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利人 《老年世界》2008,(20):14-16
所谓的“啃”老,也就是吃老、靠老。说到“啃”老,传统的方式多指物质和经济上的,比如大额的结婚费用由老人支付,等等。而今,“啃”老已不再单纯指经济上的,它已延伸至学术与专业、求职与工作乃至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丧偶、离异老人走出单身生活找到新的伴侣,开始新的生活,是一件好事。但如今一些老年人由于种种原因。只要两个人合得拢。不履行婚姻登记,就开始同居生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搭伙过日子”。说聚就聚、说散就散的方式,看起来省事、方便,不动声色,可实际生活中却往往会给老人惹来不少麻烦,也不利于婚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樊发稼 《老年世界》2006,(16):23-23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父母老了,病也多了。在有些子女看来,老人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  相似文献   

4.
彭国梁 《老年人》2009,(9):30-31
长沙市作家协会主席霍红曾经在省动力机械厂工作过。她有一个该厂的老同事,外号吕“博士”,当了一辈子的“文学青年”,很是有趣。霍红说我写了那么多的老年人,不妨也写写这位吕“博士”,因为他很有老人缘。虽然他年过七十了,可他的心态特别年轻。他的大名叫吕良文。最近,他印了一张别出心裁的名片。  相似文献   

5.
近日,由上海音乐家协会推出的全国首个成人数码钢琴的考级竞吸引了95位老人参加,平均年龄达到55岁以上。其中,80岁高龄的“奶奶级”考生陈宝琼老人也出现在成人数码钢琴考级的现场。上海音乐家协会张美燕考官告诉笔者,老人学钢琴在沪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上海有近3万名“老琴童”,但像陈宝琼年龄这么大的还能坚持练琴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6.
“红娘我,笑哈哈,说成一对心开花,我是快乐的小燕子(老蜜蜂),忙忙碌碌不在家,东奔西跑我不累,我把爱情的种子撒……”这是刘国英老人自编自唱的一段话,也是她27年来每一天的真实写照。从当年的“小燕子”到如今的“老蜜蜂”,刘国英老人以一颗善良、无私的心为3148对单身男女牵上了姻缘线,被人们誉为“超级红娘”。  相似文献   

7.
以画说世     
《中国社会导刊》2010,(14):10-10
老上海说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世博建筑争新斗艳,但同时出现的还有不曾雕饰的老旧民居。上海市政府发言人表示:“要给世界看一个真实的上海,它有最现代化的一切,同时也还有许多人居住在破旧拥挤的老弄堂里,不能因世博会而影响市民的生活。”因而,给外国人讲述那沉淀的老上海的就是那些地道的“老上海”,这些老人是自发的、恶补了外语的志愿者。  相似文献   

8.
说“老”     
戈子 《老人世界》2008,(7):32-32
宣布“退”的那一天,蓦然间觉得自己“老”了,入了老人的行列。 我的周围不乏老人,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老人中似乎分成两种。一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每天生活照样忙个不停。虽然老了,身上却还保留着朝气,骑着车到处跑,脸上的气色好像也越活越滋润。另一种倒是说老就老了,退下来以后一两年没见,陡一碰面,感觉真是老态龙钟,老年斑一下子布满了脸庞,连腰也直不起来。岁月虽然无情,但对每个人却都·是公正而公平的,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竟会有如此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9.
再过几天,即将迎来九九重阳,这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2013年7月1日起实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老年节之后便是一年一度的“敬老月”,今年“敬老月”的主题是“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敬老文化”. 说到老年节和敬老月,自然要谈论老人。或许有人会问:现在有的地方,老人摔倒了没人敢扶;有的老人在公交车上逼年轻人让座,如果不从,动辄打骂动手;一些老人在公共场所跳舞,喧闹震天,只管自己痛快不理别人感受……这样的老人也要敬吗?今天我们该怎样敬老?  相似文献   

10.
老太太有才脾气“坏”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给家庭能带来很多欢乐。陆光华喜欢竖起大拇指对人说:“我脑瓜好使,我特有才!”老太太确实是个“人才”;过去,方圆十几里的老人寿衣都是由她亲自剪裁、缝制的;一家五代人的棉衣裤、鞋子也都是她一手操办。  相似文献   

