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现代化进程的政治动员、中国的双层政治架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政治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路径选择等等.30年来,围绕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城乡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和县(区)乡人大代表选举等内容,基层民主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主要特点和经验有利益的相关性、参与的有序性、环境的适应性和发展的渐进性等.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还必须着力解决三大矛盾,以稳固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2.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当代"代议民主"的困顿,产生了参与民主理论,提供了公民大众民主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与机会.公民政治参与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表达了社会对公民主体身份的尊重,有助于优化政府决策、改善官民关系.当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领域不断扩大,形式多样,取得不小成绩,但是也面临多种挑战.应该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扩大公民对基层政治的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3.
王连喜 《探求》2008,(5):33-39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深圳市的基层人大民主,出现了凸现公民参与热情、为广大群众所普遍接受、被公共权力系统所吸纳的新气象。这是我国人大制度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民主情事,极大地彰显了我国基层民主的力量。建立社区“人大代表工作站”、基层人大代表自荐“竞选”、媒体“广告参政”、人大代表与网民的电子“博客参政”、人代会闭会期间的询问试验等现象,是这些民主政治参与现象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这些政治参与现象的回放描述和现象发生原因与特点的透视,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池上新  石耀东  黄继朝 《社会》2023,(5):204-234
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WVS2018)的中国数据,本文从世代差异的分析视角考察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中国居民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当前中国居民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并不高,但呈现明显的世代差异,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世代显著更高,并随着世代后移呈现递增趋势;第二,政治参与的世代效应在不同维度上有所差异,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世代在制度外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上呈现世代递增趋势,在基层选举参与上则相反;第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基层选举参与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制度外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有促进作用,并且,对制度外政治参与的影响随着世代后移呈现递增趋势。研究证实,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公众价值观的变迁,可以作为解释当代中国居民制度外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变量之一,同时指出在价值观、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引导上需要更加关注年轻世代。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连喜 《探求》2009,(2):20-26
公民社会是一个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责任社会,重点强调的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制约。30年的改革开放为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发育成长提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重要条件。当下中国的公民社会,不仅具有公民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式的个性特征: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官民双重性特征;特殊的制度环境特征;某些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民间组织发展的不规范性、不平衡性特征等。对于未来30年的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公民社会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社会建设相伴随的并且是必须自觉推动和加强的紧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5年)确定了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基本思路,扩大了基层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范围;第二阶段(1986-1995年)因“海选”等选举形式的出现,使村民自治有了突破性进展;第三阶段(1996-1999年)在乡镇长选举方面出现的不同试点,使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有了新的着力点;第四阶段(2000-2003年)随着“公选”的普及和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出现,规范基层选举的措施相继出台,基层民主政治向纵深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亦已显示出来。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为有益的试点和新制度的出现预留一定的空间,还应该关注选举以外的其他制度建设问题,并认真对待乡镇政权的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7.
聚族而居是我国农村最主要的社会型态 ,我国的“村” ,基本上都是由一个或几个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构成的。因此 ,在我国乡村社会的每一项制度安排都必须充分地考虑到这一基本特点 ,选举制度亦不例外。本文通过对我国乡村选举制度的考察 ,试图说明乡村选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不但要遵循民主化进程 ,而且要植根于我国乡村社会的现实土壤中。一首先 ,不妨具体地考察一下我国乡村选举制度的发展进程。从实际来看 ,我国乡村选举制度是随着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最近十余年里 ,我国乡村选举制度在民主化取向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政治参与的非均衡性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必然要求政治参与的均衡性,因为政治参与的非均衡性必然催生政治参与的无序性,比如政治冷漠、动员型政治参与以及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当前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和均衡性必须在政治发展上寻求突破.为此,我们要进行观念创新,使政府的治理思维得以现代化;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正式制度对社会政治参与的容载能力;要积极开展公民文化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正探索实现善治的途径。善治的实质在于实现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公民社会正在城市共同治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参与者身份。公民社会形成的内在基础是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政府组织当然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但政府无力也无法直接去培育公民的政治参与的能力。当前,只有发展社区民主是培育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发展社区民主、构建和谐社区首先要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组织平台;其次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再次要探索新型的政治动员模式,引导公民理性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7):35-40
公民身份理论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新的思考路径,并有助于形成一种政治发展理论的中国话语。它不仅能够从其权利发展维度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予以历史性的分析,也能够从其参与行动维度对政治发展动力予以逻辑性的分析,实现历史与逻辑研究的有机结合。在公民身份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体现为民主政治与民生政治的双向互动,选择的是市场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相互交叉选择性演进的发展次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动力机制体现为体制内外的双向作用:公民身份作为国家主导的制度安排形成政治发展的体制内动力;公民身份作为公民呈现的参与行动形成政治发展的体制外动力。  相似文献   

11.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国正在由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向一个多元化的公民社会演变,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民间社会从政治权力中逐渐分离出来,并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大政府、小社会的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工作在这一背景下也在悄悄的改变。本文就是具体论述在这一转变之后,社会工作和公民社会间的关系。首先对公民社会中的社会工作进行宏观考察,分析公民社会下社会工作、国家权力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社会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工作对公民社会的作用有:社会工作为公民提供帮助,救助公民于危难之时;社会工作帮助公民解困;社会工作帮助公民更好地发展。公民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作用:公民社会监督社会工作组织;公民社会监督和保护社会工作者;公民社会在经济上支持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2.
