的重要情节是他的中举和出家。出家是宝玉的民主要求同封建关系的矛盾走向解决的唯一途径;中举则是他走向出家前的合理的曲折过程。二宝成婚后,贾府大故迭起:王子腾病亡,贾府被抄,贾赦被贬,贾母逝世;贾府经济上枯竭,家人闹事,强盗打劫;贾府上 相似文献
13.
庞向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4,(1)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巨著。曹雪芹在贾宝玉身上是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的。他让自己的主人公打起反对儒家思想的旗帜,并通过他和封建卫道者的斗争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封 相似文献
14.
关於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问题,现在还议论纷纷,为了对“红楼梦”的人民性得到正确的认识, 因此在这里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提一些不成熟或者是错误的意见。但为了阐明我的意见, 有些地方未免与李希凡、蓝翎二同志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看法有些分歧的地方,并不能说是批评,不过提出我的意见而已。“红楼梦”是封建统治没落的缩影,其中的矛盾是复杂的,但是概括的说:“红楼梦”中的矛盾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剥削阶级同被剥削阶级间的矛盾,即地主同农民的矛盾,这矛盾在“红楼梦”没有直接的显露出来,因此在“红楼梦”的典型形象中,没有被剥削阶级即正面的典型形象存在。但这矛盾,在剥 相似文献
15.
一1954—55年间所开展的《紅楼梦》問題討論,是我国学术思想領域中的一次深刻的革命运动。从那时起,《紅楼梦》研究真正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賈宝玉这个艺术形象,也开始得到了比較正确的解释、評論,在他性格中所蘊藏的反封建的 相似文献
16.
贾宝玉和光源氏是《红楼梦》和《源氏物语》的主人公 ,他们都是作者大力肯定的理想人物 ,共同的特点是对女性有情有义 ,但宝玉对于女性的情意是一种将女性尤其是美丽的青年女性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尊重 ,源氏对女性的“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渔色的满足。他们最终都遁入空门 ,只不过宝玉是因了理想的破灭 ,源氏是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 ,他们的出家是同形异质 ,在出家的同一种解脱中射映着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 十八世纪世界文坛的东西两翼,先后出现了两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曹雪芹的《红楼梦》与歌德的《浮士德》.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贾宝玉与浮士德都是作家用毕生的精力呕心沥血地塑造出来的典型,他们都产生于各自民族即将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分别代表了本民族的理智与良心,是当时中德两国文学的最高成就.对这两个艺术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能够加强对它们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学的独特成就,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在中西文学的相互参照中发现许多单独研究中难以揭示的重要属性. 相似文献
18.
在导致谭绍闻堕落的诸因素中.家教失败的责任不应只由糊涂溺爱的王氏和不守妇道的巫翠姐二人来承担;“品学端方”的父亲谭孝移和“三从四德”的贤妻孔慧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6)
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是18世纪中,德文学巨擘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尽管中、德两国社会情况和文化传统迥异,但是当时两国都面临着社会变革的前夜,一场规模不同,但性质相似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正唤醒东西方两个走向没落的封建王国的子民。通过对这两部享誉世界的小说主人公美学意蕴的比较,我们将更清楚地看出这两部小说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及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物形象的虚构与叙事问题对于创作和鉴赏都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红楼梦>和近年颇受瞩目的小说<尘埃落定>在主人公形象塑造上的异同,作者认为两部小说都建构了呆或傻的他者形象,都通过贵而败蕴藏了悲剧内涵,但是<尘埃落定>在叙事处理上过于谮虚化,以致难以达到<红楼梦>的丰富与深厚,从而导致了作品的高下之别.这个比较说明了人物形象的虚构与叙事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