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瑄,明代著名理学家,“河东学派”领袖。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高度评价了薛瑄的理学思想,曰:“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不辩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读书二录,即《读书录》和《读书续录》,以下简称《录》和《续录》)。本文从理、气入手,对薛瑄的理气观作简要阐述。1 薛瑄所谓的“理”,主要是指事物运动变化之则,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这个“理”无声无臭,与太极是同一种东西,薛瑄说:“太极者,性理之  相似文献   

2.
"理即性"是薛瑄对程朱"性即理"理学范式的重大修改与完善,如果说程朱的"性即理"是道德主体通过后天修养所达到的性与理的经验统一,那么,薛瑄的"理即性"是天理在根源上与性的先天统一,并具有必然性与普遍性。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指出薛瑄的学术宗旨是"以复性为宗",又指出其"恪守宋人矩矱"。相对于程朱,"以复性为宗"就是薛瑄的一个突破,而非"恪守宋人矩矱"。  相似文献   

3.
薛瑄乃有明一代醇儒,被时人誉为薛夫子。从弘治元年始,就有人上疏请其从祀孔庙。一直到隆庆五年,几近一百年的时间,不断有人上疏请瑄从祀孔庙。从弘治年间到隆庆五年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正是程朱理学式微而王学广泛传播之际。在这一时期,以薛瑄从祀孔庙,不仅是为了力挽颓风、拯救世风,而且也填补了有明二百年而无一人从祀孔庙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薛瑄与王阳明分别是明代朱、陆学说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体系不同是明显的。元明之际,理学的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时期,薛瑄的复性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就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学术的沉淀与变迁。以前我们过多关注二人的不同,不免忽视了他们的相似性。具体而言,薛瑄与王阳明学说的相似之处主要是:都有各自的为学宗旨,都强调其宗旨是自然使然,都重视实践,都有自己的成圣途径等。  相似文献   

5.
薛瑄与王阳明分别是明代朱、陆学说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体系不同是明显的.元明之际,理学的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时期,薛瑄的复性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就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学术的沉淀与变迁.以前我们过多关注二人的不同,不免忽视了他们的相似性.具体而言,薛瑄与王阳明学说的相似之处主要是:都有各自的为学宗旨,都强调其宗旨是自然使然,都重视实践,都有自己的成圣途径等.  相似文献   

6.
明初河东薛瑄学宗程朱理学,融合张载关学,以求道为己任,继承了宋儒的道统观念和超越意识,并结合明初时代问题的转换将观照的重心从形上超越领域转向实然宇宙和内在心性,尤其在理气关系上凸显出融合张朱、消理重气的新动向,在宋明理学思想演进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范鄗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学家,一生以振兴儒学为职责,撰有《明儒理学备考》《广明儒理学备考》和《国朝理学备考》三部有关理学的著作。梳理三种《理学备考》纂辑过程和编纂体例,可见作者治学宗旨与治学精神。研究清初理学,范鄗鼎所著不失独具之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明儒吕楠,是关中明代的理学大师,《明儒学案》卷八、《明史》卷二八二等有传。论者以为,他是张载以后的集关学之大成者。因此,弄清他的师承关系是关学研究中的必要环节。陈俊民先生在《关学序说》(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一文中说:“吕楠,曾既是薛瑄再传渭南薛敬之的门生,同时又受教于三原马江、本邑周尚礼门下。”陈先生没有注出这些史实的来源。从吕楠所修《高陵县志》中,可以得知周尚礼是他  相似文献   

9.
我国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但在理学中,又有官方理学与非官方理学的区别。官方理学是以明代薛瑄、胡居仁,清代熊赐履、李光地等人为代表的理学,其学与权力、利禄相结合,在理论上日渐僵化。非官方理学是以明代罗钦顺、王廷相,清代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为代表的理学,其学对程朱均有所批评,富有理论的创新性。在明清,官方理学与非官方理学都批判心学。对他们来说,心学无疑是异端之学。  相似文献   

10.
《理学杂志》是中国国内最早创办的科学杂志之一。本文详论它的创刊和停刊、宗旨和内容,尤其是介绍和评论了其中有趣的信息和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八月版《岑参集校注》,是近年来关于岑诗研究的可喜收获。然书中某些注释,似有不尽妥处,拟辨商如次,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敬祈教正。 一、薛昪、薛弁 《送薛弁归河东》诗,见《全唐诗》卷二百一,《岑参集校注》(以下简称《校注》)题作(《送薛昪归河东》,注云:“薛昪,不详。昪,吴校(即明刊八卷本《岑嘉州集》,吴慈培校并补目。——笔者注)作  相似文献   

