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山海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了许多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山海经》的版本和校注、篇目考证、作者和成书年代研究、性质研究、《山海经》图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注释尚不完善,对其艺术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等。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近两千年的研究历史,构成了《山海经》研究的学术史,古人以序、跋、评点、注疏、诗文等多种形式就《山海经》所发表的看法,突出地体现出古人的神话观。历代学人对《山海经》神话的看法经过了先秦两汉的发生期、魏晋南北朝与唐宋的发展期,到明清时达到了深入拓展期,通过对这三个时期的古代学人们的《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历时性梳理,得出《山海经》神话批评史的历史嬗变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3.
略论《山海经图》的流传情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存的《山海经》是《山海经图》的释读文字 ,所以要研究《山海经》还必须对《山海经图》的有关情况进行考证。《山海经图》亡佚的时间 ,大致可推定在汉宣帝至汉成帝之间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传统注解《山海经》的基础上,综合传统各派的主要观点,通过研究和分析《西山经》和"泑泽"的地理方位,以及《山海经》中"里"和"仞"等长度单位的换算问题后,全面探讨了《山海经》中总共多达20处所记载的昆仑的地理形势,从而对《山海经》中昆仑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全新的探讨,并得出结论认为《山海经》中的"昆仑"是指今贺兰山。  相似文献   

5.
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已经有了两千余年的历史。在众多的研究者当中,叶舒宪先生立足于文化人类学大视野,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山海经》进行了知识考古性的思想发掘与现代性的意义诠释,为《山海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6.
巴人世系考     
《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与《山海经》此语类似,《路史·后记》曰:“伏羲生咸鸟,成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后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稍有不同的是,《路史略《山海经》中的“太吴”改成了“伏羲”,并又在“后照”之后加进一“顾相”,认为“顾相时始为巴人”。由于《山海经》与《路史》的记载,加上太昊、伏羲的区别,在巴族族源问题上便形成了西源说、东海说和东西二源、形成于清江说。西源说认为,《山海经》记载中的太吴即伏羲,而伏羲为西…  相似文献   

7.
对于《山海经》这部著作 ,学者们过去多未能留意已经亡佚的《山海图》 ,而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尚存的文字上。实际上 ,《山海经》的文字只是《山海图》的衍生物 ,所以从研究《山海经》的文字开始 ,进而研究《山海图》 ,才是我们研究这部古籍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铺排史料的基础上,发现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三的“本事”不见于《山海经》,乃出于《尚书》等典籍。由此进一步考释出;一、这是一首被后人误收入《读山海经》组诗的咏史诗;.二、陶渊明对尧禅让舜是一种讽刺态度,而对共、则是同情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海经》与《子虚》、《上林》赋在内容、叙述形式、语言形式上的对比,考察了《山海经》对二赋自然环境描写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反映了《子虚》、《上林》赋对《山海经》中博物思想的继承。《山海经》的影响并不止局限于《子虚》、《上林》赋之中,汉大赋,甚至之后的赋体创作都有这种影响在其中。  相似文献   

