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一些作者提出了所谓“社会主义劳动异化论”。例如,有的文章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劳动者不能决定和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还不能自由地选择职业,聪明才智受到压抑,强制的分工妨碍人们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还有的文章干脆就把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的规定逐条套用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上来。于是,“部分产品不适合需要和一些人的‘拜物教’意识”也被说成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部分生产劳动的艰苦性和部分生产劳动者纪律的松驰”被说成是劳动者同劳动行为相异化;“相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企业法人和生产资料主人之间的新型劳动买卖关系。国有企业的劳动者不能凭借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取得个人收入,只能享受公有制带来的各种福利,主要是靠向社会提供自己的劳动来获取个人消费品。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问题提出了某些值得注意的观点,主要的有:(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二)商业,服务行业,直至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各个部门所耗费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创造国民收入;(三)“以往的劳动价值学说仅仅包括商品价值学说,这使它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补充”“完善”等等。以上观点,虽然散见于不同的文章,但它们之间是有着必然联系的。这就是说,由(一)和(二)必然导致(三)。而所谓“以往的劳动价值学说”云云,尽管含糊其词,其实就是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在討論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的时候,首先在思想認識上要明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与在資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是有本質的差別的。这个本質的差別是:在資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基本矛盾,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它乃是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現为週期性的經济危机,还表現为資产阶級与無产阶級的根本利益是冲突的。这个冲突在資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用增加生产力,改良人民生活和統筹兼顧的經济計划来解决。在社会主义下的商品,虽然也存在着基本的矛盾,即是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現在变为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它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是以 1 95 1年颁布、1 95 3年修订的《劳动保障条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 ,加上十年动乱的破坏 ,存在着许多问题。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作了某些改革 ,但改革还是初步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实践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所以现有的—些社会保障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深入改革 ,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一、…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整体理念,它不仅涉及政治制度的建构或经济发展的规划,更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提升,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感性对象性关系的哲学思考。建构和谐社会是人类直面全球化过程中的现实的生存问题。“生态文明”、“制度文明”已成为人类发展所追求的普遍性的理性选择,历史性的普遍化的和谐意识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必要性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本的历史作用的经济哲学的原则高度。  相似文献   

7.
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的进步哲学能不能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有的同志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我们认为地主阶级的进步哲学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不能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只能是劳动人民自己的革命领袖和思想家们的思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评价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进步历史作用,批判“四人帮”鼓吹的“法家爱人民”的谬论,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材中,普遍认为按劳分配的局限性在于形式上的平等,而事实上的不平等。对于这一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我的观点是: 1.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也是事实上的平等。平等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竞争条件的均等。按劳分配是一种机会均等。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只要是为社会劳动,在作了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按照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就要求社会侧重的应是效率和竞争机会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按劳分配体现的是一种机会平等,是实实在在的平等,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律正义是法律制度设计、执行应该遵循的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法律正义观是人们关于法律制度正义的总体认识。马克思从劳动哲学出发,在批判西方传统法律正义观特别是资产阶级法律正义观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正义观。马克思认为,法律正义建构在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上,超越社会物质生产发展阶段的抽象的法律正义在现实社会中不能真正实现,法律正义是抽象与具体的对立统一;资产阶级法律正义的本质是论证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合法性,社会主义法律正义的本质就是维护劳动权益最大化的合法性;维护以按劳分配为核心的社会物质利益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法律正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四项基本原则”。不能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实现形式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 ,又不能在“现代社会主义”的旗号下随意抛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区别 ,但它们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机制方面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处理好这些共同性与各自特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等文献当中,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两个概念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出现并具有理论意义的。生产劳动是直接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非生产劳动则只是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和精神上的服务,不能增加资本家手中的财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得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随着劳动指向对象和劳动产品享用者的变化,很多非生产劳动在实质上也转为了生产劳动。在当代社会,由于现实需要,通常人们对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解不只是局限于马克思的文本,而是将二者的内涵做出了调整,使其具体化。马克思独特的经济学—哲学视域中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也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和哲学本体论思想,使其政治经济学理论具备了永久性的经济学、哲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一种仍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关于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混淆了马克思劳动观和黑格尔劳动观之间的本质差别.通过详细辨析海氏误解马克思的根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正蕴含在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的批判和改造当中,它可以用"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个概念得到概括的表达,从而正面回应了海德格尔的批评;二是通过辨析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可以看到在哲学的当代性上,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相通又有差异,二者都可以参与到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建构中来.  相似文献   

13.
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形成了一个生态哲学思想的新视域 :他一反传统哲学对自然界的抽象理解 ,将其理解为是在人的劳动中不断生成的“现实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从而实现了对自然界理解上的范式转换 ;在此基础上 ,他又以一种更为全面辩证的眼光揭示了在劳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为对象的关系 ,对这一关系的揭示为当代人在生态哲学的绿色语境中超越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决定性的启示 ;最后 ,他提出了作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的“现实的行动”不仅将使人 ,也将使自然界从异化中解放出来 ,而复归的人与复活的自然界之间必将建立起互相创立、互相生成、互为对象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民族关系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状态,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友好联系与交往,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以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本质特征,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的进步哲学能不能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有的同志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我们认为地主阶级的进步哲学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不能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只能是劳动人民自己的革命领袖和思想家们的思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评价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进步历史作用,批判“四人帮”鼓吹的“法家爱人民”的谬论,都有积极意义。一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长期激烈的阶级斗争,是由被剥削者同剥削者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所引起的。依附在封建所有制这张皮上的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归根结底是为其所属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有人认为,在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哲学能部分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他们说进行革命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反对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还没有形成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因此可以代表反对奴隶主统治的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这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过去长期采用的工资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弊病,个人劳动贡献上的差别不能在所得劳动报酬上得到恰当的反映,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没有始终贯彻,这束缚了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同志在总结我们过去工资制度(还有劳动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病,以及在探索怎样才能建立真正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特征的工资制度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过去长期采用的工资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弊病,个人劳动贡献上的差别不能在所得劳动报酬上得到恰当的反映,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没有始终贯彻,这束缚了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同志在总结我们过去工资制度(还有劳动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病,以及在探索怎样才能建立真正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特征的工资制度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  相似文献   

18.
对劳动阶级的深切同情并为之解放而奋斗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理论框架”或“研究纲领”.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思考不能满足于对人的“类本质”的“终极关怀”,不能囿于对人的抽象主体性的“本体论证明”.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人的主体性问题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是一个所有权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哲学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关注必须正视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者作为主体的内在矛盾,并在这个内在矛盾中追问劳动阶级在市场经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主体性范畴及其辩证实质.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有关理论文章都迥避或很少涉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缺乏科学的认识。自苏联《政治经济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别劳动者的劳动已经不是间接地而是直接地表现为全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以来,这种观点在我国曾相当流行,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同志不承认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还不是完全的,而只是部分地具有直接社会劳动的性质,我们认为这  相似文献   

20.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所谓“关系学”的风气很盛行,许多人成天在谈论关系,研究关系,热衷于找门路,拉关系,搞不正之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实在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对于我们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有重大的意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劳动人民内部的同志式的平等的互相合作的关系,应当是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社会关系。这就是国内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党政军民之间以至全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