12.
清初学者黄宗羲晚年撰著的《宋元儒学案》属未定稿。他从理学之儒观念表述宋元理学的宗传历史, 计完成三十一个学案, 并有数十则关于理学家为学宗旨和理学问题探讨的案语。此稿经其季子黄百家的补充纂辑, 是为“黄氏原本”。全祖望对此著进行重新编订和修补, 即是今传之百卷本《宋元学案》。全氏修补本完全违背黄宗羲原意, 未贯彻理学之儒的观念, 致使此著芜杂散乱, 淹没了原本之学术水平。因此, 按黄宗羲的观念与体例恢复《宋元儒学案》之“黄氏原本”应是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明代散曲家薛论道生平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薛论道生卒年的推论比较盛行的一种观点是谢伯阳在《全明散曲》中提出的约生于嘉靖十年(1531),约卒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说。根据对清代地方志《定县县志》、胡汝钦《林石逸兴序》、新安吴京《林石逸兴引》以及《明史》中有关许襄毅公许进及其子恭襄公许论和戚继光等人的有关传记和薛论道《林石逸兴》中有关其年龄记述的考证,认为薛论道约生于嘉靖十年(1531)一说,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其生年应在152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4.
薛瑞生先生在《东坡词编年笺证》中标注的东坡词运用的《世说新语》典故有22处,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郭幸妮以该书为依据,考索出东坡词运用的《世说新语》典故达53例。在此基础上,经过考辨后,对之进行再补充,另外考索出28例。其中包括:①薛笺漏注或误为它注的5处。②薛笺注引《晋书》,而似以典出《世说新语》为宜的2处。③薛笺注引《晋书》,而似以典出《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为宜的1处。④同出自一典故,薛笺只注引了其中一处,其余诸处不加注的18处。⑤在叶嘉莹先生主编的《苏轼词新释辑评》正编部分(确认词)的《意难忘》阕(此阕薛笺未录)中找到2处。  相似文献   

15.
《宋元学案》附录的《苏氏蜀学略》是清代学者全祖望补撰的。他违背了黄宗羲原著的宗旨,又依照理学宗传拟定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并以为蜀学出于"纵横之学"而"杂于禅";这些都是极不恰当和非常片面的。然而若将今本《宋元学案》视为宋元学术思想史,而不仅仅是理学宗传史,则它又具很丰富的学术思想史料的价值。《蜀学略》是第一次将蜀学上升到学术史的高度,这对晚清以来将蜀学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术的复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熊赐履是清初理学名臣,其《四书》学诠释具有鲜明的经筵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宗旨上,尊崇程朱、辨正道统;在风格上,直说大义、明白易晓;在致用上,由经及政、以道正君。熊赐履《四书》学是《四书》学在现实政治中的典型性展开,代表了《四书》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新理学》的理气观刘长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一书的绪论中,开宗明义地说我们的《新理学》是“接著”.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而不是“照著”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还说《新理学》是最哲学的哲学。据此,我们可知;第一,《新理学》的源头在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要论述的“新理学”指的是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但其含义不限于作者所著《新理学》一书,而且包括作者“贞元之际”所著《六书》形成的“新理学”整个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之用“新理学”命名,正如作者所说:“《新理学》这部书是我在当时的哲学体系的一个总纲”,所以这个名字“另外一个意义是指我在四十年代所有的那个哲学思想体系”(见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二四六页)。在我国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出现了两部论述中国儒家哲学的很有价值的哲学著作:一部是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另一部就是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前一书的价值是印度佛教哲学和中国儒家哲学的会合,而归向于中国儒家哲学;后一书的价值是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官箴名著《薛文清公从政名言》及其作者深入研究后指出:薛瑄为明代“真儒”,提倡实学,一生实功。官箴书《从政名言》即其实功之一,其流风余韵,给后人树立了较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20.
章学诚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杰出的史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生于1738年(清朝乾隆三年),卒于1801年(清朝嘉庆六年)。他所生活的时代,是考据学盛行、理学仍被统治者尊为学术正宗的乾、嘉时代。他一方面认为考据学专重考据,罕言经世致用,象这样脱离实际的学风必须纠正;另一方面又认为理学“外轻经济事功,内轻学问文章”,同样是脱离实际,必须加以矫治。为此,1773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这部名著。同一年,章学诚还编写了《和州志》,其中有《艺文书》一篇,按照“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分为八个大类,三十五个小类,分别著录了和州人士的著作。1779年,章学诚又撰写了目录学专著《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