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网络影视喧嚣、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当下,路遥的小说之所以依然深受读者喜爱,与路遥小说创作对和谐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路遥坚定于"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的和谐创作观,执着于营造真善美统一的和谐艺术世界。有意识地分析路遥小说创作中蕴含的和谐元素,必定会对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某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代表作品之一,其经典意义不言而喻。基于经典作品内涵的再阐释性,存在主义为读者解读路遥及其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路遥无论是在创作个性上还是在具体文本创作中,都不难发现其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精神契合。《平凡的世界》虽展现出了存在主义元素,但并不意味路遥就是存在主义者。路遥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意蕴是无意识的,它更多的是与中国本土结合后生成的独特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3.
关注人性,是文学永远的主题,好的文学作品理应给人"美"的情感体验。路遥的作品字里行间始终闪烁着一种"人性美",本文从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入手,通过对作品审美主题的分析,以期使读者能从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审美取向和作者在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伟大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4.
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曾经激荡起数代人的理想,至今依然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他始终关注普通百姓,具有强烈的而独特的平民意识,并以此为自己的创作指引.路遥的这种平民意识有其自身形成过程和特点,同他的作品、人格、精神气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针对路遥的平民意识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正>在大多数读者眼里,路遥是一位具有强烈的道德感、社会使命感和进取意识的作家,他的《平凡的世界》曾激励无数青年自强不息、奋发前行。文学人生中的路遥,已经成为奋斗与励志的代名词。路遥离世已有20余年,他的名字连同作品却似乎一刻也未从人们的视线中走远。近期在中央及各地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再次点燃了路遥热,激发了人们对于路遥生平的好奇。真实的路遥人生究竟是怎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会英年早逝?他的文学世界是怎样的?又何以成为一种文学  相似文献   

6.
路遥的作品具有典型的史诗风格,他的创作继承和发扬了自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书写了他真切的内心体验,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路遥一直关注的城乡"交叉地带"题材,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缩影,传达出作者对现代以来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二者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发展变革的焦虑,其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容忽视。路遥受五四以来文学大众化思想的影响,强化了为底层代言的使命感,他塑造了一大批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全面展示了他们艰难曲折的生活,成为新世纪以来底层叙事的先声和典范。  相似文献   

7.
路遥编辑工作与文学创作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编辑生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山花时期"是1971年至1973年,路遥编辑诗集《延安山花》和文学报纸《山花》,它们都产生于文革期间文艺创作非常活跃的延川县;"延河时期"是1976年至1982年,路遥因文学才华的出众被分配至《延河》文学月刊担任小说编辑。1982年路遥成为专业作家。路遥的编辑工作与文学创作互相促进,使路遥成长为全国知名作家。  相似文献   

8.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的绝唱,这部作品不仅简要记叙了作家一生的经历,而且集中表述了路遥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以日常生活的描述还原了一个真实、鲜活的路遥。这部作品集中表达了作家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善"的追求,显示出强烈的人民性立场。  相似文献   

9.
从非文学视角论述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普通读者群中受欢迎的原因.路遥以城乡二元结构为整体叙述背景,敏锐地抓住了其中一些问题,并从文学角度给予了深度解析,他对巨大社会变迁过程中农村贫困地区人的生存状态及一些人在改变命运过程中奋斗历程的揭示可从哲学层面进行解读.路遥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融入作品中,对生活世界中一些最基本感情的深入描写很容易打动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路遥的道德追求,以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城乡交叉地带个人奋斗者为切入点,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冲突。分析认为,作家之所以力图综合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长处,建立一种基于人情与人性的以"善"为最终旨归的完美道德;这与作家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有关;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下价值的多元选择,路遥的道德追求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但是其严肃的创作态度、执着的精神追求以及作品所洋溢的道德力量和诗性气质是我们享用不尽的财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路遥:文学战场上的"红卫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路遥在"文革"初期的红卫兵经历入手,通过对路遥作品、创作随笔以及路遥生前好友回忆文章的仔细解读,分析了青年时期的红卫兵经历对路遥精神气质、性情、心理所发生的重大影响.红卫兵经历形成了路遥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具体体现为受难情结、政治情结、绝望意识,这直接影响到路遥的创作心理以及作品的具体写作.  相似文献   