10.
刘秀《上山海经表》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古史学家考证《山海经》中的帝俊即帝舜。《韶》乐传说与帝舜史迹交织,见于《山海经》帝舜记述。其所记史事与《左传》、《国语》等互通互证。考之《山海经》、《韶》乐为有虞氏代代积累所创,具有虞氏族人特定之精神品质与艺术形式。经《尚书》、《论语》述《韶》,《韶》获得了全新意义,成为华夏民族共同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记述的神仙、山川、物产、远国、异民无不为谶纬所继承.谶纬还对《山海经》加以补充、发展.《山海经》的物占、异貌及神奇出生等思维方式直接为谶纬所用.《山海经》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谶纬的图文并重有很大影响.《山海经》对谶纬的建构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词汇学的角度对《山海经》中记载的211个植物名词进行构词研究,通过全面考察其结构类型与构词成分,揭示了《山海经》中植物名词的一些特点:植物名词以单纯词为主;合成词中偏正结构占绝大多数,其中名名式又是主要形式;植物名中动词性语素很少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意识的启蒙与完成经历了漫长的动态过程。与已有研究对《山海经》山水所作的"地理山水"、"神话山水"、"文化山水"的解读相比,审美经验的阐释路径使得《山海经》在中国传统独立山水意识诞生旅途上的意义更为明朗,《山海经》所蕴含的"山水"资源具有标本性的意义:《山海经》以空间引领时间的独特方式及山水审美张力的构建,实现了对审美经验的早期祛昧。尽管距离山水在魏晋时期所实现的审美独立还有一段距离,但《山海经》所提供的平等、包容的审美质素却为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独立作出了自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海经》的内容、语言特点与考古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山海经》巴蜀图语本成书于西周初中期至战国中期。华文本《山海经》是由定居蜀地的楚国贵族后裔综合图语本、口头流传,再加入楚地神话以及中原、海外历史地理知识编写而成。  相似文献   

15.
一、简述《山海经》的语言特点 历来被斥为荒诞不经的古代文献──《山海经》,研究发现这是一部古代世界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百科全书。由于它的语言古奥,时间距我们久远也由于我们受到历史常识的束缚,从而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这部光辉巨著带来一定困难。 《山海经》共18卷,仅从我们今天能看懂的部分,就包括了非洲、亚洲、欧洲、美洲和北极地区,并有对这些地区具代表性的山川、河流、动植物以及自然环境的描绘。 历代《山海经》专家都是在汗牛充栋的典籍里找根据,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而不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考证。而且没有超出中原大地,或者至多到日本列岛的范围,因此,对一些看似千奇百怪的人和物只能归结为无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是一部先有图册,后有文字的著作。商周时代的职方氏是《山海经图册》最早的绘制者,训方氏则是《山海经》释图性文字的最早著作者。从最初的来源、作用乃至具体的文字结构上看,《山海经》应该是一部由宫廷传播开来的具有地理性质的释图类著作。《山海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它大致属于先秦古籍。《山海经》所载大多为先秦时期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掌故或对天下地理的普遍认识,其中多有对于出铁之山的记载,同时充斥着大量的神仙方术、长生不死等思想,因此,《山海经》既非成书于夏代,也非秦汉以后的著作,其大致当是产生于商周至于春秋、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17.
《山海经》世称奇书,在过去,它是很不容易被人理解的。因为书里记载了许多怪物,言之确凿,而又查无实据,所以太史公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然而,正是在《山海经》这部奇书里所记载的种种怪物和怪神,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原始宗教中的图腾崇拜以及早期的神和早期的神话,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帝俊》是《山海经》中关于帝俊的内容,它是汉民族最古老的史诗遗迹,虽然残缺凌乱,却仍然保留下很多史诗母题,可供后世学者进行比较研究。而《乌古斯传》是突厥语民族最古老的史诗雏形,它在被发现时也是残缺的,篇幅也很短,但基本故事情节与母题已经很完整,正好可以与《山海经·帝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山海经·帝俊》确实是一部残存的史诗,可以通过对《乌古斯传》的研究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典籍中注释和诠释最少而疑问和难题最多的一本书。它充满着"怪力乱神",又潜藏着珍贵的信息。通过对译本进行研究,以《山海经》中人名、地名、动物名、物品名等为例,分类剖析译文中的讹误之处,并追溯其缘由。在此基础上,就外译中华典籍时如何尽可能保持原文的风格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山海经》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已经得到学界的公认。郭璞的《山海经》注对我们解读《山海经》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它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文献错误,为我们正确理解《山海经》带来了障碍,因此需要经过仔细校勘,尽量还原其本貌。同时,郭璞以后的历代《山海经》注家都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贡献,但亦存在不当之处,同样需要经过辨析,以纠正其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