滕亚为  朱钊 《创新》2014,8(5):85-88
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保障公民选举权的有效行使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但当前选举制度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人大代表竞选制度、选民监督缺陷问题以及代表候选人的监督制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以问题为导向,从保障选举过程中的公正公开,建立多元化的选举监督机制以及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国正在由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向一个多元化的公民社会演变,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民间社会从政治权力中逐渐分离出来,并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大政府、小社会的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工作在这一背景下也在悄悄的改变。本文就是具体论述在这一转变之后,社会工作和公民社会间的关系。首先对公民社会中的社会工作进行宏观考察,分析公民社会下社会工作、国家权力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社会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工作对公民社会的作用有:社会工作为公民提供帮助,救助公民于危难之时;社会工作帮助公民解困;社会工作帮助公民更好地发展。公民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作用:公民社会监督社会工作组织;公民社会监督和保护社会工作者;公民社会在经济上支持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4.
罗建平  梁纪毅 《社科纵横》2009,24(2):66-67,70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的确立对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一是公民意识的确立是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成熟的公民意识是公民政治参与有序进行的保障;三是公民意识的确立有助于从公民责任和公共精神的层面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普遍的公民意识的确立是政治参与具体制度、程序、渠道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建设力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目前中国大陆乡镇长选举改革的背景与原因,总结了乡镇长选举的几种模式,探讨了关于乡镇长选举的争论,分析了选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推进乡镇长选举的战略性思考。文章认为,目前乡镇长选举有三种倾向:第一,强化选民意志和公民直接民主的权利;第二,强化人大代表的作用;第三,将选民意志引入选举过程。围绕乡镇长选举给中国带来的政治后果而展开的争论中,作者指出,选举方式的创新与现行政治体制的冲突与衔接,将是乡镇长选举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最后建议,应该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制度创新的自由空间,同时应该对乡镇长选举进行整体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多成果,城乡居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参与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农民工政治参与边缘化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在允许农民工参与人大代表选举的地区,农民工代表的比例明显偏低,农民工在整体上依然处于政治边缘化状态。本文对当前农民工政治参与缺失的成因及不利影响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研究公民素质与选举投票行为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政治职业身份、经济利益等因素中,那些所谓公民素质的因素与选举行为没有直接的决定性关系,而利益因素是选举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结论的得出,驳斥了长期以来很多人的错误观念:“中国经济文化落后,公民素质太差,不能搞太多的民主选举。”它证明中国公民完全有能力实行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18.
李妍  田启波 《探求》2011,(5):40-44
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效应。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公民个人权益、规范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方式、实现维护政治运行稳定的目标。面对目前的障碍,应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加强互联网制度建设、完善政治参与路径、倡导高尚网络伦理等方面寻找络政治参与制度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不久去了山东省胶南市某镇的三个村,对当地进行的基层选举中的村民直选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村民参与政治进程有着深层次影响。在调查中发现,我们的村民对基层直选过程往往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比如,村民投某人票的原因是什么?大体主要有四类:一是选择有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斌 《社科纵横》2008,23(10):72-73
公民均衡参与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努力方向,是公民法律平等体现和我国政治均衡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加强公民均衡参政的制度特别是机制建设,构建公民利益均衡表达的政治格局,已成为我国实行公民有序参政,实现政治现代化发展以至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