12.
路遥与司汤达处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圈中,虽然他们在爱情方面有着相似的经历,并在作品中加以表现,但由于个人的情感体悟、作品的写作背景、作家的表现意图和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不同,爱情在路遥、司汤达的作品中又表现出不一样的形态,路遥作品中的爱情充满真诚和温情,司汤达作品中的爱情则充满猜疑和阴谋。  相似文献   

13.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小说之所以依然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其既契合了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心理,又以“召唤结构”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路遥小说魅力所在,对我国当下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全景式地描写了当代中国从1957年至1985年间纷繁复杂的城乡生活,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的人物形象,在结构的营造、情节的推进、艺术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内在特质,也是路遥有意识创作具有史诗性风范作品的积极探索。《平凡的世界》在读者市场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但在学院派编写的文学史中却遭到了冷遇。它的成功与缺憾也折射出新时期现实主义史诗性创作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路遥的生平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生命充满了苦难 ,路遥的创作是其生命的写照与结晶。路遥的生命历程与创作过程均表现为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目前 ,我们的文学仍需要现实主义精神 ,我们的生活仍需要这样为人民大众而写作的作家 ,路遥的名字与作品将会永生。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的小说依然深受读者喜爱,这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中国当代读者认同机制中最普遍、最恒定的元素:“硬汉”的励志传奇、道德视角的“底层叙事”、纯洁爱情的理想化书写。路遥小说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是因为它们总能在纯净而又温暖的氛围中给读者以勇气、温暖和希望。  相似文献   

17.
路遥是真诚而矛盾的, 一方面他肯定了一些有才华的农村青年在追求城市文明中所展现出来的进步和觉醒, 以及苦难中的奋斗和抗争; 另一方面源于他对黄土地的深情,他又希望他们能扎根农村、改造农村。诗意和苦难的张力使其作品赢得了无数的读者  相似文献   

18.
贺智利是一位长期关注路遥文学创作的陕北籍学者,他从最初的路遥文学爱好者,逐渐转变为路遥文学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贺智利的路遥研究始终建立在文学阅读共鸣的基础之上。《黄土地的儿子——路遥论》围绕路遥与黄土文化的不解情缘,以雄辩的口吻、蓉迈的激情、丰富的资料、生动的实例系统地论证了路遥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汲取周围环境特有的精神文化资源成就自己的文学伟业,尽管作者的某些观点甚至全书的叙述格局还有值得推敲和商榷的必要,但作者以充溢着陕北人特有的火热激情来审视路遥文学的精神不容置疑,该书必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路遥的不朽精神,使人们更好的理解路遥、阅读路遥、走近路遥。  相似文献   

19.
路遥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路遥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遗产恐怕是他有关生活的苦难哲学。路遥的苦难情结是他崇高思想和人格的如实写照。路遥始终歌咏理想、赞颂劳动和土地,并把幸福真正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路遥从来也不轻视独立、敏感的心灵,但却更为看重人民和生活的天地,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充分、深入地理解他作品朴实、深沉、炽烈而又壮丽的风格与精髓。从写作伦理出发,即便可以展开和设置小说意义生成可能性或复杂性的角色,这些角色也很容易因为苦难精神的缺失而受到冷落。路遥作品普遍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对自己最熟悉的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生活的有力再现。路遥的苦难意义也许就在“过渡”。回眸路遥,可以说是仰慕文学理想年代的繁华,凭吊文学永远的精魂。    相似文献   

20.
为弘扬路遥的文学精神,进一步挖掘路遥创作的当下意义,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路遥及其作品,2007年11月17日,路遥逝世十五周年之际,由延安大学、陕西省作家协会、清涧县人民政府、延川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路遥研究会承办的“纪念路遥逝世十五周年暨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大学召开。全国政协、中国作家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延安市、榆林市、延安大学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