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流言正在对政治传播系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流言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政府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认识网络流言.政府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区别对待网络流言和谣言,善于利用网络流言的舆论监督功能了解民情,及时监测舆情,把握先机,避免流言向谣言转化.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落到实处,有效应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信息传播对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演化、影响广泛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信息传播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传言”阶段——群体意识唤醒时期、“流言”阶段——群体意识形成时期、“谣言”阶段——群体应激行为时期等,其作用机理为媒介传播、群体关注、政府介入等相互推进与相互协作.同时,基于系统的整体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提出预警、干预和评价等三种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有效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3.
如果以谣言“风候”为中心,基于在传播中具有近似的心理情态和功能,谣言、流言、当代传说与传统的传说可以被看成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谣言叙事家族”。在这些口头话语体裁的发展过程中,记忆、归因、添加和重复这些重要的心理机制在这个叙事家族中依次发生。而当它们所陈述的威胁在人们视野中逐渐清晰之后,这些口语体裁包含的叙事新奇性也就不再令人感兴趣,大部分谣言、流言会消失,有少部分会演变成为传说或当代传说这样的“好故事”。它们不但符合谣言传播的心理规律,而且也遵循了民间叙事律,最终反复流传。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筛选出与“新冠”“谣言”“传言”“流言”“谎言”“舆情”相关的北大核心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163篇,梳理总结文献中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结果表明,国内关于新冠肺炎疫情谣言传播治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谣言传播基础理论、谣言传播模式及影响因素、谣言传播治理策略。但目前研究还存在学科分布不均、传播危害研究不足、治理对策与现实脱节等问题,下一步的研究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多学科、多专业理论视角,全面认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内在逻辑;深化对谣言传播危害认识的研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基于互联网技术,研究建立快速有效、覆盖范围广、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谣言识别和传播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伴随公共危机的发生,谣言总是相生相伴.对于谣言,人们往往把它与虚假信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无论是从谣言定义的理论阐释,还是对危机谣言传播的实证分析,都不约而同地发现,谣言所传递的信息,未必完全虚假,有些谣言不仅信息真实,而且还回应着公共危机的特殊情境,之于公共危机而言也未必完全是消极影响.因此,对于谣言,尤其是公共危机中的谣言,人们应该做到客观判断、双重认知;对于公共危机中的谣言治理,也需要采取辩证思维,在寒蝉效应与言论自由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6.
谣言和流言是大众在社会中相互传播的无根据尧不确切的信息袁恐慌则是在社会危机状态下,人们面对现实的或想像的威胁做出的不合作或不合理的心理与行为反应。谣言和恐慌自古就有,但在现代工业社会却被赋予了诸多新的特征,并因此成为充斥着风险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常规议题。作者以2011年3月流行的“谣盐”为例,分析了谣言制造与传播的一般规律,并提出随着现代社会风险的增长,以及传播的便捷性,增加了谣言及恐慌在现代社会中扩展和蔓延的可能性,但后者也成为风险防范的可能的预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中的流言话语相当耐人寻味,它是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娱乐功能中呈现出一种集体的认同感,揭示国民性的无聊、压抑、麻木;同时流言政治也可能从意识形态和道德层面继续扮演妖魔化、模糊化或杀手的角色.而更要注意的是,鲁迅小说中的流言话语同样也有自反实践:它既揭示集体文化杀人中流言的效力,同时又企图发挥其拯救和提升功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对于传媒管理、还是对于社会与政治变革而言,SARS危机事件中的流言传播现象都是一个难得的研究样本。舆论的进程及相关的跨学科调查表明:流言生成于主流传媒的缺位,平息于民众信息权力的恢复;在流言的最初阶段,存在着属于中产阶层的敏感人群,这意味着传播管理有可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流言传播对于“道听途说”的明显的信道依赖,表明了流言在信息封锁之中更可能演变为谣言和谎言,更为重要的趋势是,新媒介在流言传播中的作用已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徐文锦 《东方论坛》2016,(3):101-105
微信谣言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特殊社会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制谣者们在不断地制造着谣言,谣言受众也在不断地相信着谣言.究其原因,微信谣言内核似是而非,并非总是无稽之谈;微信谣言主题普遍关注,满足人们内在需求;微信谣言所述细节,部分符合人们既有认知;微信谣言熟人传播,消除对传谣者的质疑.谣言是否被我们认可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既有观点和经验积累,如果谣言与我们之前的某些认知相符,我们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它,认为它是真的;如果与我们既有的认知体系相差甚远,那么它就真的成为谣言.  相似文献   

10.
受日本3·11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故影响,在中国部分地区一度引发抢盐风潮。风潮平息之后,我们发现它竟是源于一则根本经不起推敲的传言,传言里说,吃碘盐可以防辐射,而核泄漏污染了海水,以后产的盐也不能吃了。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发生的抢盐风潮,不能不让每一个国人反思:为什么我们愿意听信谣言?同时,我们也要发问:谣言制造者到底是谁?他只是某个或某几个人吗?考诸一百多年来谣言在中国的传播史,在每一场大谣言的背后,不是简单的荒诞无知在作祟,更是一种集体心理的表达。而对待这种集体心理表达,则成为摆在当政者面前的双刃剑,处理得当,则成为社会重建的契机,而稍有不慎,又常常会引起社会崩塌,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