11.
何炳堂老人是浙江省桐庐县城的一个普通居民,他做了十多年的好事,媒体也跟踪报道了十多年。与我们长期崇尚的“做好事不留名”的行善方式有所不同:他每年做好事后,常会提出给他“宣传一下”的要求。为此,曾有人说他做好事是为了“出风头”。 老人对此并不在意,好事照做不误,老人说:“我曾说过我‘做好事要做到做不动为止’的话,这是我面向全社会作的承诺啊!做人要信守承诺,我就是希望通过媒体告诉大家,老头我可没‘食言’……”  相似文献   

12.
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碰到一位老人,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 老人反问: “你的家乡如何?” 年轻人说:“简直糟糕透了。”老人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年轻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 旁观者觉得诧异,问老人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人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相似文献   

13.
李舒 《中外书摘》2006,(7):14-15
认真 有一次老巴金坐在走廊休息,端端过来,想和外公合影。两个人坐好后,我说这样呆坐着不好,找个东西来看吧。端端就随手抓了一张纸头,我揿下了快门。我说:“好了”,端端就起身离去,纸头也顺便带走了。老巴金却坐在那儿发愣,他还想着那张纸上的什么事,根本忘了那只是一个道具。真是一个认真的老人。  相似文献   

14.
清埙 《当代老年》2007,(10):35-35
世人大多认为:人老了自然也就返璞归真了,所以民间对老人有所谓“老小孩”之称。然而,现今的老人“出场”却越来越“虚伪”了,生活得越来越累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些老人的生活,与他们来一番全方位的接触。  相似文献   

15.
记得富兰克林说过:“老儿童象小儿童一样也有自己的玩物;所不同的只是价格差别。”当今小儿童的玩物,从电动小汽车、游戏机到“小霸王”电脑学习机,这“电“那“电”的名堂极多。那些白发满头、吃盐务于吃米的老儿童呢?这甜那甜,同样有多种爱不释手的玩物。第一号“玩物”当然是孙辈。督食喂饭啊,幼托接送啊,陪小太子小皇始谈bpm讲大灰狼啊,花样百出,许多人看到老人这种“含在0里怕化了,放在河上怕碰臼”的小心劲儿,无不惊诧:“瞧,当年疼爱子女还没达到这档位的一半呢!”可也是。老人们大半辈子忙事业忙工作忙谋生,决始拍陀…  相似文献   

16.
初冬话咳喘     
梅华丽 《老年世界》2013,(21):57-57
大多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患者都常在冬天犯病。轻则被迫停止工作,重则住进医院。有一些老人采取了“猫冬”的办法,以求“冬季不出门,一冬别犯病”。果真不出门就不犯病?一场感冒,把这些躲起来的“老咳”、“老喘”送进了医院。躲不是好办法,了解自己所患的病症,在医生帮助下制订防治措施,才是战胜疾病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与老作家冰心,曾有过一次关于婚姻的经典对话。那是1991年5月的一天,铁凝冒雨去看冰心。 “你有男朋友了吗?”冰心问铁凝。 “还没找呢!”铁凝回答。 “你不要找,你要等。”90岁的冰心老人说了这句充满禅机的话,也许是老人近一个世纪对婚姻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8.
郑键 《当代老年》2010,(7):30-30
称邹人倜为“老人”有点言过其实,因为按钱学森所说“七十八十不算老,六十岁小弟弟”的标准,邹人倜还难以进入“老人”范畴,他今年只有70岁。从他的精神状态看,他也确实不老。他一大半时间都在出差的途中。即使在西安,他每周工作也在六天以上,每天工作的时间通常不少于12个小时。  相似文献   

19.
四五十岁后,你连干三杯酒就不会像以前那样轻松了。据美国“健康日网”近日报道,越老越容易喝醉酒。“老人仅在喝下一两杯时,身体就已受到损害,而他们从没意识到这点。由于长期酒精耐受,很多人还以‘老酒鬼’自居。”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肯塔基大学萨拉·尼克松教授说,“年轻人和老人对酒精都有着类似的代谢过程,但代谢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老人越来越多,如何保证他们的“五有”,不能不被社会普遍关注。应当说,国家、社会和家庭是养老的必然渠道。我们搞社会主义,有责任和义务使每一个老人都能过上幸福的晚年,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但是,目前不尽如人意的事还很多很多,老人如果不靠自己而过份依赖别人,恐怕很难有好日子过。当然,靠自己也有靠不住的时候,比如病倒在床,生活就无法自理了。那么,还有别的可靠吗?我想来想去,觉得在老年人中提倡志愿互助也是一个办法。成语有“同病相怜”一说。大千世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事实上,对于老人,不到年龄很难说清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