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敏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7-91
《骑着一匹》是近年来在韩国发现的一种朝鲜时代汉语口语教科书。该书记载的是19世纪初期的汉语情况。该书虽距离当今时间不太长,然而书中仍有一些词语令人费解,甚至整理者的注释都值得商榷。选取了该书中的若干词语加以训释。 相似文献
2.
黄灵庚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顷读《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释词语若干条,其义多未见辞书,或释义与辞书有异者,特炒录数例,以飨读者。【极】言疲也.卷一0《赵瞿》:“能负重,更不疲极,年百七十.”(出《神仙传》,71页)“疲极”连言,二字平列同义.卷三五《韦丹》:“韦公党党其前而立,久因因极,不觉兼公职亦倒卧在床前地上睡.”(出《会昌解颐录》,225页)卷三五九《张骋》:“晋大安中,江夏功曹张骋,乘车周旋,牛曰:‘天下方乱,吾甚极焉,乘我何之?’骋及从者数从皆惊俱.”(出《搜神记》,2845页)【勉、努力】唐世叮咛语,言保重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孙子兵法》的章法入手,从语境研究的宏观层面出发,对困扰《孙子兵法》研究的一些疑难语句进行了一些新的诠释,对《计篇》、《形篇》、《九地篇》的内容和篇章结构均提出了一些创见。 相似文献
4.
杨振国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2)
方言是语言的历史积压层,也是社会文化的历史积压层。从文化角度训释方言词语,不仅可以通过方言考察地域文化特征,而且可以利用地域文化特征去探求方言词语的语源意义,考订有争议的方言词的本字(正字),训释疑难方言词。这将有助于方言研究的深入,亦将大大拓展训诂学的外延。1、根据特定的地理条件及形成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训择方言词语。2、分析历史移民对方言形成的影响来考释方言词语。3、根据所称事物的功能、外形等来考订方言词。4、传宗思想与方言词语的考释。5、婚姻礼俗与方言词语的考释。6、禁忌迷信与方言词语的训释。7、商业文化的影响与方言词语的训释。8、外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方言词语的考订。 相似文献
5.
范朝康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2):66-69
《三朝北盟会编》不但保存了丰富的史料,且其中转寻宋人和金人口头谈判的记载 ——即语录体文字,成为研究宋代口语的珍贵语料而受到汉语史研究者的重视.这里选释的词目,皆取材于《三朝北盟会编》里口语程度较高的文章,选释词立目依据的原则是:一、各家专著与一般语文辞书未曾论及或虽已论及而义项不全者;二、专著或辞书已收,但例证较晚或举例仅限韵文者. 相似文献
6.
《太平经》语词补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敏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4):49-51
道教典籍<太平经>保存了东汉时期大量的口语词,在语言研究上极富价值.本文考释了其中的七条语词,为时贤的研究作些补充. 相似文献
7.
张艳琴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103-105
当今长治地区的口语中保留和使用着《元曲选》中的词语。本文结合长治口语词并参照有关文献,选取《元曲选》中较有特色的面皮、妨杀、双身、门限四个词语,详列书证予以诠释。这些词语借助方言不仅可求得确解,而且又可补释元曲的辞书之未备。 相似文献
8.
刘祖国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33-736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因文本艰深晦涩,现有注本及相关论著在一些特殊语词的理解上仍有不明之处,这对于道教研究和语言研究都是不利的。文章择取“乐欲”“欲乐”“忽忘”“摇手”“簿”“前后会”“小差”“空穿”“十百”等语词,利用传统训诂学手段加以解释,对现有注本在句读及释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辨正,可正前人之误读,亦可补大型语文辞书之阙。 相似文献
9.
潘志刚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5):71-73
《拍案惊奇》是明代凌蒙初编著的一部话本小说,该作品口语性很强,里面包含了许多明代的口语词汇,这些词有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有的意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选择了若干口语词如象意、虚心冷气、虚心病、冲心、对科等进行了解释,以求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艾荫范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6-71
经典的魅力在于能够为人们提供想像力。它的每一度变身都是想像力的的瘦削和能量的消耗;而当它的全部都转化成了现实世界的规约或话语,它就耗尽了所有能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可是它的内能又可以不断开发。像《论语》这样的重典,要保持其鲜活生命,就要用新视角、新方法继续开掘它的未穷尽的角落和新的层面,为此就要敢于超越。 相似文献
11.
刘祖国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5):733-736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因文本艰深晦涩,现有注本及相关论著在一些特殊语词的理解上仍有不明之处,这对于道教研究和语言研究都是不利的.文章择取乐欲欲乐忽忘摇手簿前后会小差空穿十百等语词,利用传统训诂学手段加以解释,对现有注本在句读及释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辨正,可正前人之误读,亦可补大型语文辞书之阙. 相似文献
12.
13.
鞠彩萍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1):77-79
文章训释<祖堂集>中若干词语,这些词语均有补正<汉语大词典>、<辞源>、<中文大辞典>等大型语文辞书阙失--包括词语失收、词义缺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群建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2):70-72
本文对《孟子》的《梁惠王上》“以御于家邦”、《滕文公上》“劳之来之”、《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的“怨女”等三处的旧注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御”应训为“引”并进而引申为“推及”;“劳、来”不应分为二义,皆应训为“勤”;“怨女”与“旷夫”相对为文,“怨”通“蕴”,应作“积聚”解,“怨女”指囤积在宫中的妇女。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尚书》训释三题刘运兴释“乃言维服”《尚书·说命中》记商王武丁以傅说为相,傅说直言教王以政要,王曰:“旨哉!说,乃言维服。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旨,美也。伪孔传曰“美其所言皆可服行”,“汝若不善于所言,则我无闻于所行之事”,率皆望文臆揣,支离属辞...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尔雅》的训释从三大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描述:《尔雅》辑录故训,兼采并蓄,其训释的性质与方式有着种种不同的复杂情况;《尔雅》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笔,其编次与训释的条例既有出自初编者的主观构想而产生的一定条理规律性,也有源于不同编集者构想安排的参差以及不同传注训诂材料的客观原貌而形成的某种凌乱糅杂性;《尔雅》的训释术语、形式,前三篇比较单一,后十六篇则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7.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
记录语言的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音义结合而成的词是语言的重要因素;文字不是语言,但它能记录语言。最理想的文字,应该是形、音、义三者完全统一,但语言是无穷的,文字则是有限的,因而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字都似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形意体系的汉字,在记录音义结合的词的时候,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矛盾:有利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词的所谓假借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书写形体不 相似文献
18.
陈明富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20-123
《老残游记》为我国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其语言基础主要是晚清口语,这些语言成分有不少是清代甚至晚清才出现的新词或新义,它们在近代汉语词汇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玩意儿”、“这么些”、表乞讨义的“要饭”、表女儿义的“姑娘”等。 相似文献
19.
《针灸甲乙经》语词杂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良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156-159
《针灸甲乙经》在针灸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书中疑难词语良多。运用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知识,考释了诸家未注或所注尚可商榷的数条词语。 相似文献
20.
蒋礼鸿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我的学生方一新、王云路写成了《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一书,要我在简端写上几句话.以前说的“古汉语”,并没有人给分过期,而一新在他的一篇关于《世说新评》语汇的论文里提出了把“古汉语”分成上古和中古两期.这个设想很好,现在他俩这部书就是这个设想的具体实践.所谓“中古汉语”,和前汉以上的“上古汉语”有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语汇的口语化.这个口语化的现象表现在汉译佛经、小说、书简等方面.因为书简(如二王的“杂帖”)称心而谈,不借藻饰;佛经译语和小说则要适应一般市民的领受能力,需要采用通俗的语言:这都是很自然的.即使如此,有些高文典册如“正史”当中,也渗透一些通俗的成份,足资印证,所以作者也没有放松眼光而加以撷取.所谓“中古汉语”,其语汇来源大致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